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可以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的地表最强,没有之一。他们拥有极其强悍的战斗力,无论是周边的女真人、契丹人和西夏人,还是远在西亚和欧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斯拉夫人,都被他们一一击败。
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的50多年时间里,蒙古人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0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超过千万,征服人口达到6亿。
就建立了人类历史上连续版图最大的帝国——由元朝和四大汗国组成的蒙古帝国,版图横跨亚欧大陆,东起朝鲜,西到波兰,南到太平洋和波斯湾,北到北冰洋。
在它的鼎盛时期,蒙古帝国的统治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
公元1184年,铁木真打败蔑儿乞部后,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雄心勃勃的铁木真立誓要统一蒙古各部,而他最大的敌人却是他幼年的安答(结义兄北)、札答阑部可汗札木合。
公元1190年,札木合联合结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起“十三翼之战”,最终羽翼未丰的铁木真战败,但这也铁木真军事生涯上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败仗。
“十三翼之战”后,铁木真开始蛰伏起来,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到公元1206年,铁木真用了22年的时间,打败征服了蒙古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将蒙古草原统一。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从此,强悍蒙古帝国开始了他的扩张之路。
1.大举攻金。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首先将目光放到世仇金国,但是此时金国还十分强大,而且和金交好的西夏也和蒙古接壤。为了在攻打金的时候不腹背受敌,成吉思汗决定先行攻打西夏,最终三次攻夏迫使西夏称臣。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发动蒙金战争,在野狐岭歼灭了四十万金军,蒙古军队随后攻入华北,包围了金朝首都中都,但由于中都城池坚固没有攻下,最终撤军。
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金国被打的溃不成军,只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金宣宗被迫求和,献黄金与岐国公主与成吉思汗,蒙金达成和议。
就在金国命悬一线的时候,远在西方的花剌子模救了金国一命。原来在成吉思汗全力攻金的时候,他有意稳住西方的花剌子模,所以向花剌子模派了500人的商队,打算与花剌子模通商,不料花剌子模不但直接抢了蒙古商队的货物,还把商队的人员杀的干干净净,成吉思汗派人前去交涉,花剌子模竟又把派去的使者杀了。
成吉思汗勃然大怒,立即下命中止攻打金国的计划,将夺来的金国土地交由木华黎统领,自己亲率大军开始西征花剌子模。
2.第一次西征
花剌子模的势力范围十分强大,主要分布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但是由于扼守东西方交流通道,所以势力范围达到整个中西亚。但是事实证明,花剌子模的战斗力在蒙古铁骑下简直不值一提,成吉思汗根本没废多大力气就把花剌子模给灭掉了。随后哲别和速不台一路向西打到钦察。
作为第一次西征成果,成吉思汗将占领的土地分给了四个儿子,长子术赤领有钦察,次子察合台领有额尔齐斯河以东的大片土地,三子窝阔台领域中亚,小儿子托雷领有蒙古本土。
3.灭西夏
成吉思汗征西归来后,以西夏不听征调随从西征为由开始攻打西夏,经过三次攻打最终攻破兴庆府,最终西夏开城投降。只是成吉思汗并没有亲眼看到西夏覆灭,在与西夏开战后不久,成吉思汗就病死了。
4.灭金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并没有立即选出新的大汗,而是由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监国,最终举行库勒里台大会,推选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窝阔台继承汗位后,联合南宋共同攻打金国。托雷和速不台在三峰山之战中歼灭了金主力,迫使金南下蔡州。公元1234年,蒙古军和南宋孟拱一起进攻蔡州,终于灭了金,金哀帝自焚身亡。
题外话:现在很多网友质疑南宋与蒙古联手是不是在自寻死路。其实南宋当初之所以与蒙古联手灭金,一方面是由于靖康之耻的国仇家恨,另一方面是因为金国在被蒙古攻击之后,不但没有与南宋交好免得腹背受敌,而且还攻打南宋意预争取生存空间,所以南宋只能联手蒙古把金国灭掉。
5.第二次西征
公元1235年,花剌子模国王谟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从高加索地区潜回原来的花喇子模属地,联合当地的突厥族人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国。于是,灭掉了金国的蒙古帝国又开始了第二次西征。
