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为了国家统一,光复汉室,诸葛亮进行了北伐。这次北伐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马谡因为自己骄傲自大,导致街亭失守。最后被诸葛亮杀了。其实,如果仔细看一下当时的状况就知道马谡当时虽然失守了街亭,但也罪不至死。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杀他呢?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一共五兄弟,个个都文武双全。而且马良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两人私下经常是称兄道弟的。所以按照关系来说,马谡也算是诸葛亮的亲信了。而且马谡喜欢读兵书,并且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见解。诸葛亮经常和马谡在一起探讨天下大事,一坐就能坐一整天。我们知道诸葛亮是非常忙的人,他能和马谡坐一整天,说明这个人确实比较厉害。而且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问马谡该怎么办。马谡直接说应该攻心为上。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马良去世后,诸葛亮由于比马谡年龄大,对马谡非常照顾。连马谡自己都说诸葛亮是拿自己当儿子看待,他也是当诸葛亮是自己的父亲。可以说这样一个人谋略还是比较厉害的。而且诸葛亮也是非常信任他,所以北伐的时候才让他做先锋。
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不得不退回。当时要杀马谡。不过有十多万人为马谡求情,要求别杀马谡。这可以看出马谡在军中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才,而且有威望的人,当时真的可以找个借口不杀他。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坚持要杀马谡。其实,不是个人恩怨。后来蒋琬问过诸葛亮。
诸葛亮的回答是“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这话的意思就是,国家在分裂,如果现在忽视军法的话,之后怎么再征战。说白了就是我要是不杀他,之后怎么领兵打仗。也都是无奈之举。毕竟都知道马谡是个人才,但都是形势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