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已久的西方列强纠集在一起,组成了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向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发起了进攻。
此时在位的正是大清王朝著名傀儡皇帝的光绪,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太后慈禧手中,慈禧执意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然而,这位霸气到史无前例的太后却又在八国联军进攻京城的炮火中,不顾社稷安危,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一路向西。
这一路上,曾经养尊处优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终于体会到了一些百姓的苦,尝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是什么滋味。
慈禧一介后宫妇人,为什么会向十一国宣战?
对于这位携天子逃亡的太后,西逃路上的官员又是如何接驾的呢?
亡国诅咒言犹在耳,大清王朝日薄西山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渐渐走向灭亡之时,一个被岁月尘封了几百年的诅咒再次被人们提起,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个诅咒还要从大清立国之前,从努尔哈赤统治的后金时期说起。
当时明朝尚在,叶赫部则是明军的盟友,与明军联手企图消灭努尔哈赤的后金。
努尔哈赤与叶赫部自然也就成了敌对关系,双方在长久的较量中结下仇怨也实属正常。
明朝与后金一直都是处在剑拔弩张的情势下,双方多年来争斗不断,随着后金不断的壮大起来,双方的战争也渐渐迎来了尾声。
由于明朝军队的指挥官战略决策失误,让努尔哈赤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尽管明军武器精良、粮草充足,在萨尔浒一战中还是被后金打败,主力也被全数歼灭。
作为盟友的叶赫部受明军连累,努尔哈赤借此机会大军压境,叶赫部陷入了困境,首领布扬古为保全族人性命,不得已向努尔哈赤投诚献降。
可惜的是,努尔哈赤却仍旧以布扬古不恭敬为由,下令处死了他,心有不甘的布扬古在死前发下咒愿: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
努尔哈赤对此也是十分忌讳,下令自此以后,后宫择选秀女,叶赫部女子不得入选。
其实,关于这个诅咒的故事在正史中并不见记载,反而是在光绪年间的民间野史中广为流传,不过其原因也不难揣测。
若是努尔哈赤真的在意这个诅咒,甚至是立下了祖训,那以满族人对礼制的尊崇,必然是一板一眼地执行。
如此,在历史上就不会有乾隆一朝宠冠后宫的舒妃叶赫氏了。
由此可见,野史传言的产生往往与时势相辅相成。
此时的大清帝国衰败之势已经十分明显,即使还有爱国忠君之士奋力救国图强,但大厦将倾,非人力可以阻挡。
然而,大清危亡之际,出身叶赫氏的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大事,不顾百姓生死,一味地追求奢靡享受,百姓对这位把持朝政的太后自然不会有好印象。
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多年,尽管光绪帝已经成年,早该亲政,但是已经品尝到了大权在握是什么滋味的慈禧又怎么肯轻易放手。
即便是面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慈禧都未曾将手中的权柄移交,如今的光绪不过是她妹妹过继给她的孩子,她更是不可能还政了。
然而,正是因为她不肯还政给皇帝,才让长期以来试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们找到了入侵中国的突破口。
国难当头奢靡不改,强敌来袭皇室逃亡
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等一批有识之士深刻地意识到,必须要发展现代化军事力量,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更是让落后的清政府见识到了西方军舰的厉害,大为震撼,自此下定决心要加强海防,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在李鸿章与曾国藩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浪潮下,清政府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北洋舰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慈禧太后其实也并非绝对仇视一切外来洋务的人,她本人就很喜欢从西方传来的摄影技术,经常拍照留影,但她也不是一个能够认识到洋务发展重要性的政治家。
慈禧最初对洋务运动、对筹建北洋舰队的支持,更多的是来自她的私心。
她需要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局面来维护她作为掌权者的威望和奢靡的生活。
外国列强的大炮让慈禧知道了她必须支持北洋舰队的发展,这是一支能够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军队,只有大清王朝存在,她的权力和荣华才能存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奢靡的生活,慈禧也曾不顾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全力支持北洋海军建设,让北洋海军的实力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
然而,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支持终归是不长久的。
一旦慈禧有了其他对她来讲更重要的目的,北洋海军受到的支持便会在顷刻间消失不见。
1888年,北洋海军终于建成了,慈禧的支持也随之消散了。
相比于给这支海军购买舰艇大炮,慈禧现在更想将颐和园好好修缮一番。
于是,原本该拨给北洋海军购置军备的2000万两军费,就这样被慈禧太后挪用,颐和园修缮得精致奢华,但当北洋海军申请军费时,负责此事的李鸿章却只能无奈摇头。
不过,很快慈禧便尝到了她挪用军费酿造的苦果。
甲午海战爆发,在北洋海军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海军后来者居上,以强悍的海军力量将清政府击溃。
这一次的战败,不仅意味着要再一次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更让蠢蠢欲动的西方列强们看到了希望。
这个在一个中年女人把控下的东方大国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此时的中国已然成为了他们眼中待宰的羔羊。
1900年,打着镇压义和团的旗号,实则是想要扩大在华利益的英、俄等国组成了一支名为八国联军的庞大军队,向清政府核心所在的紫禁城袭来。
也许是想激起国人的爱国之心,也许只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颜面,慈禧太后竟然向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为保性命,慈禧只能裹挟着傀儡皇帝光绪一起仓皇出逃。
一时错判拒之门外,秋后算账难逃一死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此次离开京城并非皇室出巡,而是趁夜色掩护逃命,既然是逃命自然不可能准备得十分周全。
于是,慈禧与光绪只得被迫地深入民间百姓的生活,体察民情了,一路逃亡即使是昔日里养尊处优、前呼后拥的皇太后也难免落得一身狼狈。
饥肠辘辘的慈禧,只能与逃难的人们一路向西而去。
为了掩人耳目,慈禧等人也不敢声势太过招摇,只能藏身于难民之中,和大家一起忍饥挨饿。
待到慈禧一行人终于来到昌平城下时,本以为只要亮明身份,当地官员便会跪地迎驾,却不想人家根本不相信她皇太后的身份,直接朝着这位“假太后”开了枪,吓得慈禧只能慌忙绕道而行。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这位知州不懂变通,谁又能想到不久前还豪情万丈地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扬我大清国威的太后,竟然不坐镇紫禁城,而是临阵脱逃了呢?
