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皇帝,史书称他是“中材之主”,
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在位45年,开创“嘉靖中兴”。
然而这样一位在
在史书上评价颇高的皇帝却被毛主席批得一无是处。
毛主席曾在1964年五月的一次谈话中点评明史:“我看《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一些外,其他的皇帝都做得不好,尽做坏事。”在主席心中嘉靖连荒唐的朱厚照、土木被俘的朱祁镇都不如。
后来毛主席又在读《明史·杨爵传》时对嘉靖直接提出了批评:“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可见主席对嘉靖皇帝有多么的不以为然。
对嘉靖的评价为什么如此天差地别?套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句话,就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嘉靖英明神武的一面
朱厚熜为什么被认为是最聪慧的皇帝之一?他年仅14岁登基便颁布诏书革除积弊,被时人称颂为“圣人”,稳固皇权后又进一步采取果断措施,除宦官,诛钱、江(钱宁、江彬),清庄田、迎母后等,打击了以杨廷和等前朝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和以谷大用等为首的宦官集团势力,为推行改革赢得了政治保障。
之后,在张璁等一大批官员的支持辅佐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兴道致治,革故鼎新,实现了“嘉靖中兴”。
1、政治上严防外戚、宦官。
嘉靖八年,
朱厚熜
下诏“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终其身,毋得请袭”,从此断绝了外戚世封的历史。同时
嘉靖不断打压宦官集团,严禁宦官干政,削弱司礼监实权,使其形成摆设,各地镇守太监也被召回裁撤,“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彻底扭转了历代宦官干政弄权的局面。明人李乐评价说“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
2、经济上清理勋戚庄田,改革赋税制度。
嘉靖登基时,土地兼并情况已非常严重,
大量的田地被勋卿皇庄占有,
“诸王、勋戚、官僚夺占民田者无算”,
大量民众没有土地,
“天下汹汹,几至大乱”
。针对这一情况,嘉靖
曾两次清理京畿庄田,并由畿辅扩展到各省,由庄田兼及僧寺产业。到嘉靖九年,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并且撤回管庄军校,不许再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问罪充军。
同时嘉靖推行新的赋税制度,以减轻民众负担。1530年桂萼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与编审徭役,嘉靖准予施行。次年三月,御史傅汉臣把编审徭役的改革称为“一条
鞭
法”,即不管是士绅豪强还是贩夫走卒,都根据实际占田的状况,粮税与丁役一体征收,以求均平。
据史料记载,到嘉靖十三年,明朝政府每年富余白银就多达五百多万,粮草够支用十余年。
3、军事上肃清倭患,挫败鞑靼,击败葡萄牙。
嘉靖帝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战争极多。无论是南方的倭寇还是北方的鞑靼,每年都轮流骚扰大明边境,史称“南倭北虏”之患。
嘉靖从1546年开始积极调兵遣将,集结精锐部队到东南,任用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一大批名将,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彻底肃清了肆虐大明近二百年的倭寇之患。
北虏方面,嘉靖也积极应对,他不拘一格地任用了“贱奴”出身的马芳为宣府总兵,而且在马芳与严嵩不对付的情况下一用就是20年。马芳也不负所望,多次挫败鞑靼部落的侵扰,《明史》称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时人有“勇不过马芳”之说,边防形势也因他大为改观。
对外,嘉靖还有一项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迹,那就是击败佛郎机国(今葡萄牙)。当时葡萄牙已经是殖民强国,1511年,葡萄牙人灭掉了马来王国,并在当地建立殖民据点,控制了马六甲,阻断了中国与南洋各国的交往与贸易。后来,葡萄牙更是率领舰队,入侵广东等沿海边境,杀掠乡民,无恶不作。
