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距今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唐朝下启元朝的朝代,宋朝共有18位皇帝,分为北宋167年、南宋152年两个阶段,共历时319年。印象中的宋朝是繁荣昌盛的,提起宋朝会想到丰富的史学著作,以及广受人民喜爱的宋词,苏轼、柳永、辛弃疾等词人都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想到灿烂文化的同时,还会想到“靖康耻”,想到宋朝怎么也摘不掉的积贫积弱的标签。
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为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武将“黄袍加身”,赵匡胤重文抑武,提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学子读书从文,使得军队兵士不足,战斗力大大下降,加重了“积弱”。宋朝统治者一直奉行防守型国防政策,边境屡遭入侵,战斗力薄弱和消极的防御政策使宋朝不得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银、绢等物。为此加大征收加重了宋朝底层人民的经济负担,造成了“积贫”。
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土地兼并。在宋朝农业、商业都有显著的发展,经济、人口显著提升,但由于土地兼并,官僚、豪绅占有大量土地却想方设法隐瞒土地,偷税漏税,朝廷登记在册的耕地大量减少。农民没有地种,朝廷收不到税,大量农民无法生存,只能依附于地主。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二、冗兵冗官问题。为加强军事实力,宋朝每年都会大量招兵。并且会将流民、饥民招募入军,这一决策有社会福利性质,大大的稳定了政权。宋太祖期间,军队共有四十万兵,到了宋真宗期间,禁军、厢军足足有百万人。宋朝自愿性的征兵政策使得没有地种,吃不饱饭的农民自愿加入军队,军队规模不断增长,造成冗兵问题。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与唐朝不同的是宰相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而不是像唐朝由三省长官担任,且新增加副相参政知事与宰相共同执政。
宋朝宰相的权力大幅缩减,中书省与枢密院掌文武大权,宰相仅负责行政板块。财政大权则交由盐铁、户部、度支三司掌管。宰相、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三司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权力分散各部,大大加强了皇权统治。宋朝还增设了监察机构谏院和置谏官,负责弹劾官员。政府官员众多,机构庞大。科举制和恩荫制度使得朝中官员越来越多,官多职少使得许多官员在朝中无职,形成冗官。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财政负担。朝廷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只能多征税,将负担从朝廷转移到百姓身上。
并不是没有人想要改变这些情况,王安石就曾想挽回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而开展了变法。变法涉及政治、军事等众多方面,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军为目的,多种手段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王安石变法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第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有效的提高了国防军事实力和国家经济情况,对官僚、豪绅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变法涉及到多方利益,遭受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宋神宗的去世而结束。
下一篇:原创 周浦百年百照百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