毕竟,就算是被清朝颠覆灭亡的明朝,也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先例,谁又能想到,在交战之初,他们的皇帝和垂帘听政的太后就先逃命了,把老祖宗留下的紫禁城留给了敌人。
更何况,此时京城内外战火纷飞,慈禧仓皇出逃,只顾得上逃命,哪里来得及按朝廷规章通知地方官接驾呢?
若是把眼前的“假太后”给当成真的来接待,万一这只是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刁民为了保命动了歪心思,岂不是贻笑大方。
按常理来说,这位知州大人的想法其实并无问题。
毕竟,皇家人出巡从来都是严守礼制,不用等到銮驾启程,可能早几个月,礼部等部门就已经下发通知,让地方官们准备接驾事宜了。
既然没有收到朝廷通报,那么依照朝廷法度办事,没有将这位口说无凭的“假太后”按大清律法羁押惩处就已经算是宅心仁厚了。
然而,这位知州大人没想到的是,眼前的老夫人竟然真的是慈禧太后本人。
将身处危难的太后、皇帝拒之门外,甚至还向太后一行人开枪,让太后和皇上在自己人的枪口下死里逃生,冒着危险改投他处,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等到这位知州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后,想必是如同晴天霹雳。
即使他是依照朝廷法度、礼制办事,却改变不了他触怒皇家威严,置天子于危难中不顾的事实。
虽然慈禧当时只顾逃命,来不及也没有余力去追究他的罪责,但秋后算账是肯定会有的。
最终这位知州大人因为一时错判了情势,不仅丢掉了乌纱帽,性命也未能保全。
巧施援手粗茶淡饭,进退得宜富贵平安
若是沿途的州县都像昌平知州一般,想来慈禧等人也就没有机会再回到紫禁城作威作福了,被昌平知州当作难民赶走后,本就是“所有御用服食,概未备带”的慈禧一行人更加狼狈了。
接下来的几日里,一行人连向沿途百姓乞求施舍的机会都没有了,只得拖着滴水未沾,粒米未进的身体继续逃命。
直到慈禧一行人来到河北境内的怀来县时,才看到怀来县令吴勇冒着大雨,前行几十里赶往榆树堡接驾,解救慈禧一行人。
可惜怀来县实在是贫苦,虽说县令接驾得十分恭敬,但是实际接待慈禧和光绪的待遇可谓是非常差,只有一碗小米绿豆粥,和五个煮熟的鸡蛋,几件旧衣服,甚至连双像样的筷子都没有。
但是,对于此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慈禧来说,这便是雪中送炭,救驾于危难之间,让她得以从生死一线的境地中脱险。
事后,慈禧还感慨“榆林豆粥胜佳品,肚饥不择粗茶饭”,生死一线之时,哪怕再简陋的饭食,在慈禧看来都来之不易。
为了感激和嘉奖吴勇,慈禧先是下令将吴勇升为从四品的前路粮台会办,相较于从前的从七品地方县令,直接连升三级。
怀来县清贫,但是县令吴勇还是四处奔波,尽可能地给太后和皇帝提供更好的条件,在之后的西行之路上更是一路伴驾,随后又被升为知府,留本省候补。
其实,以慈禧一行人当时的情状以及怀来县自身的情况,即使县令吴勇不出城相迎,也无可厚非。
毕竟时局如此,谁又知道眼前的这一位到底是不是真的太后呢?
但是,吴勇的决定很聪明。
不仅尽自己所能为慈禧一行人提供生活保障,更是赶路几十里前来迎接慈禧。
如此一来,即使这一行人有假,也可以当场对质验明身份,若是真有刁民假冒太后、皇上,那便当场拿下,上报朝廷处置,也是大功一件。
若是这一行人真是乔装避难的太后皇上,那自己便是忠心不二的救驾有功之臣,太后皇上现在均处于危难之中,虽然自己能提供的饮食衣饰实属简薄,但是雪中送炭的情谊更重于物质的好坏。
吴勇能够提前接驾,一方面自然是已经收到了一些关于昌平的消息,另一方面便是来自他的个人智慧,没有选择置之不理,而是果断前往接驾。
显然,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最后,他没有落得和昌平知州一样的下场,反而连升三级,成了太后和皇帝的恩人。
结语
锦上添花易,是因为锦缎绚丽夺目,就算只是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也足以吸引世人的目光。
雪中送炭难,是因为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节,人们都忙着躲避严寒的侵袭,自身尚且故不周全,能够分出精力照看他人自然是不易。
不过锦上添花的人多了,便也成了寻常,雪中送炭的人太少,反而更容易被铭记。
昌平知州或许平常也做了许多锦上添花的功夫,但是一朝不慎,非但没能雪中送炭,反而意外落井下石,结果也不难理解。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尤子健《慈禧太后西逃进入河北第一站——揭开慈禧西逃在怀来县的尘封档案》
李雅丽《太后的胃口和官员的乌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