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章名字能看出来,李家要打天下了。
从这章咱精挑细选的名字也能看出来,从打天下的开头,李家这天下是谁拿下来的就有争议。
史学界对于李世民同志这辈子一直有一个争议,就是他改史。
他改了啥,改了多少,改的重点是啥,一直是个巨大的争议。
关于李世民改史的史料记载,有两个出处,一个是《贞观政要·卷七》中说的: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
·
另一个是《唐会要》卷六三“史馆杂录上”中摘录的:
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太宗谓房元龄曰。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曰。国史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不同。今欲看国史。若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欲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元龄遂删略国史。表上。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元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过隐。宜即改削。直书其事。
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内容也差不多,区别在时间上。
之所以列的《唐会要》的原文,是因为真实的发生时间更可能是《唐会要》的贞观16年。
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因为李世民在贞观十六年时给李建成追赠了太子,谥号为隐;李元吉也与同时被追封巢王。
通常这种给反动派重新定性的事都有着重大的政治用意,这个政治用意极大概率跟李世民这次看国史改国史事件有关。
时间判断完,咱们看内容,我直接翻译了。
李世民先是找茬问:这个起居注是不是领导不能看呢?
诸遂良说:没听说有看的。
李世民问:我做的不对的地方也记录吗?
褚遂良道:那必须的。
旁边的黄门侍郎刘洎似乎有预感,于是在旁边给补了一句:就算诸遂良不记,天下也都帮咱记着呢。
这个时候,李世民又对房玄龄问道:国史为啥帝王不能看?
房玄龄道:史官们有操守,记的都很真,怕领导看完急眼。
李世民道:我觉得这事不合理,我要闻过则喜,我要闻者足戒,我要以史为鉴,你给我抄一份过来。
随后房玄龄加工了国史,呈上来了。
注意这时候已经改了哈。
(太宗曰。朕意不同。今欲看国史。若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欲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
房元龄遂删略国史。表上
)
然后李世民就看到了武德九年的六月四号,史书记载上面很多“微文”。(
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
)
李世民看后不满,定调道: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我杀那俩是这种级别的,是为了安社稷利万民,史官执笔何必藏着掖着,给我照前面说的那个“调”去实话实说。
(乃谓元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过隐。宜即改削。直书其事)
李世民改史的内容至此划定了范围,涉及的主要是他爹李渊、他哥哥李建成、他弟弟李元吉。
定的调是“周公诛管蔡”,是周公诛杀他两个兄弟管叔鲜与蔡叔度,他们仨都是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那哥俩阴谋另立叛变被周公讨平。
定的调是“季友鸩叔牙”,是鲁庄公病重后的夺位之争,鲁庄公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个兄弟,鲁庄公病危时叔牙阴谋拥立庆父为君,鲁庄公命令季友毒死了这个哥哥。
这个调,李世民亲自定的他是周公,诛杀了他那俩兄弟是“天下安”。
这俩兄弟好处理,打成反动派这事在我国从来不叫技术含量。
不好处理的是李渊那。
李世民举的那两个例子都是老领导不行了,但李渊老先生一口气活到了贞观九年,当政治犯时还隔三差五的给李世民抱出个小兄弟来,突出的就是一个龙精虎猛,体现的就是一个老当益壮。
这就难办了。
该咋样定性李渊,这个火候很难拿捏。
老头儿关了禁闭不假,但还得突出一个父慈子孝。
最终在一系列的文字运作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妥妥成反动派了,这个没有悬念,但李渊老同志的形象则也变成了从最开始就是五十好几的老不成器,是18岁的二儿子李世民从起步开的第一脚球就强拽着窝囊老爹登上了人生巅峰。
我孝顺我爹才让他做的皇帝!其实从产权证的第一个字那都是我的基因!
