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似乎是智慧的象征、完人的典范,其实不然!
我承认诸葛亮有雄才大略、智慧超群、廉洁奉公,为蜀国、为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在《出师表》中也可见一斑。但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并非是处处过人、事事周全。比如,在军事上就不够擅长,虽六出祁山,但还是没抓住最佳时机,扩大版图。诸葛一生唯谨慎,一方面是个优点,另一面就是缺点,表现为缺乏胆略、多疑犹豫,贻误战机。论军事才能,诸葛亮比不上“三分归一统”,建立西晋的司马氏父子。又如在用人上,他既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也不如心机老辣的刘备。刘备死前不中用马谡,但诸葛亮错误使用,结果失街亭,然后逃跑了,而使蜀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后世人们都耻笑马谡纸上谈兵、言过其实,其实很不公平,诸葛亮难辞其咎。实际上马谡也非一无是处,在对待蜀国周边少数民族的经营中,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被采纳实施后,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稳住了后方。诸葛亮用没有军事才能的马谡统兵出征,则是用人所短,贻笑大方。这既使马谡背负千古骂名,又使蜀国损兵折将,蒙受巨大损失。其始作俑者,诸葛孔明也!
诸葛亮身上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不可人为地把他打扮成完人,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扬之可上青天,抑之可下黄泉”是人物评价中存在的一种怪现象。二十多年前我就曾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栏目发表了《要注意扬之可上青天的现象》,指出了在人物评价中要注意“扬之可上青天、抑之可下黄泉”的现象。人们以好恶或一孔之见评价人物,就违背了科学精神、也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就难免有失科学、有失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