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章,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工后,吾不知其所至。”
这是当年毛主席在就读湖南省立一中时,主席的国文老师柳潜先生,在主席作文上即兴批阅留下的一段话。
据公开资料显示,主席的这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总共465个字,主要阐述取信于民的治国方略。
从主席的这篇作文就可以看出,早在中学时代,主席就志存高远,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华夏故园,体察百姓冷暖和人心向背。
当时,主席的语文老师柳潜先生阅读完主席的这篇作文后,禁不住拍手称绝,大加赞赏。
兴奋之余,当即就在主席的作文空白处,写上了多达150字的批语,对主席的这篇作文大加肯定和褒奖。
而在当年,主席撰写《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作文时,时年仅十九岁。
十九岁,对于大多数同龄人来说,还在处于懵懵懂懂,迷惘徬徨中。
别说忧国忧民,就连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生活路径及走向,自己都未必清晰透彻。
而对于十九岁的主席来说,已经看得很远,想得很多,并已通过自己的文章,把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出来。
当时,柳潜先生在主席的作文阅批中,用“伟大”二字肯定了主席的这篇作文。
肯定了主席文章的立意和主题,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其实,当时,柳潜先生用“伟大”二字赞美的不仅仅是主席的作文立意和文字功底,也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主席的思想、理念、人品、信念和追求。
可见,在年轻时,主席就显示出超凡的文字功底和理论水平,其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一般常人。
而这一切,又是与主席的思想理念、理论水平和信念追求所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
一滴水里见太阳;见其文章就可见其人品。
通过主席的文章,又可反观出主席的崇高精神境界、坚定的思想信念、高尚的人格与远大追求。
据说,从柳潜先生的批语中,人们可以看出,这是第一位用“伟大”二字褒扬主席的人。
据史料记载,柳潜是湖南湘阴人,是前清秀才,学识渊博,精通古今文史,个性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当年,作为主席的国文老师,柳潜特别欣赏主席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华,赞扬主席“自是伟大之器”。
1893年12月26日,主席出生于湖南韶山。
从此,因为主席的诞生,在数十年后,华夏大地发生了改朝换代和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中国大地上,过去那种军阀割据,四分五离,到处炮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民众饥寒交迫,被外国列强欺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得以独立,民族得以解放,成立了新中国,有了真正属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图富强的政党和军队。
从此,全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安定团结,健康幸福,安居乐业的生活。
天佑中华。在当时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主席的出现,无疑给处于一盘散沙的中国,带来了转机和新生,带来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大地上,越来越显示出主席的伟大,展示了主席的超凡能力、远大志向和抱负,以及无以伦比的人格魅力。
对此,就连包括巴基斯坦原总统本布托等许多外国政要,都对主席倍加钦佩。
本布托说:“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才能产生一位,他以天才的灵感书写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
公开资料显示,主席当年在写这篇作文之前,先读的是私塾,后辗转到东山小学就读。
半年后,又转至湘乡驻省中学就读。
两年后,主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省立一中)。
据史料记载,在省立一中期间,主席在学校只读了半年书。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主席如饥似渴,分秒必争地通读了《御批通鉴辑览》这部古籍。
史料记载,这是自上古到明代共一百一十六卷的历代编年史。
很难想象,当时,年仅十九岁,刚从韶山偏僻乡村走出来的主席,是凭着怎样的毅力和境界,读完这部历史巨著的。
而在主席自己撰写《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作文时,又是需要多么高远的思想和理念,需要多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思想素养,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文。
据说,《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文章,代表着主席个人觉悟和志向的再次提升和转折,也是主席个人一次思想的飞跃和升华。
也就是从那时起,主席结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开始认真思考个人责任、个人担当和怎样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尤其是个人如何伸出自己的肩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动积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凤凰涅槃。有人说,
也正是以这个转折点和思想升华及飞跃为契机,主席完成了从出色到伟大的开始。
开启了个人人生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向而行的艰难旅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当时,主席的国文老师柳潜先生在看待主席个人人生、才智和前途事业上,做到了慧眼识英才。
如今回想起来,是多么的睿智,多么的有长远的眼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柳潜先生1930年去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间。
对此,有人十分惋惜地说,如果柳潜先生能够在1949年10月1日,听到他当年的学生,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响彻云霄,震惊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振聋发聩的宣言,肯定会感到由衷的自豪、激动和骄傲。
一定会为这一天的到来倍感兴奋和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兴高采烈。
世事难料,沧桑几度,如今,追忆主席年轻时的这段过往经历,越加让人们怀念主席,缅怀主席和敬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