看到这里先别急,我从来没有否定李世民能力的意思,很多人说他改史都是说他夸大了自己的能力,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除了太原创业这一段之外,李世民改史是缩小了自己的能力,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咱们后面会用大量的史料、诏书、碑文,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世民。
改史后其实最大的作用,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描述的还像是一个对手,把李渊描述成一个窝囊糊涂蛋。
实际上,在诏书中官职的封赏以及碑文的细节乃至删改不完全或矛盾的史料中,
唐初真实的历史走向,是一个能当一方诸侯但却没能力坐天下的爹拉着老大老三去制衡打下天下的二小子,但全程被二小子压着打的节奏。
关于李家父子的太原起兵,你要是看《旧唐书》和《新唐书》,那就全程都是18岁的李世民在推着他这窝囊废的爹往人上走,但史官们在当年改史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著作却没能下的了笔。
这个人,叫温大雅。
温大雅出身太原士族,其父温君悠在北齐时任文林馆学士,入隋后为泗州司马,其三子温大雅、温大临、温大有俱以文学闻名四海。
开皇末年时温大雅以才学卓著授东宫学士,上了杨广的车,大业末年,又授长安县尉,不久老爹死了回乡丁忧,与三弟温大有住在老家太原。
这个时候,温大雅遇到了同是杨广这趟车上的李渊,当长安县尉的时候大概率还被当时督关中军事的李渊领导过,随后温大雅进入了李渊的班子,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机要。
李渊登基之前,温大雅负责参定礼仪,武德元年,迁黄门侍郎(门下省副官),其弟温彦博为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哥俩
“对居近密,议者荣之”
,都是唐务院的核心领导。
这位李渊最核心的身边人,写了三卷《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也是唐代现存唯一的一部起居注,记录了李渊自起兵直到正式称帝为止共357天的经历。
这里面的内容,和目前《旧唐书》《新唐书》描写的太原起兵差距很大,李渊人家挺有主意的,而且相当有章法。
那为啥这部书没能动,而且流传了下来呢?
因为这个人的根子不一般。
我们来翻翻温大雅的履历,后来李渊的这位心腹离开了机要部门去了工部。
工部受尚书省领导,而武德时代的尚书令是李世民,再之后温大雅彻底进了李世民的班子,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
(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
注意这个“陕东道大行台”,很重要,后面会太多次提及。
温大雅最开始是李渊的人,是“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的门下省干部,但刚刚开国后就转到李世民的麾下了。
后来温大雅受李世民重用到了什么地步呢?
玄武门之变前夕双方基本摊牌的时候,李世民派温大雅到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去主持大局,而且人家
“数陈秘策,甚蒙嘉赏”
,是最核心的政变班子。
(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
玄武门之变后,温大雅因功擢升礼部尚书,受爵黎国公,贞观三年,57岁的温大雅过世,被李世民特敕谥号“孝”。
背景这么硬的一位老资格元老,《大唐创业起居注》最终没被改动也就有情可原了,但接下来问题又来了。
武德元年时李渊53岁,李世民21岁,温大雅46岁,温大雅这位和李渊没啥代沟的同龄人居然被二十多岁的李世民后面争取成了忘年交的心腹中的心腹。
这难道没说明什么问题吗?
