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乃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历史影响力巨大,为之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对于曹操本人来说,此战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关于这场战役,很多历史爱好者甚至是历史学者都给出了许多中肯的评价,但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袁绍作为更强的一方在官渡之战中根本没有发挥出优势。
除了指挥能力低下之外,袁绍的公关策略堪称一塌糊涂,要知道战争并非只依靠士兵和武将,作为主公,能够统筹全局,安抚人心才是重中之重。
一、对外的不作为
1.何为公关?
虽然公关关系一词是现代系统科学中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古时候已经有了相似的学说,比如孔子的儒学,就讲究作为主公要施以仁政,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君主在人民中心才能有口碑,自己的政权才稳定。
当一个国家的君主民心所向的时候,整个国家就会显得十分强大,其他国家就不敢觊觎,没有外力侵袭,国家就能够获得稳定发展的时间,最终走向富强之路。
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的主公来说,团结内部,周旋外部,让国内的民众相信上层的决策,使其团结一心,对外不引起潜在敌人的重视,让自身处于一种绝对中立的状态,就可以让自己的政权长治久安。
可以看出,要想国家兴盛,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所谓的帝王之术,无非是纵横捭阖,平衡内外部的力量为己所用而已。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公关策略
再来看官渡之战,参战的双方分别是曹操和袁绍,此时的曹操实力还尚在襁褓之中,手中的兵力不足两万,反观袁绍,麾下可供调遣的兵力达到了十余万之多。
按理说这是一场富裕仗,但是袁绍对外公关的失败让他直接陷入了曹操的圈套之中,后世有人云,假使袁绍拥有百万雄师,他也无法击败曹操。
黄巾军被镇压之后,汉家王朝已经逐渐势微,各地的州郡大吏得以趁虚而入纷纷组建自己的势力,其中袁绍一家独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遑多让。
曹操占据兖豫地区,袁绍则盘踞在河北,如果曹操吃下袁绍,则可以一举统一北方,反之,袁绍可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势力。
表面上看,袁绍手中的兵力是曹操的十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曹操背靠汉献帝,在舆论上,是曹操占据优势的。
从整个战局来看,曹操虽然打着汉室正宗的旗号,可是南边的刘表和张绣根本不吃你这套,江东的孙策远离政治中心,默默耕耘寻求自我发展,地缘上无法和曹操产生联系,唯一投靠曹操的则是刘备,但是刘备对曹操并不忠心。
也就是说,如果袁绍能够在手握巨大优势的情况下联合刘表以及张绣,从三面围攻曹操,曹操根本毫无胜算,可是袁绍是怎么做的呢?
曹操娶了张绣叔叔的遗孀,大儿子也死在张绣的手上,袁绍认为张绣永远都不会和曹操有什么联系,可没想到张绣之后被贾诩说服再一次投降曹操,并且在官渡之战中战功卓著。
袁绍作为一个主公,竟然有如此幼稚的想法,要知道在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大仇啊?要是有,就是因为利益没到位,曹操为了战争胜利都能放下杀子之仇,可见他的心胸之广阔。
如果对张绣的公关失败还能够理解,但是在刘表的问题处理上,袁绍太没有智慧了。
刘表此时占据了荆州,并且苦心经营,一时间兵强马壮雄踞一方,暂时没有人能威胁到他,且刘表这个人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他也不着急向外寻求扩张,要想公关成功,就必须抓稳刘表的主要矛盾。
但是看看袁绍是怎么公关刘表的,他派去的使者对刘表说了一大堆展望,中心意思就是一个:跟着袁绍一起打天下。要知道刘表此时无需打天下,加上他本就生性多疑,简单的言语公关无法说服他。
袁绍此举就像是劝说一个不缺钱的人去做生意,但这个人感兴趣的一定是如何保住自己手中的钱,而非冒险投资。
在对外公关上,袁绍没能为自己争取到盟友,还间接让张绣投靠了曹操,实乃一大败笔。
二、对内的指挥失误
