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李贺的笔下,凌烟阁代表了忠臣良将的最高荣誉。
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建的小楼,在阁楼中摆放着曾经共图大业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这些豪杰英雄中,李绩这个名字似乎并不为人所熟知,
但其实他就是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
。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列入凌烟阁的开国功臣,却并没有落得安息九泉,其中的原因竟然与他临终前的一句预言密不可分。
一、演义中的徐茂公
《隋唐演义》讲述了隋朝末期至唐朝建立的风云故事,其中瓦岗寨的各路豪杰是作者笔下的重点内容。
作为古代小说中农民起义军的代表之一,
瓦岗寨由盛转衰的历程像水泊梁山一样,让读者唏嘘不已。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要瓦岗一炷香”,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瓦岗寨在团结外表下的勾心斗角,而这也最终让其走向覆灭。
不过,在瓦岗寨的各路豪杰也并非全部都是自私自利之辈,徐茂公就是其中智慧与忠义的代表。
作为起义军的军师,徐茂公在演义中的形象是“诸葛亮”式的谋士,
只不过在他的身上,比诸葛亮更多了些许江湖义气。
隋朝末年,各地百姓苦于隋炀帝暴政,纷纷揭竿而起,位于河南地区的翟让、徐茂公以及单雄信也踏入了乱世的纷争。
三人在集结了当地不少流民义士后,来到瓦岗寨占山为王,开始了起义反抗的旅程
,而徐茂公也成了这支队伍的军师。
因为早年修习过道法,所以徐茂公的人物形象总是与道士息息相关,程咬金也经常称呼他为“徐老道”。
徐茂公虽然没有“入云龙”公孙胜一般的仙家法术,
但他在小说中却是足智多谋且能言善辩的角色。
在瓦岗寨起义之初,徐茂公为了快速扩大队伍规模,大力号召城中的农民百姓一同反抗暴政。
凭借极具煽动性的话语,以及一针见血的分析,很快就得到了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紧接着,徐茂公拿出十二根筷子,在贾家楼号令各路英雄起兵谋反,一举为瓦岗寨打出了气势。
在此之后,徐茂公帮助翟让东征西讨,并且招揽多个大将为其效命。后来,为了起义军的发展,又劝导翟让禅位于出身世家的李密。
李密上台后,瓦岗寨果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起义军规模也飞速扩张,徐茂公也在骗取“靠山王”杨林八十万大军时表现亮眼。
不过,瓦岗军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李密带领下,
农民起义军最常见的内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并且矛盾越发尖锐。
石子河一战胜利后,小肚鸡肠的李密害怕瓦岗寨几个“创始人”威望过高,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李密为几人摆下了“鸿门宴”
。
酒席上,心性单纯直率的翟让丝毫没有反叛之心,却被李密派人乱刀夺去性命,徐茂公身受重伤逃走。
自此之后,瓦岗寨人心向背,再也没有了曾经的战斗力,开始逐渐走向崩盘,与此同时,徐茂公也开始了新的人生。
离开李密后,
徐茂公投奔了如日中天的“秦王”李世民,并且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
此后,徐茂公在李世民帐下建言献策、屡建奇功,还用三寸不烂之舌帮助李世民招揽了“智、勇、福”三将,成为核心谋士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足智多谋者应当是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样子,
但小说中的徐茂公却多了三分滑稽轻浮,少了几分沉稳老练。
这种人物反差感博得了不少读者的好感,也让徐茂公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历史中,徐茂公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二、现实中的原型
其实,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隋唐十八好汉中,仅有几位在历史中确有其人,其余皆为小说人物。
不过,徐茂公在历史上却的确有原型存在,
他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最后一位——李绩
。
李绩原名为徐世绩,因为开国之功甚伟,得到了皇帝赐姓李,为避开李世民的名讳,更名为了李绩。
不同于小说中的道士形象,历史上的李绩是出身富豪之家的“富二代”,自幼修习武艺,平日乐善好施积累了不错的善名。
十七岁那年,全国爆发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李绩就近参加了翟让带领的起义军,并且成了其中重要的领导人。
在与张须陀率领的两万官兵作战中,李绩劝阻了意图撤退的翟让,并且在阵中斩杀了张须陀,取得了战斗胜利。
凭借李绩的出色发挥,翟让率领的瓦岗军迅速发展壮大,为了起义军的未来,翟让主动让贤李密,扩大了瓦岗军的影响力。
此后,在李密账下的李绩不断建功立业,除了在洛水河岸几次击败王世充的部队,
还曾亲率部队渡黄河抢粮,为瓦岗军募集二十多万士兵。
但一山不容二虎,翟让虽然创立的瓦岗军,但他为人简单粗暴,手下的士兵也军纪不严,与李密麾下的干部层形成了鲜明反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
内部两股势力的斗争越发激烈,积怨已久的矛盾终于在一次宴会中爆发
。
李密的手下一拥而上杀死了翟氏兄弟,李绩也在乱刀中身受重伤,经李密下令阻止才保全了性命。
此后,瓦岗军的命运如同小说一样,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但李绩和李密之间的故事,却没有就此结束。
因为瓦岗军并非统一势力,李绩死里逃生后,手中依旧拥有不少兵权及领地,他继续带着这些资源与隋朝对抗。