别意外,比李渊就小一岁的,被李渊亲自赦免的隋朝猛将屈突通后来也成了李世民的铁杆。
像老家伙们后来都被这二十多岁小伙子改造成迷叔的事情在武德年间实在是太多了。
咱们该详细讲述这段扑朔迷离的李唐开国史了。
从李世民生命的源泉讲起。
李渊虽然爹死的早,但作为7岁就继承了李虎爵位唐国公的正根,李渊的婚姻大事家族那是顶级对待的,最终给他娶了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为妻。
这丫头之所以要着实说,因为李渊他老丈人窦毅得着实说。
窦毅当年在高欢的兵势下跟着北魏孝武帝一块入关投奔了宇文泰,属于西魏建国前最后一波长征的班底,也属于老革命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虎身上也有着孝武帝的背景,当年贺拔岳死后他去荆州找贺拔胜接班,等听说了宇文泰已经被推举出来后开始回关中,但他返回的时候没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走武关道回关中,而是在阌乡被高欢抓获送到了洛阳。
当时我们就说过,这个路线比较逗,这是李虎在主动找孝武帝的背景重返武川天团,因为他前面的站队贺拔氏已经选错路线了。
李虎最终是以朝廷官拜的卫将军名号重回关中与宇文泰平了侯莫陈悦。
(俄而周文帝起兵图悦,太祖闻之自荆州还,至阌乡,为高欢将所获,送诣洛阳。魏武帝将收关右,见太祖甚喜,拜为卫将军,赐以金帛,镇关中。因与周文帝平侯莫陈悦)
这也就是说,李虎大概率在这个时候跟窦毅就有联系。
窦毅来关中之后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的一系列开国之战全部有功。
这个窦姓听着挺“汉”的,其实窦毅是匈奴汉化的名字,源出匈奴系的费也头种,纥豆陵氏。
当年孝庄帝元子攸暗杀了尔朱荣后就诏命了在河曲势力很大的纥豆陵步蕃去攻打秀容郡,一度把尔朱兆打的很难看,最终是高欢与尔朱兆合兵后将纥豆陵步蕃大败击斩。
为啥元子攸能够调动千里之外的纥豆陵步蕃?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联系,但从后面纥豆陵氏的窦毅铁了心的跟元修入关,死活不和高欢合作就可以看出来,纥豆陵氏是在北魏皇室这边压宝站队了,跟尔朱氏和高欢死活不对付。
而李虎在回到武川群侠传后的第一次战功是这么记载的:
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招谕费也头之众,与之共攻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
李虎是联络了“费也头”部之后打下的河曲地区的灵州(治所旧薄骨律镇,今宁夏吴忠市北)。
这也再次夯实了一件事,老李家和老窦家老早就有渊源了,双方关系很不错。
到了李虎嫡孙继承人李渊这时,家族又给李渊娶了费也头种纥豆陵氏的窦家姑娘。
之所以要夯实李世民这个生命的源泉,因为这个费也头种纥豆陵氏世代耕耘的河曲地区对李渊爷俩后面的创业有巨大帮助。
窦家在武川集团中掺和的相当深,宇文泰自然不会放过联姻这个家族,李渊他老丈人娶的就是宇文泰的五闺女,当初李渊他媳妇在得知杨坚把宇文氏按户口本全给杀干净后据说大哭道:恨我不是男儿,解不了舅氏之难!
(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北魏北周北齐时代女同志是能顶半边天的,你瞅瞅独孤伽罗给老杨头儿那家伙挤兑的,李渊这媳妇从小就不得了,被宇文邕相当喜爱养于宫中,十几岁的时候就给他皇帝舅舅提建议:舅你别不搭理那突厥媳妇,为了国家您闭上眼该幸就得幸!宇文邕那是相当听他外甥女的话。
(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窦姐嫁给李渊后生了四个儿子一个闺女,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和著名的战斗公主平阳公主。
除了李玄霸早早死了没露面不知成品质量之外,窦姐出品的剩下这四个孩子有一个算一个包括他那个闺女都是人才。
其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历代皇子中的水准之上,只不过他家老二的等级实在太高,纯是给显没了。
李世民生于598年12月,李世民的童年可能稍微有点天下承平的印象,但拜他表叔的英明领导,大业七年(611年)时天下就已经遍地暴土狼烟了,那时候李世民虚岁14。
也就是说,李世民的青春期完完全全重合了武德充沛的大业后期,在顶级天赋的加成下,李世民刚能领身份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干倾身下士,散财结客的宋江行为了。
在生命容易消失的世道下,李渊给李世民早早就找好了老丈人,15岁就娶了大隋第一外交官长孙晟的13岁女儿为妻。
他这个已故老丈人堪称李世民的神仙助力,李世民后来的班底中,最铁磁的核心圈子就是他老丈人家族的人脉网络。
李世民在青春期的那些年始终在李渊身边,协助他爹包庇了一大堆避难征役依附过来的原隋朝在编人员和民间不安定因素,所谓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当时的晋阳宫监叫裴寂,晋阳令叫刘文静,这哥俩是好朋友,在这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风口遇到了李渊李世民父子。
刘文静,家居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祖刘懿用为石州刺史,父刘韶死于国战追赠仪同三司,刘文静年少就袭了他爹给他拼下的仪同三司,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
然后大半辈子没啥用武之地。
直到616年,这位仪表堂堂腹有权谋的刘文静在49岁当晋阳令的时候遇到了李渊父子,随后被19岁的李世民倾倒了。
刘文静对裴寂说李世民这孩子大气方面堪比刘邦,神武方面堪比曹操,虽然年少但却天纵英才,不过裴寂最开始对这事表示并不认同。
(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又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
为啥呢?
