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一天,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直指主席不久前发表的一篇名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文章。
“亲爱的毛主席,我认为在眼下的动荡时局中,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党的团结,我认为我们不要打倒刘少奇同志,是否可以理解他?团结他?”
写信的人是谁?他为什么敢在文革时期给毛主席写一封这样的信?
这一切还要从1920年,毛主席和章士钊之间的友谊说起。
当时,毛泽东为了给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筹集经费,想尽了一切办法,但筹得的经费却微乎其微,无奈之下,毛泽东只能求助恩师杨昌济。
可杨昌济一介教书匠,两袖清风,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一个老朋友——章士钊。
在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认识了章士钊,章士钊早就听说过“毛润之”,如今得以见面,自然十分高兴,得知是为了给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筹钱,章士钊二话不说,立马动用自己的人脉网,帮助毛泽东筹得两万银元。
这笔钱在当时算得上是巨款,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章士钊是一个热心教育和民主事业,并且非常欣赏毛泽东的人,因为这两万元,毛泽东和章士钊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
章士钊的身影曾多次出现在新中国的重要时刻,在关键时刻为毛泽东送上了一次又一次的助攻。
重庆谈判的时候,章士钊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毛泽东,真诚地说道:“你不该来重庆啊,蒋介石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谈判的诚意。”
毛主席微微一笑,感激地说道:“您老能因为这件事来找我,我很感动,但是重庆谈判事关民生,不得不来啊!”
章士钊叹了一口气,焦急地说道:“蒋介石阴险毒辣,出尔反尔,你就不怕他翻脸不认人?”
“那依行老之见,我该如何是好?”毛主席游刃有余地问道。
章士钊朝着门窗外面张望了一下,然后趴在毛主席耳边,压低声音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这个时候能说出这样的话,毛主席明白,章士钊这是真心为自己好,再加上当年的慷慨解囊,主席一直都将章士钊奉为“座上宾”,对他十分尊敬。
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刘少奇因为政见不同,出现了一些分歧,这在党内本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周总理更是将“求同存异”时常挂在嘴边。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这样的分歧却为刘少奇惹来了“杀身之祸”。
在江青、康生等人的授意下,大量批判刘少奇存在路线问题的文章浮出水面,更有甚者,竟然将刘少奇打成了“党内逆流”。
在这种情况下,章士钊逆流而上,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劝主席不要打倒刘少奇,要尽可能争取刘少奇。
最终,毛主席亲自给章士钊写了回信:“惠书敬悉,为大局计,彼此心同。”
毛主席用12个字回复了章士钊,表示自己将会根据时局具体分析,请章士钊放心,在这种时刻还对章士钊如此尊敬,足以证明他在主席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