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韩国把“汉城”改为首尔,全世界里为何只要求中国修改称呼
创始人
2025-07-16 19:33:39
0

(本文内容均基于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引用来源。)

曾经的汉城,如今的首尔,其名称的变更并非一时兴起。

2005年,首尔市市长李明博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中国不再使用“汉城”这一名称。要求的背后是韩国的文化自立与民族自尊的表达。

“汉城”雏形,文化重塑

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了李氏王朝,即朝鲜王朝的初始,选定了汉江以北的地区作为新的首都,这个地点被命名为汉阳,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首尔。

李成桂做出如此选择,不仅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更因为这一区域位于水的北边,阳气充足,有利于王朝的兴旺。

李成桂在选择首都名称时,考虑到对当时明朝的敬仰,因此选择了“汉城”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标志着朝鲜自身文化身份的独立。

1910年,日本与韩国签订了一份将整个朝鲜半岛正式并入日本版图的条约。随着这份条约的生效,韩皇帝李熙在日本的逼迫下退位,取而代之的是由日本扶持的李拓。

日本在朝鲜设立了殖民统治的管理机构,开始推行奴化教育。小孩子们被强制学习日语,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被迫改成了日式名字。

1919年,朝鲜独立运动燃起。一位青年柳宽顺与同学们在教室里宣读着他们自己起草的《独立宣言》。

3月1日,柳宽顺和他的同伴们将《独立宣言》传遍全国,点燃了民众的反抗之火。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走上街头,举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大旗,抗议日本政府的压迫。

日军毫不留情地进行镇压,许多人因此牺牲。

牺牲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朝鲜半岛的独立运动领导人在国内外的多个地方秘密筹划建立独立的政府。

同年,三个不同的朝鲜临时政府分别在上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汉城成立。虽然各自为政,但它们共同的目标始终是朝鲜的独立与民族解放。

二战接近尾声之时,临时政府于1945年将其驻地从上海迁回朝鲜半岛。由于美苏两国对朝鲜半岛的不同占领政策,南北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李承晚在南方建立了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政权,而北方的金日成则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府。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方,形成了今天朝鲜半岛南北对峙的局面。

想“去汉化”却仍离不开

1945年韩国光复后,为了摆脱殖民历史的阴影,开始了去汉化和文化独立的运动。60年代末,韩国政府决定在新设计的身份证上使用自创的文字系统,旨在强调韩国文化的独立性。

很快,他们发现这种新字体存在一个严重问题——重复率极高。这不仅影响了身份证的实用性,也给民众带来了不少困扰。

韩国政府做出妥协,在身份证上重新添加了汉字,直到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依旧还有汉字。

韩国从古至今就一直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朝鲜王朝时期,朝鲜王朝自视为“小中华”,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模仿中国。从语言和文字到文化制度,无不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依赖。

不论是日常交流还是正式文书,都以使用汉语和汉字为荣。官方文书、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档案,几乎是使用汉文书写。

不过,文化依赖造成了一个明显的社会分层——贵族和学者阶层能够通用汉语和汉字,而普通平民则多为文盲。

朝鲜王朝世宗大王为了让平民能够使用和理解书写,创制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谚文。

谚文,意即“非正式文字”,相较于复杂的汉字,它的结构更加简单易学。普通民众能够更加方便地学习和使用文字,从而提升了文盲率和文化普及率。

尽管谚文的创制初衷是为了促进平民教育,但这一举措并没有得到当时贵族阶层的普遍支持。

贵族们普遍认为,创制谚文是一种“以夷变夏”的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他们担心这一新文字会影响到朝鲜王朝的文化地位,甚至被视为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一种“退步”。

由于谚文的简易和实用性,更多的普通平民能够读写,从而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和行政效率。

从古代的文字到传统的文化习俗,中国的影响在韩国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痕迹。韩国虽然拥有自己的字母系统,但汉字在教育、行政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即使在努力去汉化的过程中,韩国社会中处处都离不开汉字。

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韩国人一方面努力塑造属于自己的文化面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历史遗留的中国文化元素。

中韩文化纠葛

80年代,韩国已然成为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上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在文化领域寻求独立和自信的愿望。

