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这是古人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理。
曹爽继承了父亲曹真的爵位与政治遗产,他被魏文帝曹丕托孤幼子曹睿。
作为世家子弟,他以勋贵入仕途,对于司马懿这样的文官重臣是有歧视的。司马懿对于曹家多疑的毛病也是洞若观火,以至于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姿态,从魏王曹操到魏文帝曹丕,再到魏明帝曹睿。
司马懿忠于汉室,他青年的时候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拒绝到许昌小朝廷做官。曹操称魏王后强行征召司马懿做了自己文学秘书官,后来又让他做了王世子曹丕的侍读。
司马懿陪伴曹丕在权力的争夺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爵位和权力,不久后曹丕代汉献帝称帝。司马懿彻底断了忠于汉室的念头,他开始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而奋斗。
三足鼎立,蜀汉和东吴孙权联盟攻击魏国,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参谋长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战略,后来曹丕逐步授予其军权到一线建功立业,司马家总是担当灭火队员的工作,但是到了真正的建功立业的时候,曹家宗室的大将军曹真往往是最后的受益人。
我们在网剧《风起陇西》里可以看到陕西太守曹真阻止诸葛亮北伐,他通过情报战而在街亭打败马谡的故事。曹真从镇守陇西抵御诸葛亮北伐到南下打败东吴孙权,他南征北战的功绩让曹丕对其定国安邦能力极为信任。
曹睿英年早逝,他给幼子曹芳留下了辅政大臣司马懿和曹真。
曹真为了巩固曹魏的基业,他一直都在一线作战,朝堂上政事大多是司马懿在处理,这给了司马懿扩展自己势力的机会。
当曹真逝世,他的长子曹爽无法驾驭朝堂和军队,作为新的辅政大臣,曹爽开始嫉贤妒能和任人唯亲,这与他担任辅政大臣之处的谦虚谨慎天壤之别。
曹爽站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开始日益骄横,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和特权,出入都是仿照皇帝的仪仗,这让朝廷上文官集团极为不满,更惹人恨的是,曹爽搞小圈子政治让其他朝廷派别没有太多政治资源可分配,于是他不知不觉中成为文官眼中的“董卓第二”。
司马懿被曹爽一步步排挤,他的大将军和大司马等实权官职一一被解除,只剩下了一个虚衔太傅。曹爽仍是对司马懿不放心,他派人日夜监视司马家,司马懿不得不装出病入膏肓的样子,曹爽亲自去探视看到奄奄一息的司马懿后才彻底放下心。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整个政变的过程是十分顺利的,皇帝和辅政大臣出巡扫墓带走了大部分精锐禁军及亲信文武官员,这个时候洛阳是十分空虚的,司马懿的几个儿子聚集了家兵突然发起政变,政变家兵迅速控制武库,后占领皇宫。司马懿作为曹魏资深的总参谋长,他多年军旅生涯培养出来的家将发挥巨大作用,从洛阳发出的政令迅速抵达周边的军营,司马懿以迅雷速度完成政变。
小皇帝曹芳被司马懿挟持,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魏的各个州将领和官员们都习惯了这种政治操作。多疑的曹丕在位期间严格控制宗室的兵权和势力扩张,以至于司马懿的政变没有被曹家宗室勤王围攻。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权,但是他没有废掉魏明帝自立,他很清楚自己干不了曹丕的事情。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取代了曹家而自立,晋朝建立,后统一了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