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基督教的传播
西洋知识在明清两代进入中国,传教士是西方知识最重要的传播者,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让更多的中国人成为信徒,在基督教传教士来看,基督教是普世的宗教,每个地区的人都可以,也应该信奉。
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那么顺利,从唐朝《大唐景教流行碑》的记录来看,当时的基督教已经有一波较大范围的传播,但并没有被国人所普遍信奉。元朝时期,西方传教士不断地来到中国,试图传播福音,即使有了皇帝的支持,也未能广为流布。
传教士把天学的西方新知识带进中国
传教士的执着在明朝得到了新的启发。为了实现传教的事业,开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天学就是新知最重要的一部分。
十五六世纪,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更多的观测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地圆说,现在看来是一个简单的天学知识,但对传统中国来讲,是天崩地裂之冲击。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解释地球:
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在利玛窦这里,传播的地球不再是传统认知的方形。
天崩地裂:西方天文历法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冲击
天学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地位都很高,最早是巫师的职能,占卜、通天地。夏商已经有了太史这个官职,有着观测、占卜、观察异象等非他人所能获得的神秘和科学的力量。
皇朝对天文历法的垄断,不仅仅是为了指导耕作,更重要的是维护王朝的合法性。《万历十五年》讲到:
每年阴历的十一月,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历,并正式颁行于全国。它的颁行,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节令的根据,知道何时可以播种谷物,何日宜于探访亲友。
日历是由专门的观测机构钦天监进行,并由皇帝钦定,然后通行全国,也因此日历被称为“皇历”。
利玛窦时期,西洋天学的进入,看起来是天圆地方的认知的改变,背后是对传统天道的瓦解。
天是传统思想、政治、伦理的基石。传统的天不仅仅是自然的天,也是人世间伦理的参照,是帝王权力的来源,天是神秘的,而这个架构的维系是天圆地方,“天不变,道亦不变”,天是最根本的基础。西洋天学的进入,改变传统的“天”的认识,天变了。“天尊地卑”的伦理秩序失去了天的基础。
实际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合理性基石。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失去了基础,人伦秩序也失去了有效性,生活方式也失去了合理性。
为什么西洋历法被接受
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对于外域新知采取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方式。普遍主义,就是把外域知识化为传统的源流,例如佛教会被说成是老子化胡为佛,把新知演绎成旧学。特殊主义,就是坚决拒绝外来知识,基督教就是被一直拒斥的新知。
面对西洋历法,朝野上下对其采用普遍主义的态度,把利玛窦这样的西洋传教士称为西儒,把他们读经称为好读佛经。而把西方的天文学知识转化为中国古代就有的知识认知,“中国之说本命,至利玛窦入而始畅”。也就是中国早已有这种说法,只是利玛窦来了后开始流行。
中体西用的提法在晚清,但应用在明朝。明朝时期,西洋历法已经用实际证明了其比中国传统历法更精准,明朝在天文历法上已经采用了西洋知识和器具。《崇祯历书》已经吸收了西洋历法知识,后被清朝采用,改为《西洋新法历书》。
当然,西洋历法的采纳,也并未改变天地的结构认知与思想体系,只因把西洋历法限制在实用范畴,历法的颁布仍旧皇朝垄断。采用西洋知识的历法更准确,而接受历法的人不知道,还以为是神的指示让皇帝能观测得如此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