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制度,是一个人死后,其他人根据死者活着时的品行和功绩给予一个特殊的称呼。
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时代,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谥号会造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下令废除谥号,不过之后西汉建立后恢复了谥号。
谥号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三种。通常会用一个字表达。美谥也叫上谥,就是赞美的含义,例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等等;平谥一般就是无功无过同时带有倒霉同情的含义,例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等等;恶谥也叫下谥,这个就是批评含义,例如“厉”表示杀戮无辜暴虐无亲等等。
谥号因为有评定一个人一生的含义,所以一开始使用很严格,往往用一个字谥号,并且使用比较公平,统治者往往使用谥号约束活着的人生前行正事,养成良好的品德。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谥号使用越来越滥,突破了一个字的规定,在这一点上皇帝使用的最频繁,他们往往使用多达十几二十多个字,而大臣们一般都是两个字,并且往往使用美谥,不再使用恶谥,这使得谥号没有当初的含义,成为一种君王自卖自夸的无聊文字游戏。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于谥号做了严格规定,他规定皇帝的谥号为十七个字,(清朝突破为二十一个字),亲王为一个字,皇太子和郡王为两个字。
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些儿子中有一个皇太子,一个皇帝,一个夭折未封,剩下的全都是亲王,而这些儿子死后却大不相同,有的得到了美谥,有的得到了平谥,还有的获得恶谥,更有一些连谥号都没有。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其母为马皇后。对于朱标的生母,后来出现了不同说法,不光是朱标就连他后面的四个弟弟都有疑问,就是他们是不是马皇后所生,不过朱标的长子身份是没有问题的。
朱标在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幼年的朱标没有名字,一直到十二岁时,朱元璋这时已经有好几个儿子了,这才给他们兄弟取名字,长子被取名为朱标。
虽然取名晚,但是不代表朱元璋不重视儿子,尤其是朱标。朱元璋从他出生起就已经将朱标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在自己为吴王的时候就封朱标为吴王世子,因此特意请来名儒宋濂等人教育朱标。
明朝建立后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并且为了锻炼朱标成为合格的继承人,朱元璋让自己的重臣功臣全部兼任东宫的职务,成为皇太子的臣子,同时大量政务交给朱标。
成年的朱标十分符合朱元璋和大臣的期望,对待父亲他孝顺,对于政务熟练,对于大臣恩威并施,对于兄弟十分爱护。
不过他和朱元璋因为政见不同,父子逐渐产生了矛盾,虽然朱元璋没有改变对朱标的看法,但是君臣父子毕竟有了隔阂,这严重影响了朱标的身体。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被派往西安考察迁都事宜,结果感染疾病,回到南京后不久就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朱标的死让朱元璋悲痛不已,他下旨将朱标安葬在自己陵墓东侧,谥号为“懿文”。
“懿文”是美谥,在谥法中“懿”有温柔贤善、温和圣善、体和居中、爱人质善、爱民质渊等等含义。
“文”更是最好的谥号,有着经纬天地、道德博闻、慈惠爱民、愍民惠礼、勤学好问、博闻多见、忠信接礼等等含义。
朱元璋可以说在众多谥号里挑了两个最好的谥号给儿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儿子早逝。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作为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自然不能自己是皇帝,老爹还是太子,因此追封朱标为皇帝,不过因为是追封,自然不能和真的皇帝地位一样,因此谥号只是孝康皇帝。康也是美谥,有着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能安兆民曰康含义。
