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丁制”是明军中的一道很奇特的“风景”,实质是明朝中后期克扣军饷成风之下,被逼出来的一个怪胎式产物,然后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摧毁性的伤害。
倭寇肆虐大明东南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一二百名手执长刀长矛的倭寇披甲悍卒,一个结阵突击,往往能打垮三四千前来围攻他们的明军。
为什么会这样呢,倭寇真有这么厉害吗?
原来,并不是倭寇太强,而是明军实在太弱了。
那么,明军怎么会变得如此虚弱了呢?
东南卫所明军的所谓一千兵力,实质有九百多人只是挂着军户兵丁之名,却已经二三代人都没有认真操演训练了。
实际上,这些卫所兵绝大多数早已成了为千户大人耕田的普通农民。除了每年抽点时间,稍走一走队列,应付一下上官检查之外,他们的刀枪衣甲已锈迹斑斑,对战阵武艺也早已一无所知。
领兵一千的明军卫所千户,麾下真正能打的,就只有五六十名家丁,最多不会超一百。
而这些能打的家丁,看似武艺娴熟,却大多是讲究闪展腾挪的花刀花枪之法、江湖争斗之技,对于需要千百人协作、真打实杀的结阵战斗,也是陌生的很了。
所以,四个千户卫所的四千明军,其实有三千八百人是拿着生锈的刀枪,握着已经失去张力的废弓,临时抱佛脚,充样子吓唬人的。
真能打的,不过拼凑起来的二三百家丁。而这能打的二三百家丁,又是一盘只能各自为战的散沙,根本不擅长结阵战斗。
就这样,二百名自幼练习真打实杀、能征惯战的东瀛浪人倭寇,他们结成战斗阵型一个突击,冲垮拼凑而成的三百家丁,那是轻而易举之事。
当能打的家丁们垮掉了,后面充样子的三千八百明军自然一哄而散,全体溃败了。
这样,明军一军战斗力,只能靠少量家丁充门面,而普通士兵大部分很少练习战斗,甚至从来不练战斗,根本已经不懂战斗。卫所兵如此,督抚总镇麾下的营兵也类似,这就是倭寇能横行东南,如入无人之境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戚继光深感现有军队已无一支可用,才要请求重新编练新军。
到了明末,兵力武器都不占优的清军,能以寡击众,横扫关内外,最后把号称大明最精锐的关宁军打得丧失了野战勇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并非敌军太强,实在是大明把自己的军队给玩得越来越弱了,这才显得敌军格外的强了。
由此,明朝将领们的家丁制是怎么一回事,值得好好地说一说。
家丁就是亲卫——汉唐大将亲卫与明朝将领家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亲卫者,乃大将之短兵也。”
《三国志·典韦传》:曹操与吕布濮阳大战后,从陷阵战士中发现了骁勇过人的典韦,便拜其为都尉。并从诸军选拔敢战劲卒数百人,交由典韦统领;平日出征行军时,这数百人环绕在曹操左右;战斗时,便由典韦领着冲锋陷阵,每战皆克,无坚不摧。这就是曹操的亲兵卫队,也是曹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历朝历代的将军,在出征时都会拥有自己的亲兵卫队。而亲卫部队的名称,在历朝也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秦汉时期称为义从、部曲。
比如三国公孙瓒极盛时,有三千白马义从,战斗力威震辽东,打得鲜卑乌丸诸胡纷纷俯首臣服。
又如黄巾乱起,孙坚由下邳丞被征为别部司马将要募兵讨贼时,淮泗豪杰争相附从,愿为义从。
隋唐时代又称之为从骑,或者牙兵;
秦王李世民、骁将尉迟敬德等每次冲锋陷阵,皆有从骑相随。
宋朝称为背嵬,如岳武穆的背嵬军;
到了明朝,大将的亲兵就成为了家丁。
而无论秦汉隋唐的义从部曲、从骑牙兵,还是明朝的家丁,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全部是军中的武艺出众、最骁勇善战者。
不同处之一:
秦汉隋唐的亲兵战斗力特别强,但其他普通部队的战斗力也不弱!
明朝后期的军队除了家丁能打。其他普通士兵的战斗力却大打折扣,几乎成了渣。
尤其从亲卫到家丁,名称的变化的背后,实际又蕴含着地位性质的变化。
秦汉隋唐时,将领亲卫部队成员是朝廷正规军在编士兵,一般都不是固定的。
大将只有在受命出征时,才会在麾下诸军中选拔骁勇善战者,组成亲卫部队。这些劲卒平时跟随在大将身边,交战时往往在某场战斗最关键时投入攻防,为大将摧锋破阵、斩将夺旗,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力量。
战争结束,大将回朝述职,交还兵权,亲卫解散,各回原部队。当然,立功者肯定会受到赏赐、提拔和升迁。
或有人问:精锐部队就这样解散了?
