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巨鹿之战绝对是名列前茅,这一战不但决定了秦末的大势走向,而且还创造了“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等历史典故,那么巨鹿之战中项羽到底是如何以少胜多,一战定乾坤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巨鹿之战的前因后果。
战前形势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一场大雨改变了秦帝国的走向,九百余名戍卒行至大泽乡时由于大雨耽误了行程,众人为了保命在两位屯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这两位屯长便是陈胜和吴广,随后各路反秦势力纷纷复国,武臣、赵歇先后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于会稽起兵,拥立熊心为楚怀王,沛县泗水亭长刘邦也在众人拥护下举起反旗。
次年九月,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军被秦将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击败,这支非正规的秦军屡次大获全胜,连败魏咎和田儋并在定陶击杀项梁,项梁败于章邯之后楚国迁都彭城,章邯认为楚国已不再构成威胁遂转攻赵国,攻破赵都邯郸后赵王赵歇和赵相张耳被迫逃往巨鹿,赵将陈馀率领几万大军驻扎在巨鹿以北,章邯命前来增援的王离、涉间包围巨鹿,自己率军驻扎在巨鹿以南并修筑甬道用来输送粮草。
赵王见势不妙,立即派遣使者向各路诸侯求援,目前的形势对反秦诸侯非常不利,秦军若攻下巨鹿灭亡赵国,那么北方的燕国也岌岌可危,秦军南下攻打齐、楚两国将再无后顾之忧,于是楚怀王决定分兵分两路攻秦,宋义、项羽北上救赵与刘邦西进入关双管齐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驻军不前
巨鹿危在旦夕,按理说诸侯军应马不停蹄火速驰援才对,可诸侯军抵达巨鹿后却不敢与秦军一战,陈馀派出五千人试探秦军却全军覆没,然而楚军却迟迟不至,原因是当时项羽并不是军中主帅,尽管楚军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项家军”,但名义上还要服从宋义的命令。
宋义率军北上救赵抵达安阳后下令在此驻扎,四十六天未前进一步,项羽按捺不住提出建议:“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并不赞同项羽里应外合的计划,他认为应放任秦军攻赵,秦军就算取胜也必然精疲力竭,到时乘势进攻定能大胜,而若秦军战败亦可率军西进将秦军一网打尽,宋义甚至评价项羽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说罢传令称谁敢违抗命令,格杀勿论。
宋义的计划虽然谈不上仁义,但也不是不可行,可他接下来的举动却把自己送上了绝路,楚军驻扎安阳,转眼已到十一月,军中粮草难以为继又恰逢大雨,将士们饥寒交迫,宋义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儿子送到齐国为相并大摆筵席招待宾客,项羽见状对军中将士说道:“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言语间痛斥宋义“饮酒高会”的失当,又指出“承其敝”的方法行不通,若不能解巨鹿之困,以秦军的实力必然会攻破赵国,到时候楚军将无机可乘,而且楚军先前刚刚战败,此次调集兵马等于是把国家安危都交给了宋义,可他居然一点都不体恤将士,于是项羽斩杀宋义,军中将士均无异议,楚怀王得到消息后便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一番波折之后楚军再次踏上救赵的征途,巨鹿之战也正式打响。
以少胜多
项羽在军中树立威信后率领大军一路北上直逼漳水南岸,陈馀见王离军攻势猛烈立刻向项羽求援,于是项羽率主力渡河救赵,同时还做出“破釜沉舟”的重大决定,极大的鼓舞了楚军的士气,《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必须取得胜利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项羽的性格恐怕和他自幼修习兵法有很大关系,儿时的项羽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可塑之才,“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把叔父项梁气的够呛,可他却反驳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传授项羽兵法,项羽刚开始还很兴奋,但略知其意之后就不愿钻研了,虽然只习得皮毛,但他对《孙子兵法》中的经典理论了如指掌,做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定也不足为奇。
楚军渡江之后士气高昂,很快就将王离军团团围住,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楚军“无不一以当十”,激战数次切断了秦军粮道,最终击溃秦军并斩杀苏角、俘虏王离,拒不投降的涉间自焚而亡,史料记载项羽率领的楚军总共才五万人,而章邯、王离则有四十万大军,如此实力悬殊的战役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楚军破釜沉舟的拼死一搏固然功不可没,但各路诸侯的势力也不容忽视,诸侯军抵达巨鹿后并未发起进攻,反而在附近安营扎寨并筑起壁垒,项羽率领楚军和秦军作战时他们就在壁垒上观望局势,这便是历史典故“作壁上观”的由来。诸侯军虽然不敢与秦军正面交锋,但在一定程度让秦军有所顾虑,随着楚军的浴血奋战,诸侯军渐渐放下对秦军的畏惧投入作战,否则项羽想要攻破有着光辉战史的秦军恐怕没有这么容易,退守的章邯也不会轻易投降。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让他成为了诸侯军的首领,得以号令各路反秦力量,《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司马迁以帝王专属的“本纪”来为项羽立传,足以看出他对项羽的肯定。
战后影响
巨鹿之战后章邯退守棘原与诸侯军对峙,章邯担心秦二世问责,于是派司马欣返回咸阳请示丞相赵高,赵高不但不见司马欣,反而在他返回棘原时派人追捕,司马欣回到军中立刻对章邯说:“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在胜败都难逃一劫的局面下,司马欣劝章邯早做打算。
恰逢此时陈馀以白起、蒙恬等人的悲剧为例写信劝降章邯:“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不如“约共攻秦,分王其地”。章邯心中动摇,暗中派人求和,议和失败后项羽率领大军再次向秦军发起进攻,章邯再次求和,项羽考虑到粮草不足的问题便在渭水南岸的殷墟接受了章邯军的投降。章邯投降后被封为雍王,司马欣被任命为上将军,抵达新安后因担心秦军人数众多且心有不甘,于是干脆将二十万大军全部坑杀,只剩下章邯、司马欣、董翳等将领,至此秦军主力全军覆没。
项羽一方大获全胜,刘邦也率军直逼关中,一路有惊无险,还牵制了西面的秦军以防其增援巨鹿,章邯归降后赵高逼死秦二世,刘邦采取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劝降秦军将领,然后乘机攻破武关兵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秦朝正式宣告灭亡。按照楚怀王的承诺,刘邦应该封关中王,但项羽在巨鹿一役中名声大噪,诸侯均听令于他,听闻刘邦先入关中后项羽勃然大怒,于是便就有了著名的“鸿门宴”,项羽暂时占据了上风。
巨鹿一战是秦末最关键的一战,如果章邯和王离击败项羽拿下赵国,那么秦军就可以分兵支援关中,或者北进灭燕,然后再攻齐、楚两国,赵高也未必急于逼死胡亥,天下大势会增加不少变数,可事实是巨鹿之战将项羽推上了时代浪尖,成就了西楚霸王,而巨鹿之战也为刘邦顺利进军关中创造了基础,更为日后的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正所谓:“首难者虽陈涉,灭秦者项王也;入关者虽沛公,灭秦者项王也。”
#项羽是怎么打赢巨鹿之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