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个王朝,许多个帝王。帝王之位是至高无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想永坐皇帝宝座,而不愿禅位。
但宋高宗赵构却与众不同。不到60岁,在身体还蛮健康的情况下就退位了,他退位之后还做了25年的太上皇。
宋高宗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皇帝,但他却在盛年之时退了位。
人们不禁会问:宋高宗活到81岁,为何还不到60岁就主动禅位了呢?
宋高宗在靖康之变后,临危受命,建立了南宋政权,被称为一代中兴之王。
公元1129年,赵构建立南宋后的第二年,就遇到了一次考验他生死的苗刘兵变。
苗傅、刘正彦对皇帝的宠信王渊等人不满,发动兵变,斩杀王渊等人,并逼迫赵构将皇帝禅位给年仅三岁的儿子赵旉。
最终兵变虽然被镇压,但是导致赵旉惊吓而夭折,赵构也在逃亡金人的追杀和这次兵变恐吓中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次致命的伤痛,让赵构对武将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后来岳飞被罢将和杀害跟这场兵变也有一定关系。
从南宋建立到“绍兴和议”签订前,金人继续对南宋激战。这段时间赵构也处在矛盾中,一方面他作为皇帝,肯定希望收复故土,重振河山;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岳飞的武将集团成为自己皇权的威胁。
当金国拿杀害岳飞作为议和条件时,赵构经过权衡利弊之后,最后决定接受主和派秦桧的建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岳飞。
在杀害岳飞的前一年,宋国与金国握手言和,签订绍兴和议,南宋以每年向金国进贡银两和绢匹为代价,以此换来国家的安定。
而赵构肯定心知肚明, 屈膝投降,与金国签订屈辱协议,肯定会遭人民痛骂。他身为皇帝,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和议签订以后,南宋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冗官冗兵冗费带来严重财政问题,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民众起义纷纷。
另外,金朝的军事威胁始终是赵构心头的一块利剑,宋朝对金朝一味妥协,但金朝从未放弃南侵的野心。
绍兴和议签订后的20年间,宋金两国相安无事。但是金国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上任后,他于1161年撕毁和平协议,翻脸不认人,又像以前那样举兵南下,大举进攻南宋。
赵构仓皇失措,又打算再次向金人求和,幸好得虞允文等人积极抗金,金人被打败,南宋得以转危为安。
此次事件和二十年前赵构处死岳飞的做法,使得军民对宋高宗大为不满,赵构的统治大不如前。
赵构自己的处境,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与其等着某一天被逼宫,还不如自己潇洒退位,说不定还能挽回点好形象。
再加上,赵构本人长期生活在被金人攻打的阴影中,他担心的是,如果这次金人再打过来的话,身为皇帝的他不知道还能不能逃得掉。因此这场战争的惊吓,让赵构产生了退位的想法。
1162年的一天早晨,赵构表现出很疲惫的样子,他看了看下面的臣子们,说:“我现在觉得很累,没精力继续当皇帝,该退位了。”
大臣们听了这句话感到非常震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纷纷下跪,对赵构直呼:“陛下,还是三思啊!”
赵构对臣子们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太祖,他说我这个皇位占得太久了。想想也是,我现在身体不太好,赵昚也长大了,我是时候退位安享晚年了。我要把皇位交给赵昚,我希望众位爱卿能像支持我一样支持他。”
宋高宗一番掏心窝的话,使得臣子们都不忍心再劝他了。
赵构膝下无子,最终选择了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作为继承人。赵昚作为赵构的养子,自幼被接到宫中生活,性格仁厚,深得大家喜爱。
更重要的是,赵昚在朝野上下,享有极高的声望,赵构把皇位传给他,他能平息朝野内部矛盾,又能获得民心支持。
此外,禅位的宋高宗并非真的放权不管,他以太上皇的身份,禅位而不退位。
这样既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又满足了高宗对权力的欲望。
1162年6月,赵构正式退位,他的养子赵昚登基,为宋孝宗。
宋孝宗登基后,立即着手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为岳飞平反,二是下令宋军北伐收复中原故土,史称“隆兴北伐”。
1187年10月,赵构病逝,享年81岁,他退位当了25年太上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超过80岁的皇帝仅有五人,赵构就是其中一个。他能够长寿,或许他盛年时激流勇退有很大的关系吧。
对于宋高宗的退位之谜,您又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