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摒弃旧的僵化的学理框架,避免只用“阶级史观”一个视角看待历史
创始人
2025-07-14 00:03:07
0

当前国内所用的历史教科书,特别是近代史专著,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修订,因为很多史学著作均是以“阶级史观”的视角来叙述历史。

先说一点结论:

我不是反对“阶级史观”,而是认为不能只用“阶级史观”这一个视角来看待历史、分析历史。

不是说不能用“阶级史观”,只是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不应该简单套用意识形态的眼镜,要做具体分析。

只用“阶级史观”看待历史,容易不全面,不客观。

历史现象非常丰富,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斗争;也有思想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演变,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等等。

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来观察历史现象,这自然没有问题,但是搞历史的很多人却不自觉地引入了一种片面的观点:强调阶级意识、阶级矛盾,有意无意地把阶级斗争看作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

于是,博大精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应用到历史上时,却被缩水成了单一的“阶级史观”,甚至是“唯阶级论”,“阶级史观”大行其道,强行垄断了历史现象的解释权。

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无论何时,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总是首要的活动,无论什么民族首先要吃饱穿暖,才能考虑其他,因此生产才是推进社会历史的强大动力。如果生产活动停止下来,社会不要说什么发展、前进了,就连存在一天都不可能。

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进,首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要素,阶级斗争本身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指出: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但阶级斗争只是体现了这些矛盾,并受社会基本矛盾所制约。阶级斗争不能代替或者取消社会的基本矛盾,孤立地突出阶级斗争,并不能帮助我们弄清全部的历史现象。

如果离开了生产来谈阶级斗争,如果忘记了生产斗争而片面地把阶级斗争当作“唯一动力”,这种论述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在理论上是缺乏根据的,在历史实际中也是解释不通的。

因此,单纯只讲“阶级史观”,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相悖的。

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阶级斗争理解得不完全正确,孤立地突出阶级斗争,脱离开生产和经济发展而片面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片面地强调了农民战争的作用,把阶级斗争、农民战争当作推进历史的唯一动力,甚至用农民战争解释一切、代替一切,有的历史书用农民战争史代替整个通史。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但是说得上是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也不过是一二十次。每次时间短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农民战争——也就是“阶级史观”所提出的“农民反抗阶级斗争压迫的高潮”,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四百年时间,在整个古代社会的历史中是短暂的,怎么能用三四百年的农民战争代替长达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这样,势必会使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

再者,由于“阶级史观”特别强调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著书之人便千方百计地寻找每一次农民战争是如何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如何促进生产的。有时,也找到一些材料,找到一些论据,但说服力不强,比较牵强。

英国从17世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二三百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农民战争;美国除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之外,以后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国内战争,更没有什么农民战争;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处于与西欧相类似的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后虽然也发生过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市民游行,但规模小,大规模的阶级冲突、长时间的农民战争是没有的。但是英美日这些国家的生产发展很快,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根本无法用阶级斗争、农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的公式,来解释这些历史现象。

纵观历史,通常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战争并没有直接带来生产的高涨,甚至有时还可能带来生产的萎缩,因为农民从来就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不代表最先进的社会群体,刻意拔高农民战争的作用,经常暴露出同历史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毛主席曾指出,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社会制度腐败,一个是经济技术落后。

这两个原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社会制度腐败,那就要使用革命的手段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经济落后,那就要通过发展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来解决。解决的手段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是互相联系的。

如果不用革命的手段改变旧的社会制度,那么生产和科学文化就发展不了。同样,经济、文化不发展,只讲阶级斗争,也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但不管怎么说,阶级斗争并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过去常把1840年以后的中国解读成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阶级斗争引发的革命高潮为主线,但早有人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历史分期和观察历史的简单化。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一下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陈旭麓先生在这本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史学的标志性文本”的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新观点:

近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至的外来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向前发展。

也许陈旭麓先生的观点也有值得推敲之处,但至少说明了观察历史并非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角度,从不同角度观察并加以概括,摒弃旧的僵化的学理框架,才能更加深入的接近历史的真相。而这样的视野与高度,恰恰是历史研究者乃至当代人都应当注目的。

作为受马克思主义熏陶长大的一代人,我不反对阶级意识本身,但是反对一切仅用阶级意识就试图说明历史现象的理论,因为它只是“世界观”,不是“方法论”。

诚然,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是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也是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对各种历史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它们都带上阶级的烙印。正视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才不至于迷失历史研究的方向。

但是,只承认阶级斗争,大唱阶级斗争高调,甚至为了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总是生硬地把一些历史现象往阶级斗争上拉,用阶级斗争代替一切,用农民战争史代替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历史本来就是枯燥的,如果再只用一种视角来看待,那就只能更加枯燥无趣了,而且也注定是以偏概全的,试图学习历史的读者,也不可能从如此叙述的历史读本中洞察到丰富多彩的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当我们试图去观察、分析、评价历史时,绝不应该只用一种路径来限制我们探索的脚步。过去是,今后也是。

相关内容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落成 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194...
2025-07-14 00:33:41
原创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那个刀光剑影、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
2025-07-14 00:33:28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今天,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湖南长沙召开 将...
2025-07-14 00:33:24
原创 ...
在诸葛亮去东吴与孙权商讨联合抗曹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自己手中还有一支...
2025-07-14 00:33:09
罕见的三位名将同框合影,左...
这张比较罕见的珍贵老照片,是在淮海战役爆发时留下的。照片中的三人,...
2025-07-14 00:33:09
原创 ...
纵观历史来看,有一些神秘事件的发生,至今依然还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
2025-07-14 00:33:01
原创 ...
文| 夜谈 编辑| 古往奇事说 毛人凤逃到宝岛后,竟然密谋绑架蒋经...
2025-07-14 00:32:56
原创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内斗。 三国时期,由于内部的激...
2025-07-14 00:32:53
原创 ...
晚清1907年的初秋之际,一位名叫沙畹的法国学家来到清朝进行建筑考...
2025-07-14 00:32:44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唐朝都是我国古代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要谈起我国古代的王朝,人们提起最多的除...
原创 陈... 当老部下们提起陈昌浩时,无不满怀深情,却掺杂着一丝复杂。 作为他们的首长,陈昌浩无疑是个极具个人魅力...
原创 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属相》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金文聘在三国时期的智慧与挑战 在三国时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人才辈出,纷纷展现出各自的政治智慧和过人才能。金文聘作为当时的一员重...
原创 英... 2022年7月1日,是香港喜迎回归25周年的纪念日! 遥想1982年9月24日,素有“铁娘子”之称的...
原创 诸... 延熙元年(238年),曹魏政权内部出现一定问题,后主刘禅给大将军蒋琬写了一封信,让其屯兵汉中,密切关...
原创 历... 大唐盛世,令无数后人魂牵梦萦,在这个延续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开放。然而,当...
原创 廓... 引言 18世纪以前,尼泊尔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地区内并无强大的政治力量能将该地区整合为统一的政治...
原创 明...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会议,恐怕朱元璋二话不说,拿起鞋来就得朝天启皇帝拎一下。 毕竟,如果没有天启皇帝的...
古埃及作家使用铅基墨水写书 古埃及作家使用铅基墨水写书?揭示古埃及书写墨水背后的科学秘密 诺拉-麦格里维 通讯员 一项新的研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