不过朱标这个皇帝没当多久,四年后朱棣靖难造反攻入南京,他成了皇帝,自然不能同意大哥当过皇帝,因此将大哥的皇帝撤销,恢复成皇太子,谥号又改回来“懿文”。
到了南明为了拉拢人心,朱标又被恢复为孝康皇帝,不过那个时候这些谥号什么也都没有用了,因为南明很快灭亡了,没有人再提朱标的谥号了。
次子秦愍王朱樉
相比大哥的来回更改谥号,他的弟弟这些人谥号倒是很固定,基本上没有动过。
朱樉是朱元璋次子,出生在元至正十六年,比朱标小一岁,其母也是马皇后。洪武三年,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天下,决定册封皇子为王,让朱家子孙保卫大明。为此朱元璋决定将朱樉封为秦王,封地为西安,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
朱樉这个人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也在边疆立下功劳,但是他没有大哥一点稳重的影子,尤其是离开父亲的管束后,他顽劣的一面爆发出来。
朱樉在西安胡作非为,残暴不堪,甚至有逾制行为,这些事后来被朱元璋知道了,气的朱元璋大骂这个儿子,甚至于朱元璋为了警醒宗室特意编了一本记录宗室子弟罪行的《御制纪非录》,第一个罪人就是朱樉。
后来朱元璋实在气不过,将朱樉抓回南京,准备废掉这个不中用的儿子,多亏朱标说情,这才放过他,后来被放回西安。
洪武二十八年,朱樉突然死了,享年三十九岁。秦王府报的是朱樉出征感染疾病复发而死,但是朱元璋经过调查发现朱樉死的不正常,他回到西安后依然残暴不堪,最后秦王府的仆役无法忍受,下毒将他毒死的。
得知真实情况后,朱元璋没有丝毫同情儿子遭遇反而大骂朱樉死有余辜。可是朱樉毕竟是他儿子,再坏这一点也无法给变,而且朱元璋这时已经是六十多岁老人了,老年丧子让他痛苦不堪,愤怒之后又怜悯儿子的死,毕竟不是好死,于是下令赐谥号“愍”,这个字表示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虽然朱樉没有什么在国遭忧的事,毕竟是被毒死的,于是怜悯一下儿子的死。
三子晋恭王朱棡
朱棡是朱元璋第三子,母亲也是马皇后。元至正十八年出生,洪武三年被封为晋王,封地太原,洪武十一年就藩。
朱棡这个人很聪明,军事才能优越,朱元璋甚至于让他节制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等人,并且规定军中小事自决大事上奏。然而朱棡有个毛病就是为人骄横,因为过于聪明,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因此得罪不少人,甚至于和四弟燕王朱棣不和。并且朱棡为人残暴经常无故杀人,使得周围人人自危,最后被举报密谋造反。
作为帝王最不能容忍臣子造反,哪怕是儿子也不行,因此朱元璋抓了朱棡准备治罪,多亏朱标出面求情才幸免。
经过这次生死打击,朱棡性情大变,从此变得谦虚谨慎,再也不是那个骄横王爷了,反而以恭谨出名。
洪武三十一年,朱棡病死,享年四十岁,死在了父亲朱元璋前面,此时朱元璋也重病缠身,听到有一个儿子死在自己前面,他悲痛欲绝,病情加重,很快就追随儿子而去。不过死前朱元璋还是赐给了儿子谥号“恭”,或许这就是对儿子改过自新的肯定。
四子文皇帝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他自称母亲为马皇后,不过后世认为这是朱棣为了让自己皇位合法伪造的。
朱棣出生在元
至正二十年,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封地就是已经改名北平的元朝都城大都,洪武十三年就藩。
朱棣就藩北平,本来的任务是保卫大明北方边疆,最开始他也是这想象的,可是太子朱标的死改变了这一切。
朱元璋在痛失长子朱标后,决定册封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法定继承人,这个决定引起了其他儿子们的不满,不过碍于父亲朱元璋,大家不敢有怨言。
朱允炆感觉到了叔叔不满,特别是这些叔叔手握兵权,这一点让他坐立不安。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一继位马上就开始削藩,先后处理了周齐代湘岷五王,这让其他朱元璋的儿子们感到了不安。