答:秦汉隋唐崇尚军功、重武风,民间多有惯习战斗者,兵源优质,军队里到处都是精兵。所以,解散又有何妨!到了要打仗时,再优中选优,随时组建就是了。
在中国尚武之风浓烈,军功贵重的时代。从军是那时代的良家子与士族子弟们改换门庭、光宗耀祖,为子孙挣一份荣华富贵的一条重要途径。
秦汉隋唐时期,国家制度尚武,军人地位高。士族子弟与良家子们,多有自幼读书时起就同步练习弓马战斗,长成之后就从军者。而他们的戎马生涯,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出众武艺而获选拔,先从成为将军们的亲卫从骑开始的。
大将亲卫,只要作战勇猛,是最容易立军功、并获得职位升迁的。
汉唐历史上有不少名将,从军之初都是因为武艺娴熟、骁勇善战而被选入亲卫,之后凭军功一步步升迁,最后自己成为大将的。
举几个从亲兵成为大将的历史名人例子:
(1)牛金。
赤壁之战后,曹操撤军北返,留曹仁率数千兵马守江陵,周瑜以四万东吴大军来攻,敌众我寡,曹军多失色。曹仁要想守城,就必先遣一部敢战精兵出击,挫一下吴军锋芒,才能振作己方士气,以定坚守之志。
曹仁麾下,有部曲将牛金率先出战,部曲将就是亲兵队长,能任这个职务,那当然是武艺过人的。
牛金带领百余骑直冲东吴大军。这一仗,牛金虽然并未打赢,最后还是靠曹仁亲自救援才脱险。然而敢于率百余骑冲击上万东吴精兵,牛金的勇猛,那是引人注目的。
而到了魏明帝时期,司马懿讨伐辽东时,这个当年曹仁麾下亲兵队长,已经成为了魏国朝廷重臣、官拜后将军之职了。
(2)梁建方。
尉迟敬德在虎牢关之战时,曾于两军阵前,带随从亲卫骑士高甑生与梁建方二人,三骑突袭窦建德的大阵,生擒王世充之侄王琬,夺其骏马而还,而河北兵将无人能挡。
尉迟敬德武艺绝伦,而紧紧跟随他冲锋陷阵的这两名从骑,必然也是骁勇无双之辈。
其中从骑之一的梁建方,到了唐高宗时期,已凭累次战功升任为左武侯大将军,还曾担任行军大总管,率唐军远征讨伐西突厥。
(3)秦叔宝。
唐朝名将秦叔宝的祖父、父辈,皆为北齐时期郡守级官员,妥妥的官员家庭。然而秦叔宝从军初,曾是隋朝大将来护儿麾下的亲兵。
秦叔宝的事迹家喻户晓,就不须说了。
而从世代为州郡守级别高官家庭出身的秦叔宝、也是从亲兵做起的经历看,由此可见汉唐时期的大将亲兵这个身份,职位虽低,但政治地位并不低,荣誉感很强。
正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而亲兵队,是最容易出猛将的。
然而到了明朝,曾经是“汉唐出将军之摇篮”的亲兵队,就沦落成了“地主家看家护院的打手”。
明朝将领们的家丁,为大明各级将领们在“潜规则”下私自组建的、是不为朝廷正式承认的私兵。
明朝的将领只要是带兵的,就会有家丁。
家丁数量多少,则取决于他麾下军队数量的多少,一般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之间。
即领兵一千人的千户卫所,他会养五十至一百家丁。
领兵三千的游击,会养着二三百家丁。
领兵一万的将军,会养五六百,最多至一千的家丁。
明朝家丁与秦汉隋唐另一处不同的是:
秦汉隋唐的亲卫营同样是国家正规军的士兵,只有在战时,部分骁勇者才会按制度被抽调组建大将亲卫。成为大将的战时亲兵,也意味着有更多战阵立功机会。
明朝家丁平时就存在于各级军队之中,将领到哪儿,家丁就跟着到哪儿,实际就是吃着军饷的将领私兵。
明军家丁立了功,只领将领的金银财帛赏赐,一般是是不升迁的,也休想像汉唐亲兵一样,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将军。他们只是将领们的私人打手,就如地主家看门的护院。
大明朝廷从不承认有“家丁”这个编制,但是却又不得不默认了军队中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家丁制——实际是明朝中期后,在武人地位日愈低贱,而负责管钱的文官们克扣军饷成风之下,被逼出来的一个怪胎般的产物。
比如明朝一位游击将军,按朝廷编制,他麾下应有三千兵力的一营游兵,这是在编正规军,朝廷也是按三千人给他发饷银的。
然而饷银是通过兵部、督抚、兵备道等文官下发的。所以饷银下发过程中会经历各级文官之手的层层克扣。
到了军营中,如果还有应发金额的七成,那上级文官是很有良心了。一般来说,几道手克扣后,就只有五成了。
这样,游击将军们一看,心里直骂道:“直娘贼!扣了一半,还让老子怎么带兵,怎么练兵,怎样向士兵们分说交代?”
