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朱由检和宣统帝溥仪分别是明、清两朝的末代皇帝,但崇祯帝吊死煤山后,被清廷葬于思陵,即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个皇帝陵寝;而溥仪死后,骨灰先是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迁入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自己并没有单独的皇陵。
造成两者之间不同待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二人所处时代有本质的差距和不同:一个是封建王朝之间的异鼎,新兴王朝为笼络前朝遗民的人心,要作出“高姿态”,通过厚葬前朝帝王,借助死人达到现实的政治目的;另一个去世时,封建帝制已被推翻半个多世纪了,此时如果再大兴土木,建造皇陵,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地搞复辟,逆历史潮流而动,根本不可能被民众所许可和接受。
崇祯帝自缢后,尸体被李自成找到葬在昌平明十三陵的田贵妃墓中。1644年5月,多尔衮占领北京后,听取谋士范文程的建议,按照国丧标准为崇祯帝举丧,并大张旗鼓到田贵妃墓为其举行隆重的祭祀。以后,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到崇祯吊死之处进行祭拜,1659年,在朱由检的墓前修建了明楼及享殿三间,并立了碑记,圈了围墙,正式形成思陵。
清廷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使比自己人口多得多的汉人彻底屈服,大力推行“大棒加胡萝卜”政策,一方面“大棒在手”,采用恐怖手段,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另一方面“温言在口”,通过厚葬崇祯帝、优待明朝故吏等手段,最大程度地消弭全国官吏、军民及大明遗老遗少对满人的敌意,全力笼络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厚葬崇祯帝只是假惺惺的鳄鱼的眼泪,因为死人是没有威胁的。对于活着的明皇室成员,清廷则是务必赶尽杀绝,无论是崇祯的儿子还是后来的南明及永历帝无一幸免。
再说溥仪,他去世于1967年,对于其后事,周恩来总理曾明确表示:尊重爱新觉罗家族历史,由爱新觉罗家族亲人决定,可以选择在革命公墓,也可以在万安公墓,也可以在其他陵墓修建陵墓(这里的“修建陵墓”自然不是指大兴土木,为其打造单独皇陵,而是在其他皇陵旁边修一座属于自己的小陵墓)。
溥杰和李淑贤商议后,一起把溥仪的骨灰放入了北京八宝山的老山骨灰堂。由于当时处在特殊年代,李淑贤只给溥仪买了一个5块钱的骨灰盒。昔日享受了无与伦比荣华富贵的九五之尊,死后仅仅一个5块钱的骨灰盒了事,这是溥仪个人的“大不幸”,却是时代和民众的“大幸”。1995年1月,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其墓距离伯父光绪帝的崇陵后围墙仅200米。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