最终朱棣在北平造反,开始了长达四年叔侄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大战,朱棣突袭南京,朱允炆看到大势已去放火焚烧宫殿失踪,朱棣夺取了皇位。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实在北征返回路上,享年六十五岁,死后按照皇帝规格被儿子尊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不过到了嘉靖十七年,明世宗出于个人目的下旨将朱棣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为成祖。
五子周定王朱橚
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其母也被称为是马皇后,不过他和朱棣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这一点是肯定的。
朱橚出生在元至正二十一年,洪武三年和哥哥们一起被封为吴王,封地为杭州。不过后来朱元璋考虑杭州一带富庶,不能让皇族前往,因此最后改封朱橚为周王,封地开封。
朱橚身为藩王,对于藩王并没有多大兴趣,相反一心扑在学问上,而作为文人他最喜欢游山玩水,最后不知怎么的跑到了老家凤阳。
藩王没有皇帝旨意随意离开封地这是大罪,而且凤阳此时驻守大将冯胜是他岳父,因此朱元璋怀疑他密谋造反。
此时朱元璋此时正想着如何防备云南的沐英,因此决定借这个机会派朱橚前往云南牵制沐英。结果朱橚根本没有在意,当朱元璋问他云南情况时,他一无所知,气得朱元璋大骂朱橚古今第一蠢人,将他赶回开封。
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橚次子觊觎周王爵位于是告发其父造反,朱橚因此被抓到南京关押。靖难之役后被放出来,后来因为四哥朱棣也开始削藩再次被举报,于是交出所有护卫这才逃过被废,从此
在开封安享晚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了一本《救荒百草》,详细记载了各种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借此帮助老百姓度过灾荒。
洪熙元年,朱橚病死,享年六十五岁。他死后朝廷赐给的谥号是“定”。
“定”字是美谥,有大虑静民、安民大虑、安民法古、追补前过等等含义,这个字用在朱橚身上比较恰当。
六子楚昭王朱桢
朱桢是朱元璋第六子,他也是公认的朱元璋第一位庶子,其母为胡充妃。元至正二十四年出生。这一年朱元璋攻下了重镇武昌,一时间双喜临门,朱元璋兴奋的说道
“子长,以楚封之。”
朱元璋没有食言,洪武三年册封朱桢为楚王,封地为武昌,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
朱桢被封在武昌,一方面是朱元璋兑现诺言,另一方面是希望朱桢发挥作用征讨两湖地区的割据势力,镇守长江中游,同时当南京出现乱事直接顺流而下勤王。
朱桢在清剿两湖反抗势力这方面做的很好,立下无数战功,维持了这里稳定,但是他并没有参与朱棣的靖难,也没有救援朱允炆。
对于朱桢的表现朱棣很满意,因为不帮朱允炆就是实际在帮助他,而且朱桢一向低调,因此朱桢在朱棣夺取皇位后并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削藩也没有他的事,最后在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去世,死在朱棣前面,享年六十一岁。
朱桢死后,朝廷给出的谥号是“昭”。
“昭”同样是美谥,有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等含义,可以看出这是朱棣对于这个识时务的弟弟的赞同。
七子齐废王朱榑
朱榑是朱元璋第七子,其母为达定妃,元至正二十四年出生。
朱榑在洪武三年被封为齐王,封地为青州,不过他在洪武十三年就随军出征在北部边疆开始建功立业,历练两年后才前往青州。
不过朱标为人骄横,尤其是立有战功后更是胡作非为,因此他的大名也被朱元璋列上了《御制纪非录》里。不过朱元璋并没有惩罚他。
建文帝继位后,朱榑被人举报直接被抓到南京废为庶人,在坐了四年牢后因为靖难被释放。这四年牢狱之灾并没有让朱榑领悟皇权可怕,从而小心谨慎。相反朱榑回到青州更加骄横,甚至于招揽术士诅咒,控制青州城,这引起了朱棣不满。
永乐四年,朱榑被召到南京,面对群臣职责,他满不在乎的表示“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
这让朱棣更加不高兴,不久之后朱榑再次被废为庶人,从此以齐庶人身份被囚禁,宣德三年暴死于监禁之中,享年六十四岁,因为被废没有谥号。
八子潭王朱梓
朱梓是朱元璋第八子,其母也是达定妃。
朱梓是朱元璋儿子中唯一一位被朱元璋除名的儿子。
洪武三年被封为潭王,之所以封这个王号,就是因为他被封在湖南潭州,而潭州不久就被改名长沙,洪武十八年就藩。
