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秀墓壁画(资料图片)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曾经提到,隋唐王朝的制度构建概出于“三源”,第一是来自凉州一带的文明;第二是当时南朝的制度文化;第三则是对北齐王朝制度的继承,由此可见北齐王朝对于隋唐帝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北齐王朝被北周武帝灭后,追随北周武帝南征北讨的关陇军事贵族建立了隋唐王朝。此后,北齐王朝被人提起时,批判居多。
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李唐皇室太原起兵,靠的是太原相对富足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自然不是李渊镇守太原的短时间内确立的,而是要追溯到北齐王朝统治时期。北齐王朝立国仅27年,但其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其胡汉并抚,以武立国、以文治国并举的治国方针,对晋阳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太原,古称晋阳,由于其靠近农耕区域与游牧区域交界地带,又坐落于表里山河的中心位置,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是北方重镇。南北朝时期动荡的时局,更让晋阳的战略价值直线上升。北齐虽然将都城定在河北邺城,但邺城远离防御北方突厥和西部北周的前线,不利于掌控全局,所以高欢在晋阳开霸府总揽朝政,兴建晋阳宫,并将追随自己攻灭政敌尔朱氏集团的原六镇精锐安置在这里,以便于随时追随自己出击河东。
在高氏家族正式代魏以前,高欢坐镇晋阳,遥控邺城朝局近20年之久,晋阳逐渐坐实了自己“别都”或“别宫”的地位,没有都城之名,而有都城之实。高欢死后,次子高洋从晋阳到达邺城,正式开启了北齐王朝的统治。由于北齐皇帝权力的巩固既需要晋阳军功贵族的支持,又需要中原士大夫的配合,于是在北齐境内,出现了晋阳和邺城两个权力中心的“双子星”局面。北齐文宣帝时期发布的诏书也肯定了太原的特殊地位,称并州之太原和青州之齐郡为“霸朝所在,王命是基”。
北齐对太原军事地位的重视,的确让与其逐鹿中原的关陇军事集团不敢轻举妄动。而北周武帝渡黄河攻取太原后,北齐王朝就算还占据着河北与山东的经济富庶区域,也难以摆脱败亡的命运。
太原无疑是北齐王朝的命脉所在。北齐王朝在太原的历史遗存很多,比如天龙山的佛教石窟造像和高欢的避暑山庄、晋源区王郭村附近的娄叡墓等。2023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在太原王家峰村附近落成,整个博物馆就建在王家峰村附近的北齐徐显秀墓之上。徐显秀墓葬的发掘和陈列,无疑为我们了解北齐王朝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
徐显秀是北齐的太尉、太保、尚书令,《北齐书》虽然没有给他专门立传,但从宋人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和李延寿的《北史》等记载的只言片语中,仍然能够略微拼凑出徐显秀的人生轨迹。此人出身冀北,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最初追随太原王尔朱荣,后来,依附于高欢,追随其建立北齐政权。
徐显秀的名望在他的后半生达到了巅峰。北齐武成帝在位时期,北周的执政宇文护以精兵十万进攻洛阳,洛阳处在大平原上,地势平坦,本就易攻难守,北齐对于这次防御作战准备也不充分,局势十分危急,在此战中,徐显秀身先士卒,打退了北周军队的进攻。其墓志记载他在战场上“跃马抽剑,独奋孤挺,遂破百万之师,仍解危城之急”,这种描述或许有些文学的色彩,但确也应和《徐显秀墓志》中对其“常冲死地,屡入虎口”的评价。而据《资治通鉴》所载,北周军在此战中遭遇重创,“周师大败,一时瓦解,投坠溪谷死者甚众”,最终狼狈退兵,徐显秀也因“功大礼殊,业隆祑茂”,获封“武安王”。北齐后主继位后,他又被提拔为太尉,权势显赫。
由于传世文献资料匮乏,我们难以获得更多关于徐显秀的具体信息,但从北齐历史来看,徐显秀虽是北齐王朝的开国元勋,但其对于高欢的一些决策,尤其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决策影响不大。不过,他的仕途并未受到北齐朝政变化的影响,这一点在军功贵族势力比较强的太原地界上难能可贵。从徐显秀的墓葬规模来看,他在北齐王朝地位显赫。除了较深的墓道外,墓葬内精美的壁画设计以及出土的陶俑等,均可佐证徐显秀不凡的地位,且这还是墓葬被破坏盗掘过的结果。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从徐显秀墓葬壁画中的人物画像上便可看出“胡汉杂糅”的风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齐墓葬中出现的十二生肖形象,绝大多数画的都是“四不像”,比如老虎画得如同豚鼠一般,而且很粗糙,但唯独马的画像较为传神,或许和北朝人的骑射传统有关。
太原的北齐历史遗迹还有很多,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