窝阔台任术赤的次子拔都为元帅,窝阔台汗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从征,其它各支宗室、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都派出长子一起出征,因此这次西征也被称为“长子西征”。
这次西征,再次以蒙古军大获全胜而告终,在打败花剌子模国后,蒙古骑兵乘势推进,占领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亚、曲儿忒及谷儿只国,后再进兵中亚细亚一直打到波兰和日耳曼。
作为第二次西征的成果,此后数年拔都在钦察汗国的基础上建立金帐汗国,对高加索一带进行了长达两百年的统治。
6.第三次西征
窝阔台死后,托雷大儿子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夺取了汗位。当时,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不肯对蒙古称臣,为了惩罚这个国家,蒙哥派自己的二弟旭烈兀西征,从伊朗打到叙利亚再到阿拉伯,基辅罗斯公国也成为了西征的目标,在卡尔卡河畔,蒙古铁骑将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的联军杀的大败,数以百计的基辅王公被杀,此后基辅罗斯公国也臣服于蒙古,被统治了长达400年。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因蒙哥战死在在钓鱼城而结束,但旭烈兀在西征结束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了西亚,在西亚建立了伊利汗国。
7.灭南宋
公元1259年,蒙哥和四弟忽必烈攻打南宋,忽必烈是东线,蒙哥从西线的四川进攻,最终在钓鱼城身中流矢而死。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分别称汗,最终忽必烈历时七年最终打败阿里不哥正式成为蒙古大汗。
忽必烈在夺得汗位后,经过六年拿下了长江中上游的襄阳和樊城,之后率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直取临安,最终灭掉了南宋。
千百年来,游牧民族战力强悍众所周知,但是没有一个民族能强到蒙古这个地步。
据史料记载,蒙古骑兵的精锐部队一直维持在二十万人左右,规模并不算太大,但是就是这么一支中等规模的军队,却能够横扫亚欧大陆,打的数倍于自身的敌人望风而逃。可见蒙古骑兵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整体的战术素养,都达到了非常惊人的地步。
下面,我们首先从兵员素质、武器装备、战术打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强悍。
1.兵员素质。
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接受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承担围猎和作战任务,可以说,蒙古人其实无须参加专门的军事训练,天生就是战士。
由于他们长期以牛羊肉为主要食物,所以体格非常健壮,再加上长期的骑马射箭训练,让他们拥有着超群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而经常参与围猎,使他们在拥有强悍个人素质的同时,有着十分默契的配合意识。
蒙古人的生活区域主要在草原或是隔壁,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长期迁徙游牧的生活习性,让他们习惯了吃苦并练就了超出寻常的忍耐力,他们能够适应严酷的气候条件和长期奔波的生存状态,可以胜任高强度的伏击、追击、长途奔袭等作战任务。
更重要的是,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质上都相对落后,所以他们有着超强的对财富的渴望和征服对手的欲望,这种动力,会给他们带来极其旺盛的战斗力。而每次战斗的丰硕战果,会刺激他们马不停蹄的继续征战。
所以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战斗意志,蒙古骑兵几乎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2.武器装备。
蒙古骑兵能够独步天下的武器装备主要有四样:
弓箭、弯刀、长枪、蒙古马。
弓箭:
蒙古骑兵所用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箭头是扁平三角铲形,穿透力较强。蒙古骑射手还有专门用来破甲的“重镞”,可以击穿对手的普通盔甲。
蒙古弓箭是反曲式设计,也就是说弓的末端反向弯曲,这种设计让弓在保持足够力度和射程的同时使弓的长度变得更短,从而可以更加方便的在骑马时使用。
由于蒙古人主要战场一直在北方,所以北方的严寒和风雪对弓臂和弓弦影响都很大,为此蒙古人发明了一种叫“润羊血”的技术,使用一种特殊的碱土溶液对的弓表面进行炭化防水处理,确保弓箭的弓臂和弓弦不会在寒冷的天气变的又脆又硬,能够在风雪严寒中发挥最大的效力,在著名的三峰山之战中,蒙古骑兵就是靠着这种技术让手中的弓箭保持了足够的力度和射程,最终在风雪中重创了金朝大军。
弯刀:
蒙古骑兵无论轻、重骑兵,都配有弯刀用于近距离肉搏。根据《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论其长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之。”,可见环刀在蒙古骑后中的地位。
和中原地区军队所用的长刀不同,蒙古刀刀身有很大弧度,因为蒙古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而骑兵关于刀的使用方面主要是劈砍而不是捅刺。使用弧度较大的弯刀,可以使刀在骑兵冲锋劈砍时不易折断,而且可以借助战马的速度来增加劈砍的力度,但却不会被巨大的冲击力震飞脱手。