在历史上有关朱梓的记载是个好学的儒雅青年,曾经在王府里召集儒学大家一起聚会以文会友吟诗作对,但是在父亲朱元璋的《御制纪非录》里是个十足的变态。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追究胡惟庸党羽,朱梓岳父被牵连被诛杀,这让朱梓十分害怕,不久传来消息朱元璋召朱梓进京,于是朱梓直接和王妃自焚而死。
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大怒,他没有给这个儿子举行葬礼也没有赐给谥号,甚至不再承认有这个儿子。
由于朱元璋的态度,于是后世演绎出来朱梓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陈友谅的儿子的传说,朱梓是因为造反失败才自焚的,朱元璋也是因为发现朱梓不是自己儿子才不认的。
九子赵王朱杞
朱杞是朱元璋第九子,洪武二年生,第二年就被封为赵王,不过朱杞也在这一年夭折,因为夭折所以没有谥号。
十子鲁荒王朱檀
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其母为郭宁妃,洪武三年二月出生,出生两个月就赶上了朱元璋第一次册封儿子们为藩王,因此朱檀是被抱着受封的,他被封为鲁王,封地为兖州。
朱元璋之所以封这个儿子为鲁王,封地兖州,是因为兖州境内的曲阜是孔子老家,当地文风盛行,朱元璋希望朱檀成为一个大儒,给自己世代佃农家庭添一个文化人。
本来朱檀天资聪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学霸,可是在洪武十八年就藩,脱离了父亲管束后,他犹如脱缰野马,迅速变质,成为了兖州闻风丧胆的恶魔。
朱檀到了兖州很快厌倦了吃喝玩乐,他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于是和王妃汤氏一拍即合,二人开始炼丹制药,为此不惜绑架小孩当药引子,弄得兖州人人自危。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直接下令赐死汤氏,对朱檀处以髡刑。
没想到朱檀依然没有接受教训,继续炼丹,后来毒发成了瞎子,最后毒发身亡,年仅十九岁。
朱元璋对于这个儿子是又恨又悲伤,恰巧这个时候大臣提议给鲁王谥号的事,“父子天性,谥法公义,朕不得以私恩废公义,可谥荒。”
“荒”是恶谥,表示凶年无榖、外内从乱、好乐怠政、昏乱纪度、从乐不反、狎侮五常。从这个时候可以看出这个儿子让朱元璋是多么伤心。
十一子蜀献王朱椿
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其母为郭惠妃,他的外公就是朱元璋的引路人郭子兴,洪武四年出生。
朱椿从小爱好读书,并且为人恭敬有礼,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封他为蜀王后,给他起了个外号“蜀秀才”。
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从此整个四川地区只有他这一系藩王存在一直到明朝灭亡(后来的都搬走了)。
朱椿在四川大兴文治,经过他的整治,四川地区在明朝时期一直没有大的战事,从而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他也一直称作贤王,他的后人也都低调谨慎,从而成为明朝宗室典范。
永乐二十一年,朱椿病死,享年五十二岁,朱棣最后赐谥号为“献”。
“献”绝对是美谥,它的含义是博闻多能、惠而内德、智哲有圣、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是比较符合朱椿的一生的。
十二子湘戾/献王朱柏
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其母为胡顺妃,他也出生在洪武四年,不过朱柏是朱元璋儿子中身世很悲惨的一个儿子。
朱柏的母亲胡顺妃的父亲胡美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为豫章侯,但是洪武十七年却在入宫看望女儿后突然遭到朱元璋的逮捕,最后被处死,而胡顺妃也被牵连被赐死。
一夜之间朱柏就没有了母亲,而这一件事造成他终身伤害。洪武十八年,他作为湘王离开南京就藩荆州。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朱柏将自己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了,每天读书到深夜,同时习武,想要以此忘却母亲惨死的记忆。后来因为学习无法排解,朱柏又将精力放在了学道上,想通过道教排解,甚至于给自己取了一个紫虚子的道号。
