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皖南事变,一纵司令员傅秋涛为何能成功突围?晚年回忆:两个原因
创始人
2025-07-16 05:03:01
0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撕破了脸,露出了峥嵘的面貌。

面对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北上,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奉命拦截新四军,并对新四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经过了七昼夜的血战,军长叶挺被扣押,政委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二纵队司令员周桂生等人在突围过程中牺牲,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被俘后惨遭杀害。

只有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带领一纵的一些骨干,成功突围。

就此,傅秋涛成为突围的新四军最高指挥者。

傅秋涛为何能突围成功?

很多年后,傅秋涛对于能够成功突围,总结了“两个原因”.....

1、两个著名的会议,决定了傅秋涛等人的未来

先看背景。

1940年10月,国民党政府要求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到黄河以北去参加抗日。

对于这个调令,让朱德、毛泽东等人很为难,去还是不去?最后决定,让皖南的新四军开拔到长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主力,三个纵队,总共9000人开始向北行动。

当新四军开始出发的时候,国民党的一张大网慢慢张开了,一个惊天阴谋缓缓开启了。

1月6日,在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被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官云相的8万人部队包围。

敌人已经露出了可怕的獠牙,后退无用,只有一战!

在三路纵队会攻星潭时,很遗憾,没能成功。这意味着前途凶险莫测。

怎么办?开会。

1941年1月7日,召开了著名的“百户坑会议”,会议开了整整七个多小时,因为两种意见在不断地碰撞,一个是军长叶挺提出来的,一个是政委项英提出来的。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项英等人的意见占了上风,而叶挺提出的“集中突围,正面佯攻星潭”的策略被放弃。

1月8日,一纵在打仗过程中,电台丢失,失去了和总部的联系。当时的他们,非常惆怅,感觉和组织失去了联系,缺乏了统一的上级指挥。

不得已,在1月8日当天,一纵司令员傅秋涛,组织干部和骨干,一起讨论了一纵的打法,这就是著名的“梓坑会议”。

同样,这一次,也经过了七八个小时的决策,最后,傅秋涛等人达成共识:

正面强攻,重点突破,撕开网口。

两次会议,得出两次不同的结果。

事实证明,傅秋涛等人的二次会议,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遇到了敌人顽强的阻击,但在付出一定牺牲之后,傅秋涛等人突围成功。

但是,突破了第一层包围圈,不意味着完全脱离了危险,还有更多的考验在后面。

在突围出去后,傅秋涛在泾县、宁国、宣城三县交界处的老虎坪,盘点和聚拢了队伍。盘点下来,有着三百多人,这里面包括大部分连长级以上干部。

此时,傅秋涛等人的目标是继续向北,和苏南的陈毅等人会合。

会顺利吗?当然不会。

2、青帮竟然帮了忙,老船工也是出了力

在老虎坪,傅秋涛等人开始了打游击的日子。

但是,对于突围出去的人,国民党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因此,国民党开始围剿,傅秋涛带人上了大斧山,并采取了和粟裕一样的策略,化整为零,分成了一个个小队伍,让其分别突围。

傅秋涛组织了一纵队的12名干部,也开始突围了。

突围之前,病号、伤员,包括傅秋涛的老婆等人,安排在了附近村落中,傅秋涛的孩子也暂时送了人。

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为了革命,大家什么都能付出。

傅秋涛带着12名干部,在老虎坪、大斧山地区,一次又一次化解了危险。

最后,他们靠着各种临机应变的方式,突破了老虎坪一带的包围圈。

出了老虎坪、大斧山,傅秋涛等人晓宿夜行,风雨兼程,在宣城境内,碰到了两个青帮人员。

青帮什么概念?讲究兄弟情,也讲究利益,甚至为了利益,不讲是非对错。

干部们很担心。

但是,很快顾虑打消了。

因为,青帮两位大哥在得到上级的命令后,竟然帮助他们度过了52师的最后一道封锁线。青帮为什么要帮傅秋涛等人?

原来,颇有渊源。

1938年6月,傅秋涛带领的老一团,在南京桑园铺全歼了一群土匪,活捉了土匪头子朱永祥等人,一起活捉的还有7个人,其中,有一个是附近青帮头子陈玉庚的弟弟。

为了救这个弟弟,陈老大带人送来两挺机枪、两支驳壳枪、两匹马,这份礼物相当贵重。

鉴于当时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以及陈老大的弟弟作恶并不多,因此,就卖了陈老大一个人情。

谁曾想,陈老大这一支一直记着这份情,在关键的时候,帮了傅秋涛等人。

在青帮兄弟的帮助下,过了52师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本来以为安全了,可是,在广德、郎溪、宣城交界地区,碰到了一个国民党的保安队。

怎么办?边打边跑。

跑到南漪湖边时,必须要过河了。

可是,老船工竟然不让他们上船,以为他们是52师的便衣队。(可见,这个国民党52师很不得人心啊!)