韩国人不愿在文化上被视为中国的附属,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邻国,他们尤其不希望在文化上落于下风。

1992年,韩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后,韩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特别是是对于首都名称的改变表现得尤为敏感。

“汉城”这个名字过于明显地带有中国文化的印记,甚至在发音和字形上都充满了中国元素。

2005年,李明博作为时任首尔市市长,提出将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

李明博解释道,中文“汉城”的发音与实际的“首尔”相差太大,不仅容易引起混淆,更重要的是,“汉城”这个名字带有深厚的历史痕迹,隐约中透露着中国文化的影子,而这正是韩国希望摆脱的。

韩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对自身文化认同的要求也愈加迫切,但“汉城”这个名称似乎总是在提醒人们那段曾经的历史。

因此,改名的呼声在韩国社会中愈演愈烈。

接到李明博的通知后,中国方面秉承“客随主便,睦邻友好”的外交原则,中国同意了韩国的请求。

从那时起,“汉城”这一名称开始逐步退出中国的官方文件、书籍和地图,取而代之的是“首尔”这一新的称呼。

那,为什么韩国只通知了中国,并要求中国人改称呼呢?因为在当时,除了中国这样的较大国家,其他小国对韩国首都的称谓并无实质影响。

韩国曾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半岛的王朝常常受中国中央政权的影响。

即使现代化进程已经将韩国与中国的关系拉开了距离,但这种历史渊源依然在韩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韩国人对于中国称谓的敏感,恰恰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拒绝。改变首都名称的要求,正是韩国试图摆脱历史印记的一部分。

但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例如,韩国的韩服在某些方面与中国否汉服有着相似之处,节日庆典如中秋节和春节等,也保留了许多源自中国的传统习俗。

中国将“汉城”改为“首尔”后,韩国政府对此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将此视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不过,在韩国国内,一部分保守派学者和民众对于去除“汉城”这一名称表示了遗憾,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抹杀。

他们认为,“汉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承载了朝鲜半岛与中国长期文化交流和历史联系的记忆。

参考资料:

1、韩国首都中文名,为何将“汉城”改“首尔”? 环球情报员-澎湃网 2021-10-29

2、汉城变“首尔” 何以让人有些费解 中国新闻网 2005年02月04日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2025-07-16 04:33:43
原创 ...
#历史开讲# 古代史研读:唐朝史料记载中,皇室儿童的夭折情况——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由孟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也为众多英雄提供了用武...
2025-07-16 04:33:19
原创 ...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和徐学功一样对新疆有重大贡献的悲情人物-巴里坤镇总...
2025-07-16 04:33:12
原创 ...
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土地上战火纷飞,物质匮乏,在这个年代...
2025-07-16 04:33:07
织“网”汇聚“声光电”,承...
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
2025-07-16 04:32:53
原创 ...
“关东”含义是山海关以东。苏军参战后,关东军尚有70万军队,这70...
2025-07-16 04:32:52
原创 ...
人类是从地球上诞生的吗?人类的起源是在哪里?大约是在400万年前,...
2025-07-16 04:32:51

热门资讯

原创 请...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 79年前,在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举国欢...
原创 罗... 文| 木易 编辑| 古木的茶 简介 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实现宗教整合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
原创 究...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原创 如... 谁去长平跟秦军对垒,战绩也不会比廉颇更好,一,长平那地方属于上党郡,之前是韩国的,赵军在那里没有任何...
原创 观...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慈... 1908年11月15日,西太后慈禧在北京仪鸾殿去世,享年73岁。人生70古来稀,把持朝政半个世纪,又...
历史的谣言:刘备从未在夷陵连营... 公元219年,东吴大将吕子计夺荆州,一举擒杀关羽。远在蜀中的刘备大为震怒,遂倾尽国力东征孙吴。结果在...
原创 西... 西汉时期的李广利是一位屡战屡败的“名将”,凭借外戚身份迅速走上高位。他率军三次攻打匈奴,前两次败兵而...
原创 蒙... 蒙古骑兵可以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的地表最强,没有之一。他们拥有极其强悍的战斗力,无论是周边的女真人、契...
原创 斯... 在上个世纪曾经有一红色政权强国,屹立于世界之巅,它和当时的美国相抗衡,成为世界两位霸主之一,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