不过朱标最后还是没逃脱厄运,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开始削藩,他的削藩是不管方法策略直接就削。因此这个时候有人告发朱柏有违法行为,于是朱允炆派人来荆州抓捕朱柏。
朱柏本来心里就有母亲惨死的阴影,父亲朱元璋也死了,他成了一个孤儿,眼下侄子如此不近人情的来抓他,朱柏感到自己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作为皇子绝不能受到审问,于是在湘王府自焚而死,年仅二十八岁。
朱柏的自焚把朱允炆气急了,因为这样一来他就留下了逼死叔父的恶名,因此愤怒的他给了朱柏一个“戾”的谥号。
“戾”是恶谥,有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的含义,这个时候隐含着朱允炆的怨恨。
不过朱允炆最后是失败者,朱棣夺取皇位后,对于这位十二弟的遭遇十分同情,因此他下令更改朱柏的谥号,改为“献”这样一个美好的谥号。
十三子代简王朱桂
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其母为郭惠妃,同蜀王朱椿是同父母兄弟。
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封他为豫王,朱元璋本想让他代替周王镇守河南开封,不过很快改变主意,找回了南京,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代王,封地为大同,并且当年就藩。
朱桂是朱元璋儿子中性格最顽劣的,这一辈子没干过好事,在大同作恶多端,因此在建文年间被废,不过他挺到了朱棣夺取皇位,因此被恢复爵位。
朱桂复爵后回到大同依然为非作歹,虽然人混蛋,但是朱桂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只要不发展势力,不对皇位有野心,朱棣绝不会处罚他,而且他越胡闹朱棣越高兴,因为他的人缘丧尽自然就不可能造反。
果然朱棣除了警告他没有对他做出一丝惩罚,因此朱桂当混蛋当了一辈子,甚至于最后和自己的王妃世子闹翻。
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朱桂亲身应证了这句话,作为朱元璋最混蛋的儿子,他居然是朱元璋儿子中最长寿的,活了七十三岁,最后寿终正寝,而此时在位的皇帝已经是他四哥的曾孙明英宗了。
朱桂死后,按照他的生前所为理应给一个恶谥,不过此时的明英宗作为晚辈,并不想伤了和气,于是决定给了一个“简”的美谥,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十四子肃庄王朱楧
朱楧是朱元璋第十四子,其母为郜氏,从郜氏没有级别来看,应该是一个宫女,不过朱楧毕竟是皇子,因此朱元璋封他为汉王,封地为平凉府。
可是朱楧并没有去平凉,因此此时朱元璋认为平凉西北方形势更加不好,于是改封为肃王,封地改为甘州,同时朱元璋还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交给了他,可见朱楧受到了父亲的重视,成为西北独当一面的大将。
可是朱楧还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朱元璋死了,朱允炆继位。
朱允炆以削藩为己任,作为统帅西北军务的朱楧自然成了目标,不顾他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处罚朱楧,于是下令朱楧内迁,最后迁移到了兰州。朱允炆本意就是能离得近一点自己好控制,不过朱楧很高兴,毕竟兰州要比甘州要好。
朱楧此后一直在兰州生活,永乐十七年,朱楧病死,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赐给了“庄”的谥号。
“庄”是美谥,有着真心大度、、威而不猛、严敬临民、履正志和、维德端严、恭敬端肃、端恪临民等含义。
十五子辽简王朱植
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子,其母为韩妃。同代王肃王一样,朱植也改过王号,最开始的洪武十一年他被封为卫王。不过在洪武二十五年被改封为辽王,封地为靠近东北的广宁州。
朱植就藩时,他的王府都没有建好,可是朱植没有一点皇子的架子,面对当地恶劣的环境他没有一点不适应,并且在这里屡立战功,可是靖难之改变了这一切。
靖难之役时,面对侄子和四哥的厮杀,他经过思考和决定投靠侄子,因为他不认为四哥一个藩王可以打败拥有天下的侄子皇帝,由于陆路已经被封锁,朱植最后渡海跑到南京。
不过朱允炆对这位十五叔很冷落,只是将他改封到了荆州府。
朱棣夺取皇位后,对于朱植的行为十分生气,认为朱植对自己不忠心,不过他此时无法处理朱植,于是默认了他被改封荆州的事实。
