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蕃以短项黑体一目被父任命为进士。――《明史·奸臣传·严世蕃》
奸臣当道,佞臣难除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媚上奸臣恶徒,秦桧和杨国忠随处可见,这类奸臣有其共性,即陷害忠良,贪赃枉法。
明代嘉靖年间曾出现过这么一个祸乱朝纲、名唤严嵩、执掌朝政数10余年、朝野上下无人敢为天下先的大奸,凡是胆敢弹劾者,严嵩都莫须有。
严嵩隐退之后,其子严世蕃就更猖狂了,有趣的是,时任内阁首辅徐阶只用一计,就置严嵩父子俩于死地,死后连人都没有下葬,那徐阶究竟使用了何种计策?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故事。
不惧帝王无能只怕帝王听小人谗言亲小人远贤臣让无数名臣最为头痛,宋高宗赵构也是因为听了秦桧对忠良的残害,致使宋朝软弱无能几十多年,明代嘉靖时严嵩是秦桧等小人。
严嵩是进士出身,却因健康原因休了十年假,当他休完假之后世道发生了变化,十年中无数进士已成就官职,他还是个小白丁。
尽管如此,严嵩还有个其他人所不具备的长处,他知道谄媚,能谄媚。
当时内阁的首辅就是严嵩考进三年进士之后的新进夏言了,照理说严嵩应该是夏言前辈了,但是他不在乎这些,没有底线地奉承夏言。
所谓马周的奏疏和苏轼的文章盖不足以伸张正义(严嵩评价前言)。
据说文人相轻的夏言亦不例外,一向鄙视别的文人,偏偏很爱严嵩,只因严嵩曾下跪称赞自己,这虽令别的朝中大臣非常反感,但是夏言非常接受。
后经夏言推荐严嵩又能回朝为官,至此严嵩媚上之路刚刚起步。
众所周知,嘉靖皇帝笃信黄老的理论,每天修仙问道不理会朝政,就连大臣也要穿着道袍上殿,这样就打动了很多大臣的自尊。
夏言带领文臣觐见皇上,说这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法纪与规矩不能平居心说,嘉靖皇帝并不喜欢,但是看着现在一个个老臣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又不敢太逼只能默默地接受臣子的建议。
崇道、享祀佛经、营建繁兴。
明朝时期文臣权倾朝野,如果百官能在这件事上长久坚持,嘉靖皇帝修仙问道之心可能会发生变化,不过,我最怕“老鼠屎”,这老鼠屎便是严嵩了。
事毕翌日,上午文武官员上早朝时,一人穿道袍,戴道冠,为使道冠不蒙灰尘连白纱也披上,嘉靖皇帝看得眼睛直愣愣的,心想“朝中或有对我者耶”,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严嵩。
结局没有人需要多想,严嵩此举激怒了当时朝中所有旧臣,毕竟自己的这种做法毫无疑问是对以往一切进谏的否定。可怎奈嘉靖皇帝非常喜爱,又非常吃透这套东西,他们对于严嵩只能视而不见。
没有自己的才略,唯一得意媚上、窃权罔利。
久而久之,严嵩慢慢开始受到嘉靖皇帝的宠幸,地位不断升迁,势力越来越大。据说吃水别忘了挖井人夏言擢升严嵩,但后者忘其良善,唯记其辱。
严嵩掌握权力后,先是铲除内阁首辅夏言,构陷其谋逆,然后把众多骨鲠之臣肃清到朝廷的中心,此后再没有人敢于向严嵩指点天下。
嘉靖皇帝原本沉溺于修道不问政事,深得皇帝之心,严嵩似乎是其代言之人,朝廷亦是严嵩一言堂。
有一次,锦衣卫沈炼上疏严嵩的十条罪状,称自己诬陷忠良,不料反遭严嵩的构陷,致使他谪戍边塞,终遭杀戮。
刑部员外郎杨继盛论及严嵩五奸之事,非但未成,反被严嵩用计根除,桩桩件件件宣告严嵩的朝野上下,自己迎来人生高峰。
另外臣所未敢言,嵩恃上知遇之,故以为危言耳。
严嵩因此掌握朝政长达十多年之久,朝中大臣们可以说既怕他也恼他,前期有很多朝臣上疏皇上要求罢免严嵩。
怎奈,由于严嵩势如破竹最终还是遭到了他同党的陷害,峰回路转,严嵩甚至能够权倾王室。
这自然也牵动着嘉靖皇帝敏感的神经,虽然嘉靖皇帝沉溺于修道,终日废政,但是他决不是个没出息的傻瓜,相反嘉靖皇帝很聪明亦或机敏。