于是乎,横竖都在克扣军饷,那么将军们为何要老老实实扮傻瓜?
于是,将领们就要在兵额空饷与家丁上做起了文章。
第一步。
将领们先给自己的部队弄出五百或一千的空额。这样,兵额为三千的将领,实际只须给二千人发饷了。
第二步。
从这二千兵里面选出二三百身强体健、武艺娴熟的编为家丁,这部分人,实发全饷,吃好、穿好、装备好,一切待遇从优,而且要经常操练,作为一军之核心。
而余者一千八百名普通士兵,只发三成饷。比如一位战兵本来月俸可领一两银,实际到手却只有三四钱银子了。
这样,吃上空额空饷之后,就算文官们按潜规则层层克扣,苦的也只是底层士卒。将领们的私人小日子,反而更好过了。
比如按三千人兵额算一算,按朝廷标准,每兵一两月饷,每月应发三千两银。
而经层层克扣后,到了统兵将军手里只有一半,实数只有一千五百两银了。
但是将军麾下的三千兵有了空额后,这事好办了。
实际他只须给三百家丁发全饷三百两;
而二千普通士兵只发三成饷,只须六百两就摆平了;
这样,这位将军拿到了一千五百饷银,实际只须发下九百两银就行了,反倒是多出了六百两。
这六百两银,自然是一半落了将军私人腰包,另一半就与麾下千总、把总、百总等心腹军官们分润了。
所以,大明文官们克扣军饷的风气,不但没有受到将领们的扺制,反而是大受欢迎了。
当然了,对明军战斗力,那就是摧毁性的打击!
那些只能领三成饷银的普通士兵,平时伙食也被克扣了。为了省粮食,平日无须操练,吃个半饱就行了,菜疏里的荤腥全无。
每隔十日,操练一次队列,以应付上级检阅之用。
而操练时是要费体力的,那当然要吃全饱,而菜疏要有一顿能见油见荤。所以,操练这事,尽量还是少操练,
有很多部队就干脆十日一练也免了,改成一月二练。尽量的省粮省钱。当然这省下的,统统进了将领的私人腰包。
这样,普通士兵在营中只须轮流站个岗,值个勤,其他就是闲逛睡觉,虽然只能吃半饱,但至少不会饿坏,也免了操练之苦。
有人说,不当这兵了行吗?
明末世道,天天有一口免费的半饱饭吃,每月至少还能领几钱银子,这样的好事,可不好找!
所以,大多数士兵就这样承受下来了。
如果万一有士兵起哄造反怎么办?
那也不怕!大头兵胆敢造反,将军自有平时厚恩养着的那群武艺娴熟的家丁来对付镇压。
这些家丁全是挑选出来的,他们吃得好、穿得暖,武艺娴熟、身强体壮,领着从普通士兵头上克扣下来的伙食与全额饷银,实际就成了将领的打手与私兵。
如果下面有人起哄,这些如狼似虎,披甲执兵的家丁们列队一站,谁起哄就把谁拖出来就地正法。那谁还敢起哄?
家丁制成风之下的明军实力。
以一支在编兵力为三千人,实际兵力为二千三百人的明军部队为例。
普通士兵二千名;
家丁三百名。
二千名普通士兵的日常状态与战斗力。
这些人只领着三成饷,平时伙食也十分糟糕,只能勉强填个肚,或者只能吃半饱,营养与体能根本无从谈起。
一般来说,只有一月二练时才能吃顿饱饭,见些荤。而且练得还只是些队列样子,这全是为应付上官检阅用的。
所以,如果把这支部队拉出去来一场五十里急行军。
那么他们只能是刚出营门时,还能有些队列,但跑不出二三里,就七零八落了;到十里开外,已经是一盘散沙,形如流寇状了,有很多人根本撑不到十里就倒下了。
所以,到五十里外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准时到达,有一大半人或许要第二天才能到达。
这样的士兵能打仗吗?
