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七宝英烈寻访录》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的编撰过程历时两年的筹备,大半年的实地寻访。七宝镇以登记在册烈士和典型事迹为基本遵循,以寻访拍摄和口述记录的方式记载传承,集中寻访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的英雄;援建友邦、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牺牲的烈士;还有一部分依然健在的英模代表,他们都是七宝镇开展英雄烈士褒扬纪念工作的宝贵财富。
7月31日起,“今日闵行”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李尚武:当一名响当当的上海兵
简介:
李尚武,1930年8月26日出生,湖南长沙人,1948年到上海。1951年1月28日在上海参军,是第二装甲兵基地学员,荣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至1954年10月,在第四装甲兵基地担任技术教员,荣立二等功一次。1954年10月25日转业至上海电器厂工作,先后担任班组长、工段长,荣获上海市“五好工人”等光荣称号。1970年4月起又参加位于安徽贵池山区的上海后方军工基地工作,主要生产自动化防空武器等,直至1980年8月退休。
1930年8月,李尚武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整个童年时代都在缺衣少食的窘迫中度过的。1948年的春天,经一位远房亲戚介绍,李尚武来到位于上海延平路98号的永新电工器材厂当上了一名学徒。那时,像李尚武这样的学徒工每天做工都要十多个小时,而每个月拿到手的“月规钱”,仅仅只能买些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缺衣少食的日子一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战火就蔓延到鸭绿江边,威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毛主席向全国军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12月,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发出“为加速我国国防,建设强大国防军”,决定招收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上海有2万余名学生、近万名青年工人报名参加军事干校。
上海全市的工人、学生一片沸腾,纷纷报名参军入伍、报考干校,1951年1月28日当晚,就有一千六百多名热血青年工人脱下工装,披上军装。他们当中有一小部分人进入空军训练基地,而李尚武和大部分战友被分配到了各个战车训练基地,接受技术、战术的培训,李尚武学习的专业是战车驾驶及原理和检修。
为了短时间里快速适应朝鲜半岛山地多、防空严的战场环境,战车教练场地大多选在坡度较大的山区,大多是以夜间闭灯驾驶训练为主,不少新训学员在训练中发生翻车事故造成伤亡,李尚武也曾经多次受伤,幸运的是没有影响到后面的训练学习。半年时间的紧张培训,李尚武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并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
当时国家缺少燃油,大中城市的公交车上都是背上个大煤气包,有的车上还安了个大木炭炉子发电运行,能够用于作战的战车全部都上了前线,可供教学培训使用的战车更是少得可怜,并且大部分用于教学培训的战车也都残缺不全、破旧不堪,想要在更短时间里带出更多熟练的驾驶员来谈何容易!
李尚武作为新组建基地的首批技术教员,也是从上海参军的一名电气技术工人,在加快生产攻关革新方面有过宝贵经验,在攻克这道难关的时候岂能无所作为?经过一个多星期时间的缜密思考、细致测算,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把所有设计上的技术难关都逐一厘清过后,李尚武终于绘出了用电动遥控机器人培训新学兵操纵驾驶的设计示意图,经过技术小组的集体论证,最后报基地首长批准制作。
生产的过程得到了技术人员的集体支持,基地汽修厂车工沈国章和李尚武一起结对攻关,协助生产人员加快制作进程。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长40厘米、重约3公斤的机器人训练样车呈现在官兵们面前。李尚武操控着仿真驾驶室里的操纵机件,样车灵活准确地按照操作运行。
当几十套培训教练车集中摆放在教练场地后,学员们都争先恐后地操纵、一试身手,从手足操控机器人的灵活动向中,逐步掌握发动起步、开车操纵、射击要领,在多次反复练习后,再过渡到开车实操上路实习,达标速度大大加快,节省了不少油料和车辆,战场心理也快速适应,培训时间也大幅缩短,平均每3个月就有3000多名学兵经过考试达标的新驾驶员加入整编的装甲部队,以团为组建单位,迅速开赴朝鲜前线参与作战。
自有大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摩托部队和空军参战之后,朝鲜战局急剧变化,加上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顽强作战,迫使武装到牙齿的当面之敌不得不停下了侵略的步伐,最终低下头在板门店签下停战协定。
因为首倡提出并实践设计出第一台教学训练模拟战车,为加快培训装甲学兵做出了积极贡献,李尚武这个普普通通的上海战士,被部队荣记个人二等功,为改进设计和投入生产做出贡献的沈国章也被评为一等人民功臣。两个人一同受命,带着生产样车赴北京,向全军装备代表展示推广,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并为他们颁发“最可爱的人”勋章和奖状、奖品。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中间许多人回乡务农,有的进入工厂当工人。10月份,李尚武带着伤病也复员回到上海,进了上海电器厂工作。有了成功设计制作模拟战车的经历,他一头扎进改革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的过程当中,自制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攻克生产难关。
197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因为抗美援越需要,上海大批企业精英毅然放弃大城市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忍受着与亲人长期分居分离的痛苦,踏进了几十公里见不到人烟的荒野山沟,以最原始的机器设备工艺,和最简朴的食宿条件,干起了国家最紧迫、援外最急需的事情——尽快生产出当时急需的先进防空武器,帮助越南彻底打垮了美国人的猖狂进攻,抵消敌人强大的空中优势。
当时,我军的防空高炮还是依靠人工操作、单机单发,而且射程高度不够、精度不准,对敌机没有杀伤能力,无法完成对空警戒要地防空任务。李尚武和上海派出的技术力量一起,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苦干加巧干,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创造性地试验生产出我国首套八炮组合联动,能够自动跟踪瞄准、连续射击的防空利器。
改进后的高炮系统,射程高度提高了数千米,高速旋转的弹头,高温达到1600℃以上,当接触敌机时,能熔化穿透1寸多厚的钢甲,进入机身内爆炸。当这种新型的防空武器大批在前线战地布防之后,敌机从机场起飞不久,就能被我方雷达识别跟踪锁定,并与各组高炮全时全程警戒,当敌机进入射程范围之内,几十门高炮自行跟踪,分批次自动瞄准,连续射击,形成一个强大的空中弹幕火网,拦截任何来犯之敌。无怪乎当时有外电报道声称,越南地面防空部队在一夜之间变得异常强大,进犯的美军战机像苍蝇一样,被一只只拍了下来。
在那场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拼搏中,很多战友在武器改进试验中,由于任务紧、责任重,加上生活艰苦,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长期劳累积劳成疾,牺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加班加点劳累过度,连发高烧,李尚武双目失明,昏倒在武器质量检验现场。团党委书记和团长亲自将李尚武送到后方医院抢救,并请来当时上海最好的眼科专家精心治疗,还派车从上海将李尚武的爱人接到后方医院全时照料,李尚武的双眼终于复明了。
采访李尚武的时候,已经94岁高龄的老兵谈得最多的就是感恩。他一直在说的是,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兵,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和褒奖。他还说:“今天我年事已高,我想着把当年国难之险恶和四十多年前的事情告诉大家,只是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千秋万代,都能记住那段历史,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奋发图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一个老兵,一个上海老兵质朴的情怀!
寻访记录者:胡建华
图文:摘选自《七宝英烈寻访录》(有删减)
编辑:施嘉璐(实习)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