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故宫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象曾经的皇宫,好奇当时皇宫里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最后一个统一封建王朝,清朝也成为了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一个朝代。
然而,在清朝最后一位大太监信修明的笔下,清朝末期的皇宫生活却是十分艰难,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富贵荣华。
在他的《老太监的回忆》里,各宫小主因为自身荣辱均系于帝王而一直绞尽脑汁去争宠和固宠,为人行事都可以看出很聪明。而与此同时,宫内对于宫女的挑选也越来越朝着不看重容貌的方向发展,几乎到了宫女无美人的地步。就连皇子,都多有被饿死的例子。
这些显然多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各宫小主很聪明
从17世纪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下,清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这样的情况反映到皇宫的开支上,显然就是对一部分人生活费用的克扣。
在这种情况下,对后宫小主们来说,是否有皇帝的宠爱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各宫小主们看来,外界的纷纷扰扰都离得太远,以她们的身份和地位都难以去考虑和顾及,反而是可以明显看到的、直接关乎到切身利益的后宫分配更被她们所在意。
得到皇帝的宠爱后,她们哪怕没有直接去争、去抢,也会有人关注到她们的所需,将东西碰到她们的面前,而失去皇帝的宠爱的话,她们就会成为被牺牲的那一个,直面财政赤字下的物资缩水的困境。
因此,想要维持和改善自身的经济情况,她们还是坚定了要争宠和固宠的想法。这也是信修明认为她们很聪明的原因。
宫女无美人
在有限的资源下,后宫小主们想要通过争宠来争夺资源,自然要想方设法减少有力的对手。
因此,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她们就连在宫女的选拔、都格外注意,对宫女的筛选也越发不看重颜值。
更多情况下,她们都倾向于挑选一些身体强健但长相却不太好的宫女进宫。这样既能干活,又不会引起皇帝注意。可以说,在这样的操作下,宫女中想要出现美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宫女中之所以没有美人,除了是后宫小主们有意为之之外,还与当时稍微有点优势的女子都不愿入宫做宫女有关。
在清朝还处在发展比较好特别是盛世的时候,入宫当宫女除了人身不自由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后世的公务员。因此,即便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也会通过打点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里。其中就不乏生活在京城周边的大户人家。
然而,当政权动摇、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多数人为了保全性命,只要有其他的求生方法,也不会再选择入宫,尤其是稍有些姿色的女子更不会作出这一选择。
这是因为,在清廷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后宫中,除了失宠的嫔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外,宫女们也面临了生活待遇连年下降的窘境。
如果说失宠的嫔妃还能称得上是主子的话,那么宫女在当时就是彻彻底底的奴才。前者固然会因为无宠屡屡遭到克扣,但没有实权的后者的处境会更加凄惨。因此,除非没有其他活路,不然少有人再“向往”宫女这一个职业。
信修明在回忆录里也明确提及,后来参与宫女选拔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符合以前筛选宫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宫女中更是没有美人。
皇子常饿死
尽管在签订了许许多多不平等条约之后,清政府流失了大量的白银。然而,在人们的理解里,清王朝即便再积贫,也不可能会让皇子们走到被饿死的境地。
然而,就是这么难以想象的事情出现在了信修明的记载里。只是,作为皇室的血脉,皇子会被饿死不是因为宫中无钱而是因为宫中有意让他们挨饿。
在那个医疗水平落后的时期,人们想要保证身体健康,基本上都要讲求少食多餐。只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做到了“少食”而没意识到要做到“多餐”。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皇宫内就有了这样的习惯。每当皇子出现受寒、发烧等现象却因为年幼不可以用药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挨饿从而激发他们身体的自身免疫力,用这样的方式来度过危机。
身体强壮的过不了多久就能恢复活力,而身体虚弱的则一般要缠绵于病榻良久甚至是迎来死亡。
而延续治病先挨饿的作风,清朝皇宫内每日的饮食也大多都是避免多油多盐的食物并且为限量供给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身体健康。
然而,这样的理念却未必正确,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这种做法忽略了营养的均衡,反而更容易使人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
而且,在注重规矩的宫里,什么时候吃什么也都有讲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宫女和太监只为皇子提供应该吃的而非适合吃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不犯错而不是立大功,毕竟前者事关性命,后者难以实现。
所以,在这种众人默认挨饿是好事的环境下,不太受到重视的皇子们更是难以表达真实的想法,只能勉力忍耐,有的甚至还被饿死了。
小结:
清王朝的覆灭,或者说封建帝制的覆灭,是时代演变的必然结果。毕竟,哪怕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也难以享受如现代的自由和便利。
最后一个大太监信修明就通过他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个掩盖在表面光辉下的艰难宫中生活。在他的笔下,各宫小主为了生存只能智谋皇帝的宠爱,宫女也更是受尽剥削,到最后没有美人愿意入宫,而皇子们也常有被饿死的。
这些事情显然和如今人们想象的有不少出入,但却恰恰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吃人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