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很多人估计想不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我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另外两座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南京博物院),其中所藏珍品之多堪称中国之最,民间素来有
''建筑看北京故宫,文物则看台北故宫''之说,
从上古炎黄时期一直到清朝,国军当年撤退台省所带走的大量好东西全部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提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蒋复璁,他的存在就是为了保住这些保存在台北的国之珍宝。
蒋复璁出自海宁蒋家,江南地区多世家大族,这海宁蒋家正是其中之一,顺便一说,近现代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也是出自这个家族。
蒋复璁的曾祖父名为蒋光煦,乃是晚清著名收藏家,尤重古籍以及金石书画。受到家庭因素影响,蒋复璁自幼就对这些文物古籍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
蒋复璁家学渊源深厚,考个大学自然不在话下,并且他还曾在清华大学进行授课,能力很是不俗。但当老师并非蒋复璁真正热爱的事业,因此在北京图书馆建成后,他立刻跑去应聘,并成功成为了北京图书馆的一名编撰。
之后的经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特别,获得了赴德学习的机会,在柏林大学专攻图书馆学,还成为了普鲁士邦立图书馆的客座馆员。有了留学经历后更是备受重任,
在1940年成为了中央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这期间对蒋复璁来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就是他终于将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复印本给整了出来,并以此作为资本与世界其他图书馆进行交换,为我国图书馆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外文资料;另一件大事就是抗日战争爆发了。
抗日战争一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文化以及社会资源的破坏,连清华北大等高校都纷纷联合南迁,就为保存各种资料以及珍贵的文化火种,更别说一生致力于文物古籍的蒋复璁。抢救古籍,抢救文物,是蒋复璁在抗战期间唯一在意的事,为此他甚至冷落了自己的妻儿。
对不起吗?的确对不起,但国家国家,无国哪来的家?自淞沪会战败落后,上海就一直成为了一座孤岛,归为汪伪政府所管。
蒋复璁在听闻上海还有一批珍贵的古籍后,直接不顾自身安危亲自潜入沦陷区,为国家再度抢救回了上万册古籍。
侵华日军手上的、特务手上的、军阀手上的,只要哪里有蒋复璁听闻的属于国家的珍宝,他都会努力去争上一争,
包括举世闻名的目前已知含有铭文最多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正是他从军统头子戴笠手上收回的。
那为何后来蒋复璁又去到了台北呢?还是跟国军有关。
1948年时国军已经发觉战事不妙,起了撤退台省重头再来的心思。文物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根本,国军想要退居台省筹谋卷土重来,肯定不能舍弃文物珍宝,
因此开始将国内的大量珍宝文物,尤其是那些古籍运往台省。
蒋复璁作为再大,他也只是一介文人,如何跟军队抗争?再加上古籍本就比一般文物更加脆弱,
无奈之下蒋复璁只能选择跟这些文物一道,亲自看护它们,以防被那些不知轻重的兵蛋子给毁坏一些古籍。
蒋复璁本来还抱着能够再回来的念头,因此将妻子跟孩子都留在了局势更加稳定的大陆,
但他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41年。这期间蒋复璁想家人吗?当然想,但是想也没有用,而且在当时如果他敢流露对大陆的向往,肯定会出事,所以他绝口不提大陆的妻儿。
那个时候赴台的很多人都没来得及带上自己的妻儿,但日子还是要继续过,所以他们选择另娶妻生子,蒋复璁却不愿意,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够对不起妻子了,怎么还能这样行事,
因此已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的蒋复璁干脆用工作当起了借口,推脱自己一心只有文物古籍,无心其他。
时间一晃来到1989年,蒋复璁终于借着前往德国接受授勋的机会将大陆的孩子们约往欧洲,终于见到了分别41年的孩子们一面;可惜的是,他的妻子却已经去世,给蒋复璁老人留下了一生之憾。
抉择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面临的事情,普通人的抉择很简单,或许只是买哪件衣服,选择哪份工作;但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抉择很可能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性命。就像蒋复璁一样,他一生在为文物古籍奔走,如果没有他,没有如他这般的其他人,我们如今不知道会失去多少历史文化传承,他值得我们的感激!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