因为裴寂是李渊的老朋友,哥俩天天喝,是李渊的铁杆嫡系。
老爷子的嫡系自然不会对此时十几岁的二小子表示出多大的兴趣。
刘文静由于没有这层关系,所以能更加客观的观察这对父子。
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李世民比他爹的上限高太多了。
后来刘文静因为跟李密有通婚关系被就地拿下关到了监狱里,这个时候李世民来找刘文静沟通了。
(后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
在这段史料中,刘文静作为一名阶下囚说出了自己的可利用价值:李密包围了东都,皇帝跑江淮当鸵鸟去了,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全国造反团伙没有一万也有八千,现在需要真主驾驭,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现在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我作为晋阳令好多年了,知其豪杰,我撒出榜去一天能喊来十万人,你爹又有数万人,你又那么英明神武,说话谁敢不听?就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用不了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了这话相当开心。
这段历史作为李世民太原起义布局者的证据极大概率不是编的,但实际上更可能是这么一种情况:李渊已经有想法了,听到裴寂说刘文静跟李世民走的近,然后派李世民去牢里探探刘文静的底,后面会细阐述。
这个底分两方面:
一是他毕竟跟李密有亲戚,他跟咱们家这个唐李之间是不是可以合作;
另一个,则是看看刘文静有多大的造反能量。
正上演监狱风云的刘文静说了这句李渊父子最想听的话:
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
为了给李世民贴金,史料还有那么一段戏:李世民想举兵又不敢劝他爹,于是做局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几百万,让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博后全输给裴寂,靠这个套了裴寂的近乎,李世民随后带着裴寂天天三温暖并最终把起兵计划告诉了裴寂,让裴寂劝李渊。
(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寂得钱既多,大喜,每日从太宗游。见其欢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许诺)
这就属于加戏加过了,就算真有这事,那也是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去贿赂裴寂拉他彻底下水,
因为李世民这周岁刚过18的孩子哪来的私钱数百万?
这背后的金主只可能是李渊。
这段加戏除了突出李世民送他爹走上英雄之旅外还有一个目的:后面李渊跟李世民的第一回合权力交锋,棋盘上的棋子就是裴寂和刘文静,最终李世民的棋子刘文静被李渊砍了,这段史料为了把裴寂贪财小人的形象刻画出来。
主流史书中对于太原起兵的描写如下:李世民和刘文静是起兵首谋,李渊不出息,李世民贿赂了裴寂然后派了晋阳的宫人陪李渊喝酒拉他爹下水,然后李渊还是犹豫。
后来杨广以李渊打不过突厥为由要押李渊去江都,李渊哆嗦了,终于要被逼反了,后来这事被杨广叫停了,李渊又歇了。
接着刘文静又去逼裴寂,说你命不值钱,用御用的女同志拉唐公下水干啥!小人裴寂随后再次去劝李渊。
最后是杨广安插在身边的王威和高君雅对李渊产生疑心后干掉李渊,李世民和刘文静当机立断的先下手为强反杀了王威和高君雅随后正式起兵。
其实史书中写这段时也参考的前后矛盾,因为刘文静本传中专门说了最开始李渊来到太原后,
“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
。
是李渊的欲望盖不住让刘文静看出来了,随后才有的后面那堆事。
(《旧唐书.刘文静传》: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又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后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于是部署宾客,潜图起义)