而且这种弯刀在高速劈砍时,可以借助手臂的配合可以从敌人身体上划过,这样切割的伤口更长、而又不致于使刀身深入敌方身体无法拔出。这种实用性极高的弯刀,是蒙古骑兵出征必备的武器。
长矛:
蒙古人称长矛为“苏鲁锭”或者是“苏勒德”。长矛在蒙古人的心中不单纯是一种武器,而且还是一种代表战斗意志的象征物。
在战场上,长矛更多的是被应用了重骑兵中,蒙古重骑兵装备的长矛上有一个钩子,在面对同样身着重装甲的对手时,即便长矛无法一下洞穿敌方装甲,但只要能将其拉下马,然后被重骑兵踩踏致死。
蒙古马:
比起欧洲和西亚地区的高头大马,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但是蒙古马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并且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具有极强的适应力和忍耐力。
蒙古马几乎可以胜任各种极端地形和各种气候,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时间远距离奔跑,可乘骑也可拉车载重。
蒙古骑兵在作战时,每名骑手通常会配备三到四匹战马,可以保证长时间奔跑和作战的需要,这使蒙古骑兵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机动能力和奔袭能力。
而且蒙古骑兵还使用大量的母马,将马奶作为士兵的食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后勤供给的问题。
所以说,拥有大量的蒙古马,绝对是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的主要原因。
3.战术打法
蒙古骑兵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类型。其中重骑兵全身披着皮质盔甲,以长枪为主武器,副武器是狼牙棒和弯刀。
轻骑兵一般不佩戴盔甲,以弓箭为主武器,副武器是弯刀。
由于蒙古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不发达,所以很难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皮质盔甲,所以蒙古骑兵中一般重骑兵大约占40%,轻骑兵60%。
作战时,由重骑兵负责正面交锋和集团突击。由轻骑兵负责远程射杀、迂回包抄、追击等作战任务。
蒙古骑兵的战术可以说是把自身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往往会利用轻骑兵的高机动性分割包围敌人,然后用重骑兵反复冲杀击溃敌人。
当遇到数量较多的敌人,他们会用重骑兵列队在正面突击,然后用轻骑兵从侧翼用弓箭打乱敌方阵型,然后重骑配合对敌人进行冲击。当敌人溃败之后,再利用轻骑兵追击歼灭。
而且蒙古骑兵能够熟练运用游击合围的战术,当正面交手难以取胜时,他们会派部分轻骑兵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入适当区域,再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迅速合围。
由于蒙古骑兵和战马的都有着超强忍耐力,所以他们经常会在敌人睡觉或是吃饭的时候对敌人进行袭扰,一旦对手被骚扰得精疲力尽,他们就会发起猛烈进攻。
简直是深得“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游击战的精髓。
随着蒙古帝国版图的扩充,蒙古军队也吸收了很大部分的东方工匠,所以在他们遇到死守城池的敌人,他们也让工匠制造攻城车、投石机等重型机械来打击敌人。
所以说,蒙古骑兵无论是人员、武器和战术,都是那个时代的最强者。
但是,蒙古骑兵能够横扫天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蒙古人的战争策略。
蒙古人发动战争,几乎从不考虑占领后如何统治的问题,他们会对抵抗的城市实施疯狂的屠城,杀掉所有男人,将女人带走当做奴隶,把城中的财物洗劫一空。
这样惨无人道的屠城政策,对他们能够顺利地东征西讨起到了很大作用。
首先,他们可以通过劫掠财物给补充自己继续发动战争资源,通过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从而不必担心战线过长造成的后勤供给问题。
其次,他们这种疯狂的屠城政策可以给对方造成很大的恐惧感,这种威慑力让很多城池放弃抵抗,要么弃城而逃要么选择投降,因为一旦抵抗失败就会被血洗,还不如逃走或趁早投降。
第三,蒙古人杀掉被占领区域的几乎所男丁,只留下工匠随军出征,这使得被占领区域几乎丧失掉了抵抗能力,所以不必担心后院起火,免去了后顾之忧。
蒙古人这种只进行劫掠、不考虑战后统治的战争方式,让他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第一线的作战中,这也是他们能够完成数次远征的主要原因。
而他们奉行的屠城政策,更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威慑力,很多时候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不会考虑如何统治,这让他们能够集中力量去开疆辟土。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只看重战争结果,而不考虑如果治理的征服方式却难以长久,会导致他们在极度强盛过后迅速衰败。蒙古人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元朝只存续了98年,而钦察汗国、察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也只存续了100年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