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总司令指挥下,向蒋介石心腹爱将胡宗南的部队发起了全面进攻。
为了阻挡解放军的攻势,胡宗南调集了将近10万兵力,在陕西大荔一线构筑起了一条号称“坚不可摧”的防线,正面有40多华里宽,纵深多为60多华里。
按照胡宗南的说法,他已经张开了一个“大口袋”,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等着“共军”主动往里面钻。
对于西北野战军来说,这次作战与以往有所不同,目标既不是某座城池,也不是某个山头,而是一套以大量土塬、村庄为支撑点、确实非常严密的防御体系。
彭老总在军事指挥上素以果断勇决著称,但这一次作战事关整个大西北的解放进程,他变得格外慎重,因此战前并未急于决断,而是先让各纵队在内部召开“诸葛亮会”,集众聚智商讨破敌之策。
素有“红军赵子龙”之称的贺炳炎司令员立即召集第一纵队主要干部开会,研究如何攻破胡宗南的防御体系。
没想到这次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大家琢磨来琢磨去,虽然也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但还是没有找到认可度较高的作战方案。
358旅长黄新廷性格比较直爽,经常有一说一,他站在敌我形势图前看了半天,一时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气呼呼地骂了一句:“胡宗南这个贼娘养的,难道这是要在我军面前摆出一个‘铁板阵’吗?”
贺炳炎看着这个耿直的老部下,故意诱导他:“哦,你有什么想法?”
“想法暂时没有,”黄新廷说,“可我无论如何不相信,他胡宗南能把40多里宽、60多里纵深的区域搞成一块风雨不透的铁板!”
按理说,胡新廷这句话只是发泄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算不上什么有效的建议。
可是贺炳炎听在耳里却心中一动——黄新廷说得对啊!敌人的防守区域那么大,又处在平原地带,虽然有无数个支撑点,但正所谓“百密一疏”,构成支撑点的大量村庄与土塬之间,绝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一定有缝可钻、有隙可乘嘛!
贺炳炎笑着拍了拍黄新廷的肩膀说:“有道理,那你再说说看,既然不是一块铁板,那咱们怎么攻破它?”
黄新廷愣了一下,随即顺着思路脱口而出:“找一条缝钻进去!”
这话正合贺烦炎心意,他继续不动声色地启发道:“怎么钻?”
“派一支精干的小部队,寻找敌人防守的薄弱处,来个趁虚而入,钻到敌军防御体系的纵深,揪着它的心脏狠狠地打!”黄新廷没想到自己随口骂了一句,竟骂出一个战术来。
“说得好!这一招我看行!”贺炳炎成功激发出部下的智慧,却没有点破,而是给予积极的响应,“只要我们能钻进去,敌人的整个防御体系就有可能乱套!”
在一旁听了半天的一纵政委廖汉生也频频点头:“我也同意这个战法,先乱敌军心,再趁机将敌人分割围歼!”
贺炳炎并没有急于上报这一想法,而是首先派出一个侦察中队去查明敌情,确认这个作战方案的可行性。
经过侦察中队的努力,终于搞清楚了敌人的防御部署,甚至连将来部队要从哪条路线“钻”进去也有了基本的预案。
贺炳炎将作战方案进一步完善后,再向彭老总汇报,终于确定了由一纵迂回至敌军背后突破,“钻”进敌纵深作战,再由二、三、四、六纵从两翼合围的总体部署。
一纵所执行的迂回敌后、切入纵深的战术,正是黄新廷在贺炳炎启发下琢磨出来的“找条缝钻进去”的战术。
到了10月4日,一纵根据侦察中队掌握的情况,从敌军支撑点之间的防守薄弱处,悄无声息地钻入敌腹,穿插至马村镇、仙姑庙一线,首先歼灭了一个连的敌人。
随后,黄新廷率358旅挺至陈家坡一线,击溃了敌第17军48旅。
接下来敌人就是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被一纵大军长驱直入,打乱了胡宗南精心构筑的整个防御体系。
到了10月5日上午,胡宗南手下的第17、38两个王牌军都被西北野战军打垮,洛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全部宣告解放。
战后,黄新廷得到一纵司令部和西野指挥部的表彰,称赞他提出的战术思路,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关键。贺炳炎戏称,黄新廷随口骂了一句,却骂出了破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