前面提到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曹操的兵力比是十比一,因此袁绍在战前就带有轻敌的意味,这是大忌,主公的这种心态会潜移默化影响下属,让整支军队松懈下来。
公元200年,袁绍的十万大军拉开架势准备和曹操拼一场,颜良作先锋带兵越过黄河,直奔曹军的桥头堡白马城。
曹操却并没有增援白马城,而是派出一支小部队悄悄绕到了袁绍的后方——延津,袁绍误以为曹操要在此地渡河,于是立马派主力阻截。
曹操料定了袁绍会这么做,于是马上转头进攻白马城,颜良寡不敌众战死,等到袁绍反应过来的时候,曹操已经打扫完战场鸣金收兵了。
袁绍从一开始就没能给下属吃一颗定心丸,颜良显然也受到了主公心态的影响,作为袁绍最强的一员大将就这么草草送命,不仅是袁绍硬实力的损失,也在心理上给了士兵们一个打击。
与对外公关不同,对内公关的本质就是让手下人相信你,而且是无条件的相信你,只有这样,每个独立的个体才能成为整体。
对外公关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随后利用这股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找准被公关对象的主要矛盾并将其解决,就能实现一次成功的公关。
作为一个主公来讲,必须把整个团队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你可以犯错,但不能让下属对你产生怀疑。
袁绍在白马的指挥失误,不仅折损了数千兵力,还葬送了颜良的性命,这就已经让士兵们产生怀疑了。他此时需要做的是安抚将士们的情绪,不要贸然进攻,这时曹操只有一万多兵力,定是不敢主动出击的。
袁绍只需要稳定士气,调整战略,下一次就能胜过曹操,可他的急躁让他再次犯下大错。
颜良战死之后,袁绍震怒,他立马派出文丑领兵一万前去追击曹操,想想也知道,文丑此时一定没有战意,因为袁绍的指令太过直白了,甚至都没有周祥的计划,这会让本就持怀疑态度的下属更加怀疑。
果不其然,文丑带兵一路追击,日夜兼程数日之后,士兵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而曹操早就在此设下伏兵,文丑也战死沙场。袁绍还未动用大军拉开架势和曹操大干一场,两员大将就已经折损,这仗还怎么打?
如果说颜良战死之后的局面还有得救,文丑的死则几乎让袁绍陷入绝境,而袁绍之后驳斥许攸的建议却直接决定了官渡之战的结局。
虽然打了两次胜仗,可是曹操面对袁绍依然胜算不大,不久他就被袁绍围困在官渡,袁绍囤积在城外的部队越来越多,城内,曹操的粮草捉襟见肘。
许攸看出了曹操的命门,于是建议袁绍派兵切断曹操的粮道,这样在大军的围困之下,曹操早晚会被饿死。可袁绍竟然以许攸的话不可信为由驳斥了他,这直接让许攸临阵叛变,投向了曹操的阵营。
既然对许攸不信任,又为何将其留在身边当谋士呢?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自己口碑最差的时候,袁绍用自己的言行做了一次最糟糕的危机公关。
最后在许攸的指导下,曹操带兵直接端了袁绍的粮库,十万大军的粮草付之一炬,袁绍不战而败,最后吐血而亡。
三、曹操的公关策略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官渡之战的失败几乎全是袁绍自己一手造成的,比如他的用兵失误,比如他的胡乱冒进,但是究其本质,袁绍在公关方面实在是比不上曹操。
在取得了一定的实力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为什么要将汉献帝这个空壳子扶上去呢?因为曹操要的就是忠臣这个名。
这是公关中的形象公关,其他诸侯割据一方,师出无名,但曹操直接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从此以后,他做什么事情都代表了皇帝的旨意。
对外公关过程中,曹操在贾诩的建议下接纳了张绣,还对其委以重任,要知道张绣不仅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还杀了曹操的爱将典韦,能够放下如此大仇,谁能不服曹操呢?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面对袁绍的围城之计一度只能等死,许攸恰时出现,救曹操于水火之中,他立马对其百般信任,这和多疑的袁绍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因为此,袁绍大将张郃直接带兵来投。
可见,曹操的对内公关也十分成功,这种内外兼修的公关策略,是曹操之后成为枭雄的先决条件,至于曹操晚年昏聩,性格多疑,那都是后话了。
总结
袁家作为东汉末年时期能够左右时局的世家大族,袁绍也可以凭借着如此良好的家世,帮助他在官渡之战中拥有巨大的战争优势,但他失败的公关政策,导致他在与曹操集团的斗争中很快失败,人心尽失。
而官渡之战后,袁绍也遗憾的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