显然是不能打的。不过,打仗自有家丁。
三百家丁的日常状态和战斗力。
前面说了,家丁都是挑出来的身强体壮武艺出众者,吃好、穿好、装备好,平时就是操演武艺,为将领卖命的。
打仗时,就是靠家丁向前一冲,家丁们打赢了,普通士兵的胆气上来了,大家呼涌而上,一场大胜就打出来了。
这种打法,用来剿匪、对付乌合之众,比如打早期还未经历过恶战磨炼的农民军,效果也是挺好的。
但是遇上同样的敢战强兵,比如后金军队,那就要出大事了。
家丁们一旦战斗不利,还不须败,只要陷入了难解难分的苦战状态。那么后面那二千从未认真训练、体能技能也十分有限的普通士兵,就会胆战心惊,一个个魂飞魄散了。
如果家丁们稍一后退,那后面的大队普通士兵就会“哄”地一声大喊“败了,败了!”,然后大伙儿就会争先恐后地夺路而逃。
这就是后期的明军战斗力日愈低下的原因。
那么有人问,让精锐家丁押阵,驱赶普通士兵上前,先用普通士兵消耗敌人,然后精锐家丁出动,一击制胜行不行?
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做法,完全不可行!
如果对面的是敌军精兵,那么强行驱赶一群毫无战斗力,小腿肚子在打颤的普通弱卒打头阵,当这一群人一旦溃败时,就会把恐惧传染给精锐的家丁,同时溃兵乱逃时会冲乱己方阵脚,就会把本来能打赢的仗,也硬生生地变成了败仗。
三百武艺娴熟的精锐家丁,他们的战斗力也有很大局限性。
其一:
军队战斗力是讲整体的,而不是个人武艺。所以家丁虽然武艺娴熟,区区三百人,却真的撑不起本该是三千人去承担的战斗任务。
其二:
而且家丁的武艺,全是个人武艺,他们对于协同作战,结阵战斗等等战场武艺,同样操练甚少。
所以,当三百明军家丁对阵敌人三百悍卒时,论个人武艺或许明军家丁更厉害,如一对一单对,明军家丁会取胜。但是三百敌军结阵而战,却能打败各自为战的明军家丁。
最后更重要的是:
秦汉隋唐的大将亲兵是为国家而战,荣誉感爆满,就算战死,家中子弟能得到朝廷恩荫,所以那时代的大将亲卫敢于死战不退。
而明朝家丁只为将领的赏赐钱财而战。注意了,只有活着才能得到赏赐,如果战死,基本什么也没有了,根本享受不到“秦汉隋唐朝廷的优待军属”的福利。
想让喝兵血已成习惯的明朝文武官将们,去抚恤一名地位低贱的士兵,那是白日做梦。
所以,明朝的士子文官们,因为有待遇,所以烈士很多。
但精锐家丁与普通士兵们,都是没有死战之志的。因为文官与士子们的待遇他们根本连边都沾不上。
这样,握刀枪者谁还肯卖命?
所以,到了这地步上的明军,已经自己把自己玩坏了,再也打不得硬仗了。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军队明明拥有先进武器,而前期倭寇能横行东南,后期八旗兵又能横扫辽东的主要原因。
后人读史时无比惋惜的明朝军队。
明王朝的能工巧匠们已经能制作出火绳枪与火炮,甚至还有燧发枪,技术性能基本与同时代的欧洲同步。而明军在戚继光蓟镇练兵时,也有了火枪火炮与冷兵器协同作战的系统化的训练操典,并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由此,明军本应该成为一支足可藐视东亚的天下头等强军。
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拥有着划时代先进武器的明军,最后却被以冷兵器为主力的后金八旗甲士们打了个稀里哗啦,一败涂地。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说:“后金也有火枪火炮。”
是的,后金当然有火枪火炮,但他们的火器不是自己造出来的!而是拿着刀矛弓箭从明军手中缴获的。这叫:没有枪没有炮,明军给我们造。
实际就算到了明末,大明的总体实力仍然百倍于初崛起的清军。然而,装备精良的辽东明军却仍然连连败退、丧师失地。
最后,拥有先进武器的明军,竟然连野战的勇气也丧失了。打仗就只能躲在深沟高垒的坚城内防御,依靠火炮火枪射击。
如果出城与八旗兵野战,那么就算号称为“大明第一强兵”的关宁军,十之八九仍然必会一溃千里。
由此人们不得不感叹:开国时的明军何等雄烈,能摧枯拉朽般击败曾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可是到了明末时,战斗力为何会变得如此不堪啊?
明军沦落的原因,当然方方面面。
然而明朝文官相互勾结,蔑视武夫,把层层克扣军饷形成了公开潜规则,使得军队将领们“家丁制”成风,普通士卒的军人荣誉感丧尽。
原本应该傲视东亚的大明军队,就这样成了一个“半残疾”,这是令人扼腕长叹的。
本文为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原创首发于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