在大多数世人眼中,沦为傀儡皇帝的光绪帝就是一个可怜人,亲生父母的难见、近侍太监的刁难、慈禧老佛爷的苛责……使得早早就缺失亲人温暖关心的光绪帝常年体弱多病。
与此同时,慈禧的霸道和蛮控造成光绪帝成年后性情窝囊懦弱、喜怒无常,毫无帝王风范。
在冰冷无情的皇家内苑,光绪帝受够了毫无尊严可谈的“非正常对待”,怀有一腔治国热情的他也曾想过奋起抵抗、夺回帝权,可睥睨一切的慈禧太后又岂会允许光绪帝掌权主政、挥斥方遒呢?!
慈禧如此恶毒败坏,光绪帝为何不干脆杀掉她然后独自掌权呢?
数年过后,大清末帝溥仪给出了答案:如若杀掉慈禧,随之而来的三个后果光绪定然无法承受。
姨妈慈禧丧子,而后竟直接指定亲外甥当了大清新皇帝
杀伐果决、贪权恋势的慈禧是大清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帝因病崩逝后,慈禧就想着从知近的亲人中挑出一个男孩来登基称帝,然后由她来实际掌握皇权、操控大清国的一切国事。
选来选去,慈禧最终看好了
亲妹妹婉贞与醇亲王奕譞所生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
公元1875年1月,年仅4岁的载湉被太监从醇亲王府抱到了紫禁城,然后换上龙袍并接受了臣子们的叩拜大礼——
就这样,小小的爱新觉罗·载湉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就被推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光绪皇帝,也就此成了慈禧太后的木偶傀儡
。
按照亲情伦理来讲,慈禧是载湉的亲姨妈,而当载湉成了光绪皇帝之后,慈禧自然就该与他“以母子相称”。
喜爱霸权和宣威的慈禧太后为了日后能从精神上操控光绪,不但别出心裁地让光绪称呼其为“亲爸爸”以示亲近,日常还对光绪帝施以极端严厉、苛刻的态度及架势,以令光绪帝从小就适应慈禧太后的说一不二、言出必从
。
慈禧给光绪帝选了一位极好的恩师翁同龢,翁同龢虽然将光绪帝教导成了一个饱读诗礼、文笔流畅、学业良好的“合格皇帝”。
可日日亲近在小皇帝身边的他,却深知光绪极度缺乏安全感、胆小怯懦、从来不敢提议发声,而导致这种情形的“始作俑者”正是冷酷无情、奸诡叵测的慈禧太后。
长期冰冷且高压的皇室生活彻底地抹
煞
了光绪帝童年的快乐,在无聊和苦闷之时,光绪帝曾多次想要从亲生额娘婉贞那里获得温情的呵护,但慈禧太后却总是断然回绝,直至醇亲王妃婉贞临终之际才准允这对母子见上一面。
表面上还政于光绪的慈禧实际上依然将光绪帝当作傀儡
自打1875年2月被人抱上大清皇帝的宝座开始,一直到光绪帝与慈禧的亲侄女
隆裕皇后
大婚为止。
这段期间内光绪帝一直是有名无实的天子,整个大清的政权、皇权以及生杀大权皆被慈禧死死地紧握在手中。
光绪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可朝臣们无一例外地都遵从慈禧所发出的指令来办事,使得光绪帝好似一个提线木偶,整天都要无奈地充当慈禧放置在金銮殿前的傀儡玩物。
光绪十五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光绪帝册封了嫡妻叶赫那拉·静芬为大清正宫皇后;
翌日,光绪帝和隆裕皇后在紫禁城里完成了大婚仪式;
农历二月初三那一天,慈禧太后宣布归政于光绪皇帝。
其后,光绪帝看似正式掌权主政、治理国务,可实际上皇权的权柄却依旧被慈禧牢牢把持着。
慈禧甚至为了能长久地操控光绪,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打压与光绪帝倾心相恋的珍妃,同时还勒令光绪与隆裕皇后多加亲近、培养感情,好让隆裕皇后牵绊住光绪帝的思想和心性
。
但在男女情感方面,光绪帝没有听从慈禧的“力劝”,他总是不由自主地亲近活泼讨喜的珍妃、远离无趣无聊的隆裕皇后。
光绪帝这种明显带着“叛逆感”的行为令慈禧不禁心生恼怒,公元1900年,慈禧不顾光绪帝身为皇帝的威严,命人将珍妃投进井中害死,光绪闻讯后尽管痛彻心扉,却也只能暗自落泪不语。
光绪为何不杀了慈禧夺回大权,溥仪说有3个后果光绪无法承担
光绪帝感受到了慈禧的阴冷和无情,也深知慈禧只要活一天就会继续将自己当成工具来操控一天,这样卑微寂然的委曲求全将永远令自己被慈禧牢牢地钳制于一隅,既不能施展帝王的抱负又无法让自己拥有真正的“自主权”。
有人说:既知如此,光绪帝为何不杀掉慈禧夺回大权?
多年之后,大清末帝溥仪谈及往事幽然地坦陈:即便光绪帝生出了杀慈禧、夺皇权之心,可其后的3个后果他绝对承担不了。
首先来讲,由于长期摄政主事,
慈禧提拔重用了很多文臣武将,这批人里包括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权臣在内的满清宗胄及权贵地主阶级,使得慈禧太后在朝堂上底气十足、“根基”雄厚
,而
光绪帝身后却只有一些缺乏实力和威势的维新派“平民”
。
矛盾的双方实力如此悬殊,使得如同光杆司令一样的光绪帝一直没有办法力扭乾坤、夺回皇权。
其次,光绪帝是被慈禧敲定成为大清君主的,他虽非慈禧亲生,但却一直与慈禧以母子关系相待相称,
假如光绪斗胆杀掉了慈禧,难免会被人冠上“弑母”的罪名,而光绪帝肯定不愿意在史册中留下这等骂名
。
最后,光绪帝的个性和经验使得他即便手握重权也无法在那风云多变的时代里引领华夏走向强盛。
光绪实际上从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政治,他不知道政坛的波谲云诡、也无力应对列强的蛮横残暴。
如果光绪帝手握皇权,一旦稍有不慎,惯于先礼后兵、做事思虑不周的他便会招致列强的肆意入侵。到那个时候,本已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恐怕很快会被其他强国蚕食鲸吞殆尽
。
说到底,清晚期那种衰败不堪的统治状态和满目疮痍的凋敝景象的确令国势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慈禧也好、光绪也罢,无论哪一位主政掌权几乎都不具备改变时局的能力与担当,腐朽的清廷迅速灭亡已经成了一场无可挽回的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