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我们恢宏的党史中,有许许多多“英雄姐妹花”、“父子红军”、“英雄兄弟”之类的佳话,每一个人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肩扛14颗匠心的王树声、王宏坤兄弟;后勤战线上并肩战斗的
张令彬、张平凯
兄弟;红军儒将兄弟谢良、谢有法、“长征姐妹花”蹇先任、蹇先佛等等。
他们是亲人,更是战友。
在战场上,他们涌动着一样的热血,在革命道路中他们有着通往同一终点的志向。
相同的血脉将他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他们是敌人无比畏惧的一种力量,他们是对手无法战胜的强大。
而今天,馆长要介绍的是开国元勋中的少将三兄弟——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启文。
兄弟三人同出一门,先后参加了红军,此后多年,他们在互相不知道的情况下,为着共同的革命目标拼搏努力,再相见时惊讶地发现彼此竟成了同一部队战友!
不得不提的是,
兄弟三人俱出自我国大名鼎鼎的“将军之乡”——湖北红安县!
这个神奇的地方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百位将军!不得不令人惊叹。
那么,红安县为何如此人杰地灵?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启文三兄弟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湖北红安
湖北省红安县,过去也叫黄安县,
这个小小的县城命运的改写,发生在了黄麻起义之后。
从那时起,耀眼的红色精神席卷了这片并不广阔的土地,一个个红军战士沐浴着革命思想的灌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两位国家主席,三支工农红军队伍,223位将军,61位开国将军!
这座小县城的功绩,不得不令人惊叹。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将军都从红安县走出,另一组数字将会让你明白这些功绩背后的秘密。
至新中国成立为止,
红安县总人口14万人当中,有3万多人义无反顾加入了红军,其中幸存下来,能迎来最终的曙光的仅有600人。
红安县的每个将军背后,都有千千万万个在黎明前倒下的战士。
红安县被人们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将军县”不是偶然,是红安人用鲜血铺就的必然。
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都从这座小县城里走出,王建安、陈锡联、王近山等杰出将领都曾被这片土地哺育,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亲属关系。
黄麻起义的领导人戴克敏烈士曾说过,
只靠嘴皮子做思想工作是不够的,要带头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加自卫军。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戴克敏全家十四人参加革命,十一人为革命献身,两人在工作岗位上病逝,他的妹妹戴觉敏成了十四人当中唯一下幸存下来的。
有的人认为红安多将军的原因是贫穷。
与此正好相反的是,
早期参加红军的革命者当中,他们大多数家境良好,走上革命道路,完全是因为心中进步思想火焰的燃烧。
1927年,黄麻起义在红安爆发,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革命者们提出了“为农民要土地”的口号,也正是这次的起义敲响了红安革命的钟声。
可以确定的是,从红安出来的将军中,虽然有很多没有参加过黄麻起义,但他们大多数无一例外是因为黄麻起义而参加了红军。
红安的地形也是它成为革命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安地形复杂,多丘陵岗地,可以说是极为典型的“游击战圣地”。
出了如此之多的将军,红安成为了著名的红色圣地,可以说红安人的“将军情结”是他们一辈子都难割舍的。
同样从红安走出的将军,每一个都无比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许许多多的著名将领最终都选择落叶归根,将家乡红安作为自己最后的埋骨地,如秦基伟,王建安,韩楚先等等。
他们从红安走出之后,时时刻刻惦念着家乡的发展,常常为家乡的经济教育四处奔走,永远无比关注着家乡的未来。
红安烈士孙玉清的夫人,一辈子割舍不下的就是红安,晚年时,远在兰州的她对家乡的惦念,更是成了支撑她活下去的动力。
她的儿子对红安来的党史研究人员说
:“你每来一次,我的母亲至少多活三个月。”
红安人谱写传奇,他们本身也是传奇。
戴克林、戴克明、程文启三兄弟,也是红安走出的传奇。
其中,戴克明与戴克林是堂兄弟,而他们与程文启又是表兄弟。
戴克明与戴克林
1913年,戴克林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戴家塘的贫苦农民家庭。
两年后,父亲的亲兄弟家中添一男丁,这名男丁就是戴克明。
同一年,戴克林的舅舅也有了个儿子,起名叫程启文。
1929年,兄弟三人相继加入红军。
戴克林加入红军时,他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在革命的斗争中,
他的家中有六位亲人被害,家中的顶梁柱父亲也因为受到敌人的软禁、折磨而病逝。
16岁的他,像许许多多在革命中失去亲人的红安人一样,狠毒的敌人并没有将他们打倒,反而让他们更加前仆后继的踏上革命道路。
14岁的戴克明与哥哥一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可在进入部队后,他们被分到了不同的队伍。
哥哥戴克林加入了红四军,踏上了艰苦的长征道路,而弟弟戴克明则待在了南方打游击战。
1939年的7月,是这对十年未见的兄弟相逢的日子。
他们住在了安徽的同一个兵站,戴克明惊讶的发现,竟有人与自己的名字仅有一字之差。
他不由得感叹:“真是太巧了!”
他们很快见了面,望着对面越看越熟悉的陌生人,他们不由得心里一惊。
打开话匣子之后,两人不由地攀谈了起来,一问才知道,两人都来自湖北红安的戴家塘。
说到这儿戴克林心里有了猜想,他问道:“难道你是道奎?”
戴克明的原名正是道奎,他也猜出来对方身份
:“道驹哥!”