朱植知道自己站错了队,可是已经无法改变,于是只能在荆州低调过日子,小心谨慎就害怕被四哥抓到把柄处理。
朱植如履薄冰的过了二十多年,最后在永乐二十二年六月死去,享年四十七岁。他只比朱棣早死两个月,随后朱棣也死在回京路上。
朱植的谥号为“简”和代王一样,这个谥号用在他身上就比较合适了。
十六子庆靖王朱檹
朱檹是朱元璋第十六子,其母为余妃。洪武二十四年,朱檹被封为庆王,最后确定封地为宁夏,也就是今天银川。
对于朱檹来说,宁夏不是个好地方,当时的宁夏十分落后,而且处于边境,经常遭到外地攻打,安全系数极低,可是父命难为,最后只能去了宁夏。
不过由于宁夏城池实在破旧,粮草周转不便,他一心想要离开,可是朱元璋都不允许,后来看情况确实恶劣,最后同意他暂住南边小城韦州,并且朱元璋让他主持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
朱檹对于军事不在行,但是对于文学很行,他主持修撰了《宁夏志》等作品,建文帝时迁居宁夏。
不过朱檹实在住不惯宁夏,因此请求南迁,但是朱棣不允许,为了弥补只是同样他夏天前往韦州居住,到了宣德年间他在一次申请南迁,依然被朱瞻基拒绝,仅同意他夏天前往韦州,由此朱檹成为明朝藩王里唯一有两个封地的藩王。
正统三年,朱檹病死,终年六十一岁,最后葬在了韦州,朝廷赐谥号“靖”。
“靖”是美谥,有柔德安众、恭己鲜言、宽乐令终、柔德教众等含义。
十七子宁献王朱权
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其母为杨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封地为大宁。
大宁是北方要塞,军事重地,朱元璋将朱权封到这里镇守,就说明了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军事才能的肯定。
朱权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他多次带兵出征立下大功,留下了宁王善谋的赞扬,而且他的兵力十分强悍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然而就因为实力强大,最后造成了他后半生悲剧。
朱棣造反后,阴谋夺去了朱权的兵力,随后裹挟朱权造反。在夺取皇位后,朱权被强行改封到了南昌。
朱棣知道朱权对自己不满,因此对于朱权十分猜忌,为了活命朱权不问政事,韬光养晦,著书立说,和文人来往,求道问仙,最终靠着小心谨慎躲过了四哥的猜忌。不过朱权内心始终不满朱棣,因此这个仇恨遗传给了子孙,最后他的玄孙造反了。
朱权在正统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赐谥号“献”,同蜀王的谥号一样,取聪明睿智的含义。
十八子岷庄王朱楩
朱楩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其母为周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岷王,封地为甘肃岷州。不过朱楩没有去岷州,此时云南刚刚被收复,沐家被留下镇守云南,不过沐家始终是外人,因此朱元璋决定派儿子前往镇守,于是朱楩被改封到云南。
不过此时沐家已经形成势力,他们自然不允许皇族来分享权力,因此朱楩一到云南就和沐晟发生了矛盾。
朱楩没有斗争经验根本不是沐晟的对手,很亏败下阵来,再加上此时朱允炆削藩,沐晟随便找个理由就让朱楩被废,发配福建漳州。
靖难之役后,朱楩被恢复爵位,朱棣再次派他前往云南争夺大权,可是他依然不是沐晟的对手,这一次朱楩自暴自弃开始在云南胡作非为,朱棣很生气于是剥夺了朱楩的一切权力,把他扔在云南自生自灭。
朱高炽继位后,朱楩上书希望离开云南,最后迁居到湖南武冈,在景泰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他是朱元璋儿子里最后一位去世的。
朱楩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庄”,和肃王的谥号一样。
十九子谷废王朱橞
朱橞是朱元璋第十九子,他的母亲也是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谷王,封地为宣府。
朱元璋本意让朱橞镇守北方,可是朱橞到了宣府没几年,朱元璋就死了,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随后朱棣造反。
朱棣造反后,朱橞认为朱棣必败,于是一溜烟跑到南京,朱允炆对这个叔叔很满意于是给了他镇守南京金川门的重任。
朱棣经过四年战争最后打到了南京城下,朱橞看到大势已去,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从此摇身一变成为靖难功臣。
