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之弟,生母为昭宪太后杜氏。本名赵匡义,宋朝建立后,为避赵匡胤之讳改名赵光义,登基称帝后又改名赵炅。赵光义自幼卓尔不群,与其他儿童玩耍时,大家都敬畏佩服他。赵光义长大后勤奋好学,其父赵弘殷率兵征战时,将搜集来的古书全部送给赵光义,并时常勉励他学习,赵光义也认真读书,学问精深。
?
赵匡胤即位之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赵光义担任开封尹时,募集了一批幕僚,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势力。此外,赵光义还广泛结交朝臣,给大臣送礼,或是着力为大臣解决难题,以此在朝中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自己争夺帝位打下了基础。
?
在拉拢大臣之外,赵光义也与掌握大权的宰相赵普进行了长期的权势争斗。赵普为削弱赵光义在朝中的势力,曾向宋太祖赵匡胤进言反对将赵光义立为皇储,还多次借事将赵光义的幕僚贬谪、诛杀,而赵光义也不断谋求权力,终于使得赵普罢相,稳固了自己皇储的地位。
?
宋开宝九年十月(公元976年),赵匡胤身体不适,于是在十九日夜里召见赵光义。次日,赵匡胤在万岁殿驾崩,二十一日后,赵光义继位,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二月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史书记载发生在赵光义身上如迷一般的几个故事吧。
一、赵光义害死宋太祖之谜
《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晚召见赵光义,左右侍从都被屏退,只能远远看到蜡烛映照下,赵光义有离席之状,之后赵匡胤持斧击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之语。次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
对于这一事件,学界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篡夺王位,如张其凡认为,赵光义在酒中下毒,谋害赵匡胤;宋史学家李裕民也认为此前赵光义结交豪杰,已有图谋不轨之心,到开宝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便谋害了赵匡胤。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赵光义并未弑兄篡位,如历史学家刘洪涛认为,赵匡胤突然下诏,赵光义很难及时做好准备,此外,赵匡胤饮酒后并无异状,他认为,赵匡胤死于躁郁症和脑溢血。
二、金匮之盟
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赵匡胤的母亲太后杜氏在临终前,命赵匡胤在死后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以避免皇帝年少、群臣反叛之患,命宰相赵普写成盟书,藏在金匮中,交给宫人保管,史称“金匮之盟”。38
关于金匮之盟的真伪,学界也有诸多争论。一些学者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编造的。如宋史学家王瑞来认为,赵匡胤的皇后宋氏在赵匡胤逝世当晚派人召秦王赵德芳入宫,说明赵德芳才是赵匡胤原定的继承人。
问题是:“金匮之盟”为什么在他哥哥死后6年才提出并告诉大家?如果当时就提出,不是更加“名正言顺”吗?所以,事后处心积虑编造理由,证其“正统”的可能性极大!
三、小周后事件
南唐后主李煜有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小周后,在南唐被宋灭国之后,不得不随夫来到宋都开封,被一起“软禁”起来。赵光义一直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貌,但其兄在世时,尚不敢放肆。
?
待其兄去世,赵光义就在元宵佳节,趁众妇人入宫恭贺的机会,强行留下小周后了,具体留下做什么,相信大家都懂!小周后和李煜的夫妻感情极深,自然是极不愿意的,但她担心如果自己不从,自己的丈夫会遭横祸(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受着万般的屈辱,被赵光义这个无耻之徒凌辱践踏。更加令人不齿的是:赵光义还令众乐师现场奏乐,并令画师将当时暴力的场面绘画出来……真的是腌臜低俗到了极点!
赵光义还隔三差五的令小周后进宫,一去就是好几日,李煜夫妻在这种屈辱之下,终日以泪洗面,直到最后李煜被赵光义毒酒害死(死状甚惨!),小周后也悲痛欲绝,终于随夫而去,这种日子才算“到了头”
?
四、亲弟弟和两个侄子的离奇死亡
赵廷美之死,过程要比宋太祖赵匡胤复杂一些,这里仅仅简要说明:赵廷美谋逆(篡夺皇位)的阴谋暴露,被赵光义外放到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后来因为还是谋逆之心不死,事迹败露,又被举家迁至房州,之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问题来了:赵廷美已然是皇位的继承人为什么还要谋反?不谋反有可能得到皇位,谋反死路一条,他真的是脑子“进水”了!
?
赵德芳史书记载“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讲的很清楚了,和他的父亲宋太祖赵匡胤一样,睡觉睡死了!年仅23岁。
?
赵德昭的死就和赵光义关系更大了,一次赵光义御驾亲征讨辽的过程中,宋军溃败,赵光义失踪。既然皇帝都失踪了,军中一定有人要做主,于是有人就拥立赵德昭,虽然未成行,此事也让赵光义非常记恨。
回京之后,赵德昭向赵光义进谏封赏官兵的事情(无论战争成败,官兵虽无功劳,但有苦劳,不能让他们寒了心),没想到此举惹怒了赵光义,他呵斥赵德昭:“等你将来做皇帝,自己封赏他们吧!”此番言语话中有话,赵德昭顿感不寒而栗,后觉万分惊恐,回家就自尽了,年仅29岁。
他们的死,受益最大的是谁?一目了然——赵光义和他的子孙们!
五、因果轮回苍天又曾放过了谁
也许是苍天有眼,也许是轮回报应——150年后“靖康之耻”发生,南宋开国皇帝高宗在逃命途中受惊吓过度,丧失了生育能力,落得没有皇位继承人的尴尬局面!最终,不得不以今天“海选”的方式,寻找和选拔宋太祖赵匡胤散落在民间的子孙血脉。由此,历经186年(976赵匡胤薨-1162年孝宗继位)后,皇位正统又回到了宋太祖的后代手中,他就是赵匡胤七世孙——宋孝宗赵昚。
?
对于赵光义的人生经历,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评价。
学者多对赵光义统一四方、勤于政事进行了肯定。元代史学家脱脱等人在《宋史》中认为,赵光义志向远大,平定四方,又勤勉自励、体恤百姓,使得国家平定、农事丰收。10河北大学学者李育静总结道,赵光义继续了宋太祖的统一大业,收复失地,结束藩镇割据,使得百姓生活安定,并解决了土地兼并等问题,发展宋朝经济;在内政上,赵光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之策,推动了宋朝的发展。
?
而学者对赵光义的指责,主要集中于人伦之礼和执政失误方面。《宋史》中对赵光义逼死其侄子赵德芳进行了批判。1032李育静也指出,赵光义军事素质有限,并未解决辽朝的进犯之事,还使得宋朝出现了积贫积弱的苗头;此外,赵光义用人多疑,独裁专制,逼死了自己的弟弟等人,最终未能完成使北宋走向繁荣的历史重任。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其凡对赵光义的评价较为中肯,他认为赵光义的一生可说是功过参半。在赵光义统治期间,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杜绝了内部的藩镇割据分裂,并将朝中割据从宦官专权、武人当政转变为文官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他急于求成,多次发动北征,结果伤动了宋朝元气,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也给后世带来了莫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