这是比他乡遇故知更令人激动的事情了,两兄弟直接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久久不分开,他们都留下了喜悦的泪水。
世上再没有人比他们俩兄弟,更了解彼此眼泪里的思念与悲痛了——
自两兄弟参军之后,他们在家乡的亲人基本都被反革命者杀害。
一路走来的悲苦,又有谁人能知?
说来无比的神奇,两兄弟之间隔着千里万里,隔着十年的漫漫光阴,却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改名,
并都将名字的中间字改为了“克”字。
短暂的重逢让他们接下来的革命道路更走的更加勇敢坚强,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自己的背后还有一个并肩作战的兄弟。
各奔东西后,他们都在不同的战场上,书写着共同属于共产主义革命的辉煌。
在革命队伍中接受过党的教育、领导的戴克林最初的仇恨之心,已经转变为了对革命、对人民的大爱。
也正是这样的转变,让他在革命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在革命的道路中,戴克林一直将生死置之度外,在腥风血雨中拼搏战斗。
在战斗中,他一共负伤多处,头部、臀部、腿部无一幸免。
其中,他的左腿与脚底都曾被敌人用子弹打穿,头部的伤,但更使他的颅顶产生了骇人的凹陷。
但每次谈到身上的伤疤,他总是毫不在意。
他说
:“敌人的子弹都是长了眼睛的,专挑怕死的人,若是不怕死,即使被打中也死不了。”
他有一套理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每次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都毫无畏惧地向前猛冲,成就了不怕死的英雄。
他臀部的负伤,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留下来的。
那时面对敌人的围攻,戴克林坚持掩护战友撑到最后,臀部被手榴弹的弹片炸伤。
嚣张的敌人对着他大喊:“快快快!抓活的!”
戴克林却强忍疼痛,直接提枪就跑,追上队伍后,
他竟直接从臀部将弹片生生从肉里拔出,自己包扎好伤口,又继续随军作战。
这样的“战斗铁人”精神怎能不让人敬畏?
1937年,戴克林在永昌战役中身负重伤,从而与部队失联。
面对种种困境,戴克林不畏艰难险阻,靠着一腔对党组织的忠诚,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持,踏上了找寻党组织的道路。
身上的严重的伤势折磨着他,沿途无数的敌人蛰伏在暗处,为了成功抵达延安,戴克林只在漆黑的夜间冒着危险赶路,一路上,更是靠着沿途乞讨为生。
他整整走了三个月之久,才到达了延安。
弟弟戴克明与哥哥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样是铁骨铮铮的英雄。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也彻底暴露。
蒋介石以三十万大军围攻中原地区,当时,戴克明任一纵三旅八团的政委,他们的任务是,在流水沟阻击从后面追上来的敌人,保证主力部队迅速过河。
然而,尽管他们完成了掩护部队的任务,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兵力几近耗尽,只剩下了两个营的战士,更是在激烈的战斗中丢失了能与大部队沟通的电台。
在这种境况下,恐慌、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戴克明立刻以坚定的决心对战士们说
:“兄弟们!我们要同生共死!拼了命也要为革命杀出一条路来!”
紧接着,他孤注一掷,决定带着队伍向着豫南方向突围,最后终于化险为夷,赶上了党组织……
将军程启文
程启文是戴克林的表兄弟,出生在湖北红安七里坪谢家咀。
程家十分贫穷,以至于连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程启文的父亲做了脚夫,靠着往安徽搞长途贩运谋生。
程启文14岁时,跟着表叔当了红军。
他离开家门时,隔着一条河,他的父亲在对面跟着他边跑边喊:“上路吧!去当红军!快上路!”
程启文知道,那是一个父亲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的亲子的不舍,也是一个父亲对孩子走上革命路的最诚挚的祈盼。
程启文遵从父亲的心愿,也遵从自己的革命理想,踏上了这条一走就是六十五年年,一直走到人生终点的路。
此后,他跟着党组织,服从党组织,永远地踏在革命的路上。
1943年的程启文,已经28岁,也已经当上了团长。
可就在这时,谭震林同志找上了他,希望他到徐海东同志身边做警卫。
徐海东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指战员,但当时的他身患重病,指挥战斗时也只能躺在担架上,无法行动。
也正是因此,党组织决定让徐海东同志去好好养病,但关心他的安危,毕竟敌人的扫荡区哪里都可能会有危险。
程启文知道,这项任务是党组织对他的信任,但又有哪位战士不想要在前线浴血奋战?
接到任务的程启文很苦恼,思想的疙瘩没法解开。
陈毅同志看出了他的想法,找他来谈话说:“徐海东同志是党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毛主席和党中央都无比地重视他,你如果能将他照顾好,就是对党组织最大的帮助!”
听了这番话,程启文才解开了心结。
此后,他悉心照料徐海东,在保护他躲避敌人的同时,程启文十分悉心地将徐海东同志的生活起居都安排地井井有条。
为了徐海东同志的身体着想,他派人一路伪装到南京去买回药品,更是为了让徐海东更好得休息,派了专人为他读书。
徐海东将程启文的照顾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头。
闲来无事时,徐海东耐心地教导程启文,教他各种知识。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程启文迅速地成长,从徐海东那里学到的,后来都让他在革命道路上获益匪浅。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程启文再后来对待自己的子女时,格外重视教育。
程启文与夫人都是革命战士,他们后来生育了四子四女。
除了四女儿给战友抚养外,其他的子女,他都像当年送他参军的父亲一样,亲自将孩子们一个个送进了军队。
其中,更是有二儿子与四儿子成了与他一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
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启文三兄弟都是开国少将,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奋斗,为红安更添辉煌!也为共和国更添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