其实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就起兵这事专门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群盗遍天下,刘武周这傻犊子现在称天子当出头鸟,这是陈胜吴广给刘邦铺路呢!在617年二月刘武周称天子之时李渊已经明确想起兵了。
(帝闻而叹曰:顷来群盗遍于天下,攻略郡县,未有自谓王侯者焉。而武周竖子,生于塞上,一朝欻起,轻窃大名。可谓陈涉狐鸣,为沛公驱除者也。“然甚欲因此起兵,难于先发)
后面是李渊亲自对杨广安排他身边的俩特务王威、高君雅说:刘武周这货在咱门口称帝了,咱要是弄不了他咱们该被灭族了,随后高君雅大惧开始给李渊台阶集兵。
(私谓王威、高君雅等曰:武周虽无所能,僭称尊号。脱其进入汾源宫,我辈不能剪除,并当灭族矣。雅大惧,固请集兵)
随后李渊还抻了抻,说你们别激动,咱再看看,这货打了楼烦后咱再军备,现在还是稳定为主。
(帝察威等情切,谬谓之曰:待据楼烦,可微为之备。宜示宽闲,以宁所部)
617年三月,刘武周南破楼烦郡住进了给杨广先生造的汾阳宫,李渊召开班子会,说都议一议,你们都说说办法。
王威和高君雅想不出啥好办法,于是拜请李渊您拿主意,我们听安排,这样李渊才开始的调动。
(威等计无所出,拜而请帝曰:今日太原士庶之命,悬在明公。公以为辞,孰能预此。“帝知众情归己,乃更従容谓之曰……)
最后是李渊一整套欲退换就做足,由杨广俩特派员亲自肯定下,“不得已”才当了这太原剿匪总司令。
(威等对曰:公之明略,远近备知,地在亲贤,与国休戚。公不竭力,谁尽丹诚若更逡巡,群情疑骇。”帝若不得已而従之,众皆悦服,欢而听命)
李渊以王威兼任太原郡丞与晋阳宫监裴寂检校仓粮,梳理军户,命高君雅去守高阳。
所有的战时物资与决策至此已经全部到了李渊手中。
(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决于帝)
52岁的李渊此时已经是一个相当老辣成熟的政治家了,整个套路相当有章法,人家这些年是在上层建筑充分见识过的。
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杀兄灭弟逼老爹这事弄得一辈子总觉得自己有些气短,一辈子都在证明自己,包括对史料的态度也是从头到尾都是我帮着我那不成器的爹,但这确实也是没办法。
政治人物,法统这事是最重要的。
但任何史料想要篡改总会露出蛛丝马迹,不仅仅是史料与各种文字记载,就包括墓志铭的一块块出土,都在帮你还原那个时代。
谁也无法掩盖这大唐确确实实是他李世民打下来的,后面那些战绩确实封神了,但这不意味着李渊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包括后面入关中一路如归这里面基本上都是李渊几十年来的政治存款。
准确意义来讲,大唐最开始的起步阶段,李渊前面几十年的积淀占了最大股份,他李唐立国关中后,确确实实就都是人家李世民的戏了。
在这里先定个调,没有李世民,李渊极大概率是个偏安西北的一方诸侯,最终会被关东修罗场杀出来的“窦建德们”给推了。
关中的体量与能力其实在这个时代对比东方已经差距太大了,是李世民以一己之力磨平了这个差距靠着关中平原这个小体量最后一次席卷了全国。
但没有李渊,李世民不会早早有着巨大的本钱去帮他缩短最开始创业的原始积累时间,不会让他赶上最关键的几步统一天下的窗口期。
这爷俩,是互相成就。
李渊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给了李世民登上历史舞台的基础,这很重要,没有他爹他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不会有那种号召力,也不会让后面整个关西大地喜迎王师;
他改史了,改的还不少,像起兵是谁的主意这事以及后面的玄武门之变他都改动巨大。
所谓的“玄武门之变”,后世的看法都局限在了他杀兄灭弟,都以为他改的是那堆不得已的立场。
其实他改史改的地方,是他对他爹和兄弟的强弱力量对比。
咱们写过诸吕之变,巫蛊之祸,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以高平陵之变为核心的司马氏政变大全等等那么多的政变,最重要的前两项是啥?
永远是武库和司马门。
司马门为啥重要?
控制政权的最终解释权嘛!
自古政变,有拿皇位竞争者的兄弟们当最要紧环节的吗?