虽居渊默之深,然张弛操控,威柄不移。
他之所以重用严嵩一方面是由于严嵩始终不谏,另方面也是掣肘朝中旧臣,嘉靖皇帝想怎么享就怎么享,想怎么求就怎么求,但是他的底线也可以说是红线,即不可以对皇权构成威胁。
怎奈严嵩贪权如命,竟然将手插皇室左右,非嘉靖皇帝所能接受。当时严嵩在朝廷中的位置太稳,连嘉靖都一时没办法消灭严嵩和他的亲信,此时徐阶现身。
徐阶得知嘉靖沉溺于黄老之手,重金收买一紫衣道士,要紫衣道士在嘉靖面前说出严嵩为奸佞,有犯其罪。
此正中嘉靖下怀,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疏远严嵩,使严嵩同党对严嵩朝内分量产生了疑虑。
树倒猢狲散后,眼看严嵩部下一个个离开他,嘉庆皇帝知道收拾严嵩是时候了,有一次在朝堂议事等严嵩同党逐渐疏远了他,嘉靖告诉严嵩:
“我见您也老了,便回家来修养一下。”
满口答应等人逼严嵩告老还乡去职,然后又开始利用徐阶担任内阁首辅来收拾严嵩一手扶植起来的党羽。严嵩垮台之后,严嵩之子严世藩亦受到皇帝的疏远而下放两广地区为官。
从一个侧面看,嘉靖皇帝与朱元璋很像,在不遗传自己勤勤恳恳,为国为民勤劳基因之外,帝王之术,阴谋之术也遗传到了极致。
世人皆称正是嘉靖皇帝昏庸致使严嵩弄了政权,殊不知严嵩正是嘉靖皇帝有意支持的工具,利用他与一群文臣作对,借此打击妨碍他享受人生的文臣们,正如魏忠贤对天启皇帝和和珅对乾隆皇帝一样。
言归正传,天道有着因果循环之理,严嵩父子虽已脱离朝堂,但当时朝中官吏对严嵩父子俩恨之入骨,欲置严嵩于死地,则对严嵩的定罪便成为棘手之事。
严嵩是个老狐狸,就算撤职,大家都把他捧得无路可走,可儿子严世蕃是个“二世祖”。兰陵笑笑笔下的“西门庆”就取材于他,可实际上严世蕃并不像西门庆那样?
他此人志大才疏,乐善好施,不知不觉间留下许多可供定罪的罪证。其时,刑部尚书力主为其判罪残害忠良,结党营私的做法遭到首辅徐阶的拗不过,于是徐阶又继续向刑部尚书请示:
“你在考虑他的死亡吗?或者让他活下去?(带有语气,助其脱困的意思)带口气,帮助脱困)”
此语问得刑部尚书茫然,徐阶究竟何意?原来严嵩那时残害忠良,所用章程合理、合法,还被嘉靖皇帝亲诏斩。
如果残害忠良的话,那么他们论的不是严嵩,是嘉靖皇帝,是不是就等于说嘉靖皇帝有眼无珠,轻信谗言呢?对严世蕃如此判刑,无疑帮助严世蕃活了下来。
嘉靖本来是一个小心眼的君主,这个罪交出来怕是最终严世藩不获罪,他们倒是吃得起牢饭,蹲得起大狱。
再加上结党营私,这并没有摆明是皇帝的不务正业,致使大权旁落于严嵩之手,污蔑皇帝的罪行加诸其上。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徐阶却在纸面上写下“谋逆”二字,此乃一大罪过。然而一伙人并没有准确的依据,毕竟严嵩即使胆大包天也怕谋逆。
这罪状交出来了,皇上怕是不承认,只是看着徐阶淡淡地说道:
“我找到了方法。”
此后,徐阶依据严世蕃多年所为,给以三条谋逆之证:
一、严世藩不服皇命,擅自离开发配地归原籍,仍在原籍大兴土木,妄图谋反;
二是严世藩与北方边境的蒙古人相好,欲将蒙古人引入关中;
其三,严世藩的部下与倭寇狼狈为奸,有内外勾结的嫌疑。
三证各自扎入嘉靖皇帝内心,严世藩恐死去活来不可复生,其实这三证皆为徐阶臆测,无直接佐证,而是利用嘉靖皇帝灵敏多疑之特性。
最后严世藩确为嘉靖所抄,严嵩亦于严世藩被斩次日,惨死于严世藩陵寝之前,为非作歹之奸臣终伏法而终,严嵩父子俩的传奇一生亦由此结束。
世蕃闻之,愕曰:“死亡了。”遂斩于市。
所谓伴君就像伴虎一样,君主在古代封建阶级中处于最高统治者地位,臣子之权皆由君主所授予。在君王所承认的限度之内,再怎么捣乱他也会视而不见,但是一旦越出底线便会完蛋,严嵩便是其中的典型。
从整体上看,任何情况下每时每刻都要摆正姿势,就能避免差错稳步前进。您对这个问题有何异议?
参考文献:《明史·奸臣传·严世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