眼看敌人追近了,怎么办?情急之下,12名干部之一的汪其祥拿出手枪对准了老船工的头:不走,我就打死你!

无奈之下,老船工启动了船。

脱离了追兵,傅秋涛对自己人所做的行动提出了道歉,并告知对方,他们是新四军。

老船工笑了:“幸亏你告诉了我真相,否则,到了湖中心,我就打算沉船,将你们统统淹死!

听到老船工的话,大家一阵后怕,同时,感到一阵阵的温暖,民众是爱戴和拥护新四军的。

傅秋涛等人过了湖不久,国民党52师封锁了渡口,目的很明显,再不放过任何一个新四军了。

一路走来,傅秋涛等人屡屡化险为夷,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包围圈,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甩掉了一个又一个。

2月10日,傅秋涛等人来到了新四军16旅驻地,12个人一个都没有少,这12个人可是一纵队绝对的骨干力量啊!

休息了几天后,接到陈毅等人的命令,来到了新成立的新四军军部(江苏盐城)。

谁曾想,把所有的过往讲了后,傅秋涛等人又碰到了问题。

3、很多年后,傅秋涛回忆道:人民支持和拥护我们....

到了盐城的傅秋涛等人,并没有马上开始工作,进入了为期一年的各种审查。

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审查呢?

因为在那个年代,投降者是有的,担心被敌人收买后再放入我新四军,如此,会对军队和组织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必要的审查是合理的。

一年之后,傅秋涛审查完毕,派到了安徽无为,担任了新四军七师副师长(师长是老革命张鼎丞,当时他还在延安),再次启动了风风雨雨的戎马生涯.....

1955年授衔时,傅秋涛被授予“上将”军衔,和许世友等人一个级别,这说明了组织的认可。

几十年后,傅秋涛回忆起皖南事变,说道:

没了电台,孤独极了,一心想去苏南,找陈毅等人去。

现在看来,有那么多一纵的中高级干部可以突围出去,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人民支持和拥护新四军,这是最关键的;

其次,在危难的时候,青帮出来帮助了我们。

这也间接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

可见,党和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不然的话,我傅秋涛死过几回了....

一个皖南事变,影响面太大了,新四军损失巨大。

但是,傅秋涛等人还是靠着自己的魄力和正确决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包括青帮),最终带领一纵干部们突围成功。

参考资料:2003年1月29日《中华读书报》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2025-07-16 04:33:43
原创 ...
#历史开讲# 古代史研读:唐朝史料记载中,皇室儿童的夭折情况——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由孟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也为众多英雄提供了用武...
2025-07-16 04:33:19
原创 ...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和徐学功一样对新疆有重大贡献的悲情人物-巴里坤镇总...
2025-07-16 04:33:12
原创 ...
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土地上战火纷飞,物质匮乏,在这个年代...
2025-07-16 04:33:07
织“网”汇聚“声光电”,承...
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
2025-07-16 04:32:53
原创 ...
“关东”含义是山海关以东。苏军参战后,关东军尚有70万军队,这70...
2025-07-16 04:32:52
原创 ...
人类是从地球上诞生的吗?人类的起源是在哪里?大约是在400万年前,...
2025-07-16 04:32:51

热门资讯

《陈万年教子:传承家风的智慧之...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英才的出现往往是历史的独特标记。而背后那些关于家教家风的故事,则成为我们探寻...
探秘北京“时光列车”,半个世纪... 如今,地铁以更便捷更环保的特点,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本周,北京推出了一款特别的“时光列车”,吸引人...
原创 唐... 唐朝的国力越来越强盛,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李世民难免有些心高气傲,有时候也忍不住想搞一些奢侈活动。...
原创 上... 1949年5月间爆发的上海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一场至关重要的城市攻坚战,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是全国经济...
原创 清...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原创 中... 在我国历史上,姓氏文化如同一条红线,串联起无数家族的荣辱兴衰。每一个姓氏背后,也都蕴藏着一段波澜壮阔...
原创 正... “前表吕布,后表马超”,作为名门之后的马孟起,不但是汉末群雄之一,还是蜀国的五虎上将,甚至被称为“神...
南侨机工后人相聚昆明西山 8月31日,位于云南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内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下,迎来了200多名南侨机工后人、华人...
祝勇:故宫文物,见“物”更应见... 祝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孙磊实习生叶恩平 图/受访...
两岸人士“寻脉·福建成功行”:... 中新网泉州8月30日电 (记者 孙虹)“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援引张学良先生评价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