李世民改史的最核心关键,是他早早就控制住了李渊,然后如光绪般给扔湖中的船上,随后钓鱼执法弄死了俩兄弟。
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受气包,但我给大家提前剧透下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同志的官职。
他叫做:
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世民。
翻译翻译:史上最高规格亲王开府,全国最高名义军事长官,中央六部总负责人,以洛阳为核心的陕东道军政一把手,四川地区军政一把手,关中地区行政一把手,关中钱袋子河东地区大都督,大唐军委实质总控制人,诏书起草机要汇总枢纽一把手,军功十二等勋级最高级别上柱国,秦王。
这是受气包?这是被他哥他弟快挤兑到墙角的人?
这个快把李渊挤死的权力怪物哪里是儿子,明明是祖宗。
在这堆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李世民的军神威望需要补充。
这位大唐阿喀琉斯站在战场上一冲锋后全军武力值怒气值烂七八糟一大堆值全部爆满,全军变身李云龙,看啥都是富裕仗。
李世民这孩子只要登上了台面,那种盖不住的天赋和魅力就开始给整个七世纪定调。
他给后世留下的最大可借鉴价值,是天赋这事对于天花板的高度有多重要。
当年项羽的各种记载并不详细,仅仅靠的是太史公的记录,很多战役的细节除了最后的霸王末路阶段都是几句结果。
我们只看到了那个时代排名前几的统帅刘邦给“打地鼠”游戏代言,每次碰见项羽就被打的张不开嘴,具体咋打的却并不详细,这其实挺遗憾的。
到了李世民这,这遗憾补上了。
当年项羽打仗时具体是啥样,李世民大比例给你还原出来了。
李世民的军事天赋技能点都不能说是满了,是溢出来的。
李世民后来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朕少时为公子,未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阵,即知强弱。当取吾弱对其强,取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奔命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
这段话有几个极其恐怖的关键点:
1、我当公子时其实仅仅干了些宋江的事,并没有指挥部队打过仗,直到起义后来才接触的军事。
(朕少时为公子,未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
李世民交代了一件事,人家不是侯莫陈崇那种十几岁就骑马打天下的青春期杀人魔,其实他接触军事并不算早。
2、我所有的战役全都是亲自指挥的,而且我到了战场上就知道敌阵的布置强弱,然后我以弱对其强拖住对方,亲自带着箭头去冲对方的弱点,敌人打我的薄弱处打赢了不过追上一百来步,我却一定要亲自带队冲破其弱然后调过头来捅他的腚眼!就没有捅不死的!
(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阵,即知强弱。当取吾弱对其强,取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奔命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
3、我征战基本上就这一个原则。
(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
在兵法《唐李问对》(《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中,李世民说:我阅遍天下兵书,最好的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虚实篇最棒。打仗就是看虚实,以实击虚,没有不胜的。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跟他前面总结他一生军事精髓的意思差不多。
看着那么简单是吧。
真的吗?
这孩子干啥事不仅学的快,而且一眼能看到本质。
《教父》中有句名言:
半秒钟看清事物本质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注定会是不同的。
“义旗之始,乃平寇乱”这年是公元617年。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12月,周岁18岁半,虚岁20。
一眼能看出虚实这事那么简单吗?
更重要的是,十八岁的孩子就知道“避实击虚”并运用到了登峰造极,难道不可怕吗?
这是天赋,古往今来罕见的,项羽霍去病再世的天赋。
老天对他颇为厚待,项羽和霍去病都展现出了在人际关系上的劣势,老天给了你杀神天赋的同时也自然砍走了你别的选项。
但老天并没有砍走李世民的。
他麾下的那堆猛将,几乎每个都比他大,甚至还大好多,但都被他堪称灵魂操纵。
刘秀28岁的全技能点加成就已经很神迹了。
时隔了600年,老天派下来了一个PLus青春版。
似乎上苍在暗示,东亚这片土地,光有一个“炎汉”的刚烈符号还不够,世界需要感受唐的包容与气象。
华夏崛起于世界之林的时候,“唐”这个符号,一字代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