朱棣对于朱橞的识时务很满意,于是将朱橞改封长沙。
不过朱橞认为朱棣赏罚不公,心中对朱棣十分不满,于是在长沙密谋造反,后来打算利用侄子蜀王的儿子当建文帝造反,结果被蜀王告发。
朱橞最后被抓废为庶人,从此在监禁中度过一生,最后在宣德年间去世,由于被废自然没有谥号。
二十子韩宪王朱松
朱松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母亲为周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韩王,封地为开原。朱元璋本意是让朱松和辽王沈王一起镇守东北,可是还没来得及派儿子就死了。随后朱允炆削藩自然不能放叔叔们走。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皇位,此时地位不稳他也没有让弟弟们就藩的打算,而且此时他因为自己起兵夺位的经验,自然不能再让藩王掌兵,因此决定放弃辽东亲王镇守的计划,于是朱松就藩耽搁下来,最后朱松死在了南京,享年二十八岁,被安葬在南京安德门外,成为唯一一位安葬在南京的成年藩王。朱松死后谥号为“宪”。
“宪”是美谥,有博闻多能、赏善罚恶、行善可记等含义,对于爱读书的朱松来说是个合适的选择。
二十一子沈简王朱模
朱模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其母为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沈王。封地为沈阳。不过同韩王一样,他也被留在南京,一直到永乐六年,朱棣最终才同意弟弟们就藩,不顾朱模去不了沈阳了,而是去了山西潞州,也就是潞安府,从此在这里度过一生。宣德六年朱模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朱模最后得到的谥号是“简”,和代王辽王一样。
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
朱楹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生母不详,估计为宫女,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安王,封地为平凉。朱楹娶了徐达的小女儿为妻,他也没有就藩,一直留在南京,后来曾经被派和朱棣谈判,靖难后做了遵照朱棣旨意将朱标牌位迁出太庙等工作,一直到永乐六年才去了平凉。
不过朱楹寿命不长,在去平凉没多久的永乐十五年就病死,终年二十八岁,由于无子,安王爵位直接被废。他的谥号是“惠”。这个谥号是美谥,有柔质慈民。爱民好与等含义。
二十三子唐定王
朱桱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其母为李贤妃。朱桱是朱元璋儿子中最低调的,因为没有留下任何活动记录,只有生辰受封死亡就藩等简单记录。
朱桱在洪武二十四年封为唐王,封地为南阳,因为靖难一直到永乐六年就藩,然后到了永乐十三年就去世了。朱桱的谥号为“定”,同周王的一样。
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
朱栋是朱元璋第二十四子,其母为刘惠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郢王,封地为湖北安陆州。
因为同样原因他也一直留在南京,一直到永乐六年就藩安陆。没想到永乐十二年,他就死在了安陆,年仅二十六岁。
朱栋死后,其妻子殉葬,因为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王位直接取消。朱栋的谥号为“靖”,同庆王的一样。
二十五子伊厉王
朱?
朱?是朱元璋第二十五子,其母为葛丽妃。洪武二十四年封伊王,封地为洛阳。
朱?是朱元璋最小的儿子(二十六子朱楠夭折),因此长大后胡作非为,尤其是砸永乐六年就藩后,在洛阳很快就成了当地一害,可是因为他是皇子,并且因为没干一件和造反相关的事,朱棣也不愿意管他,最后在永乐十二年死亡。
朱?死后,朝廷大臣强烈要求治不了活人治死人,剥夺朱?的爵位,贬为庶人。朱棣虽然和这个弟弟没什么
感情,但是毕竟他不想落一个处罚弟弟的恶名,没有同意,而是下令给朱?一个恶谥作为惩罚。
最后朱?得到了“厉”的谥号。这完全是一个恶谥,有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扶邪违正、长舌阶祸、暴慢无礼、愎狠遂过的含义。
二十六子朱楠
朱楠是朱元璋第二十六子,其母为葛丽妃,不过朱楠出生后很快夭折了,因此没有封爵也没有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