后来,李密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败走逃亡,
一时间,群龙无首的瓦岗军一致同意由李绩统帅。
在决定瓦岗军未来的时刻,李绩已经看出天下大势的走向,起义军各自为战、内斗不断,
迟早要被李渊父子一一收服。
因此,李绩选择带着剩余的瓦岗军与领地,投奔李渊的阵营,对于这些义军的到来,李渊父子也喜出望外。
不过,李绩却并没有居功自傲,相反,
他没有忘记曾经和李密的情谊,将一切功劳都给了已经虎落平阳的李密。
在和李渊父子的书信中,李绩强烈要求瓦岗军的归顺必须由“魏王”李绩来完成,而自己只是传达意见。
李绩的忠义之举让李密感激涕零,也让李渊父子敬佩不已,
在李绩的努力下,李密也顺利封王晋爵。
来到李唐阵营后,李绩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了李世民的心腹战将。
从巧夺虎牢关到擒击窦建德再到勇胜王世充,李绩的功劳让他可以与李世民一同身披金甲,乘坐兵车前往太庙报捷。
李绩智勇双全的能力,帮助李世民平定了天下,
但开国之功却并非他的顶峰,属于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才刚刚到来。
唐朝初期,东突厥屡屡犯境,李世民命令李绩官拜行军总管,痛击来犯之敌,而李绩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望。
两次主动出击消灭了东突厥的嚣张气焰,
大胜归朝后,与名将李靖一同被称为“二李”
,一时风光无量。
此后,李绩又消灭了薛延陀、高丽,一路青云直上被封为英国公,从唐朝建立到强盛,李绩历经三朝风雨,始终深得信任。
在李渊看来,李绩是难得的忠义“纯臣”;凌烟阁内,李绩的名字被李世民牢牢铭记;去世后,唐高宗辍朝七日悲痛不已。
但就是这样一位忠臣,却在死后遭到掘墓鞭尸、诛灭三族,
这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三、临终时的嘱托
一如官场深似海,纵观古代封建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却惨遭狡兔死、走狗烹这样悲惨结局的开国功臣比比皆是。
李绩作为开国之臣,却能深得三朝皇室信任,足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精通人性的深沉城府。
从李渊时期到玄武门之变,
李绩站对了政治队伍,跟随李世民的步伐,走到了权力之巅
。
李世民去世后,李绩作为功勋卓著的元老,没有丝毫僭越犯上,依旧忠心辅佐着皇帝,甚至担任太子太师这样的重职。
站在权力场的漩涡中心,李绩稳稳走过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但就在自知天命之际,却发现了家中的一颗“灾星”。
在李绩的家中,家教约束十分严格,因此子孙中没有一位是游手好闲的纨绔之辈,这一点远非其他开国功臣的后代能够比拟。
但能力往往与野心相伴而来,
李绩在孙子李敬业的身上,看到了他不甘人下的内在气质。
平日里,李绩处处提点子孙要小心行事,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重臣的最大原因。李敬业虽然始终认真听从,但心中却颇有微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敬业在同龄人中的优秀开始越发突出。
论文智,可以吟诗作赋,论武功,可以搭弓射箭。
除此之外,李敬业还十分喜欢结交朋友,在高干子弟中间具有很高的威望,在外人看来,李绩家中出了一个好儿孙。
但李绩却丝毫没有感到欣喜,他深谙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道理,
因此,李敬业结交朋党又过分出色,迟早会引祸上身。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李绩,自然拥有杀伐果断的性格。
在《资治通鉴》中,就曾记载了他为了在征服高丽前立军威,想要“杀”掉女婿的一段故事。
这一次,李绩虽然没有在生命走向尽头前大义灭亲,
但却将家人全部叫到屋内,说出了自己的嘱托。
不同于其他行将就木之人的善言劝导,李绩的遗言不仅字字戳心,甚至让人后背发凉。
最初的几条里,李绩要求自己的葬礼必须薄葬,不得铺张浪费,
但要陪葬一件官服,这样他可以穿着去见先帝。
而后,李绩又叮嘱自己的弟弟在自己死后,搬入家中照顾自己的孩子,确保儿孙不会走向堕落。
临近尾声,李绩在一众亲朋好友的悲泣声中,说出来一句恶毒的叮嘱
“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
。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直接,儿孙中如果有能力出众又交友不慎的人,家人要立刻将他杀死,否则会连累整个家族。
对于这句话,家人们显然无法理解其意,
但也正是这句话,却预示了李绩家族的未来。
李绩死后,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武则天逐渐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了整个中华王朝唯一一位女帝。
武则天即位后,
第一件事就是打压李唐王室的旧臣
,李绩的家族自然首当其冲遭到了迫害。
李敬业和他的弟弟以及一众官员,都因各种理由遭到降职处理,李敬业面对得位不正的武则天,果断举起了起兵勤王的大旗。
此时,对武则天颇为不满的人纷纷响应,一时间聚起了十万余人。
但李敬业不是李绩,他并没有指挥大军的能力和经验。
起兵后,李敬业听从“金陵有帝王气”的说法,分兵两路进攻,让武则天有了集结士兵的喘息机会。
此外,打着匡扶唐室旗号的李敬业,没有直接攻打东都洛阳,反而向江南进发,这让义军看出了他妄图王位的狼子野心,人心进而离散。
江南一战失败后,部下为了求活亲手斩杀了李敬业和一众首领,拿着他们的首级向武则天俯首称臣。
因为李敬业的叛乱之罪,整个家族遭到了诛杀三族的灭顶之灾,
甚至在黄泉下安眠十五年的李绩,都被掘墓暴尸、不得安宁。
李绩的一生波澜壮阔,极尽人臣之所及,即便人之将死,依旧预感到了家族的危机。
但时势造英雄,纵使李绩一身才干,也逆转不了命运的车轮,
只能在魔幻的历史诗篇中,成为令人唏嘘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