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间爆发的上海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一场至关重要的城市攻坚战,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已经呈现出大溃败之势的敌人仍然负隅顽抗,在在上海部署了重兵把守,以图拖延时间,借助国外势力进行武装干涉。当时,敌人负责坐镇上海指挥防御的是,时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官的汤恩伯,他是浙江金华人,和蒋介石既是浙江老乡,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校友,所以深得蒋介石的器重和信任。
在上海战役爆发之前,汤恩伯就当众夸下海口,说什么上海固若金汤,坚守六个月都不成什么问题。但后来的结果,却实实在在地打了汤恩伯的脸,从1949年5月12日上海战役爆发,到5月27日上海解放,汤恩伯在上海仅仅坚守了十六天的时间。那么,话说回来,当初汤恩伯手下有多少兵力呢?为何敢夸海口说要坚守六个月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时,汤恩伯部署在上海的部队大多都是残兵败将,被我军打剩下的。不过,从兵力人数上看,仍可以用众多这个词来形容,共计有二十多万人。这二十万兵力,分为第12军、第21军、第37军、第51军、第52军、第54军、第75军、第123军等八个军,师及作战单位有二十五个。当时,汤恩伯将八个军分为了两部分,一部有六个军,负责守备黄浦江以西地区及外围据点;一部有两个军,负责守备黄浦江以东地区及外围据点。从兵力人数上讲,汤恩伯手下这二十万人,远远比不上第三野战军(将近七十多万人)。
汤恩伯之所以夸口说坚守上海六个月,原因无非有三点。首先是上海地区的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上海郊区地形平坦,大小村庄密布,河流沟渠纵横,不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也不利于工兵迫近作业。而且,汤恩伯命令在上海郊区周围以水泥地堡为核心,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形成了点面俱全的防御体系。同时在后勤保障方面,上海地区江运和海运都十分发展,不用担心会成为一个死地。可以说,在汤恩伯看来,上海易守难攻,简直就是固若金汤。
其次,汤恩伯认为自己有海空军优势,所以即使兵力人数处于劣势,但武器火力上则占有优势。当时,汤恩伯还以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来举例说明,当年日本侵略者侵略上海尚且有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所以现在坚守上海六个月不成问题。当然了,汤恩伯为鼓舞士气,还提出第三野战军大多都是北方人,不适合在江南卑湿水热之地作战,肯定会水土不服,就像东汉末年赤壁大战的情形一样。
最后,汤恩伯在上海坚守六个月,是蒋介石的命令,其用意是拖延时间,以待国际形势变化,然后将内战转变为国际战争,就是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此时,在蒋介石的心里,仍然将希望寄托在其美国盟友的身上,期望着美国方面能够给予援助,或者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这样他就可以苟延残喘,从中渔利。不过最终的结果或许令蒋介石失望,我英雄无敌的第三野战军将士,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成功解放了上海,极大地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而自始至终蒋介石满心期待的盟友们都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