1521年,嘉靖甫一登基便下旨驱逐葡萄牙人,由此揭开了明朝与佛郎机历时近三十年的海上较量。至1549年,广东左布政使朱纨联合福建巡海道副使柯乔开展大规模的“驱逐”行动,明军在浯屿大败佛郎机,“葡人多被擒斩”,自此葡萄牙基本退出了明朝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
4、文化上,重视教育,整肃科举。
嘉靖修道耗费钱粮无数,但他也不是一味的奢华,史载嘉靖曾30次拨款修建书院,同时嘉靖朝的文化成就也是斐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名著得以刊刻发行,《西游记》和《梅》也在这一时期问世,阳明心学广为传播,流派纵横,此外戏曲绘画乃至科学领域都是巨匠云集。李时珍、李开先、徐文长等一长串姓名,见证了嘉靖朝的文化盛世。
嘉靖在识人用人方面非常自信,他的历任首辅都极为精明,任用夏言是因为他要改革武宗的弊政,需要一个强势,精力旺盛的助手。任用严嵩,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对他唯命是从,又能排解文官不满情绪地和稀泥高手。晚年的他罢免严嵩,是因为他需要一个人来替代他承担国家不治的罪名。启用徐阶是用他来扭转国家的颓势,同时用这个“甘草”宰相实现平稳过渡。他二十五年不上朝,却知家事国事天下事,并非无因。
嘉靖在用人方面的自信并没有使他得意忘形,忘记“科举”这一选人用人的正途,他曾于即位初、嘉靖十年、二十六年三次大规模整肃科举,来确保选举的良性发展。同时倡行科举、荐举、吏员三途并用,为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无法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大开方便之门。
嘉靖改革严防外戚,革新人事,发展经济,蓬勃文化,遏制土地兼并,扫除了明朝百余年来的积弊,其影响波及隆庆至万历前期,之后高拱、张居正的很多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嘉靖帝改革的延伸和效法。嘉靖帝以其纯熟的政治手腕,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国富民强、文化繁荣的大明帝国。《明世宗实录》称他是“神圣不世出之主”并不夸大。
嘉靖的另一面
嘉靖的成功源于他的聪慧,但也毁于此。他仅用半成力气就治理了国家,剩余的力气只能用来修修道,成成仙。
1、薄情寡义
大礼议之争明是为父母张目,实际只是为争夺大明的话语权。不管嘉靖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大礼议之争都说不上是正义之举,更何况嘉靖在大礼议之争中的一系列做法都体现了他薄情寡义的一面。
据载,嘉靖三年,朱厚熜对护礼派施威,予以夺职、逮捕、刑讯等处置160人,被仗死得有18人之多。嘉靖十年,又将其生父睿宗附祭于太庙,跻在正德帝朱厚照之上。当初决定立他为皇帝的张太后,连诞辰都不准朝臣命妇祝贺,最终郁郁而终。而力主迎立他为帝的张廷和则惨遭致仕夺衔,其子杨慎更是被杖谪云南,终身不得归乡。
对朝臣如此,对自己的枕边人更是刻薄寡恩。
嘉靖帝的第一任皇后是济南大名府的陈氏女,刚入宫时,陈氏正当二八年华,媚而不佻,静而不滞,深得嘉靖帝宠爱。然而嘉靖七年的一天,宫女张氏给嘉靖奉茶,嘉靖见到张氏
柔荑,忍不住摸了一把,正巧被
陈皇后看到,她便用力推了张氏一下,热茶正巧浇在嘉靖的手上,嘉靖勃然大怒,飞起一脚正中陈皇后的小腹,可怜的陈后此时已有六个月的身孕,遭此一击,下身血流不止,最终不治身亡。对于陈后的惨死,嘉靖并无一丝愧疚之意,反而将她的丧事办得极为简单,梓棺草草下葬天寿山一侧袄儿峪,并下旨梓棺不走正门走侧门。
陈皇后死后,张氏宫女被加封为顺妃,极受宠爱。嘉靖十三年新春佳节,张氏伺候嘉靖帝饭宴庆贺,趁其高兴之时,“略有建言”。不想嘉靖帝听后极为恼怒,喝令内侍“褫去冠服”、“鞭责数十”。第二天张氏便被废居冷宫,两年后含恨去世。
嘉靖的第三任皇后,就是那位在“壬寅宫变”中救下嘉靖的方皇后。后来嘉靖怀疑方皇后阴谋害死了自己宠爱的端妃(壬寅宫变中嘉靖就是留宿在端妃宫中,事后方皇后趁嘉靖昏迷未醒之际以“与宫女同谋”处死了端妃),对其产生了极大怨恨,五年后坤宁宫发生火灾,嘉靖帝竟然阻止宦官前去灭火营救,任由方皇后被活活烧死,还有一说是大火本就是嘉靖命人所放。
大家都知道,嘉靖活到成年的皇子只有一位,也就是后来的隆庆帝,按理说,身为独子的隆庆应该备受宠爱才对,但恰恰相反。就因为听信道士的一句箴言——二龙不相见,便能忍住15不见一面,舐犊之情寡淡至无。
嘉靖帝在位期间鲜有君臣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薄情寡义历史罕见。也许,他只有对自己的生身父母还有点真感情,史载,嘉靖每逢父母忌日,都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垂泪至天明,只有在这时才能感觉他还是一个人。
2、为了自己的修仙大业,搞平衡,苦了百姓。
嘉靖在位45年,其中有25年不上朝,一心扑在自己的修仙大道上,然而他又不想放弃世俗皇权,所以在无心国事的情况下,要想抓牢手中的权利,只能是在朝堂上搞平衡。他重用严党,却不让严党独大,压制清流,却始终留有一线。明知严党毁堤淹田,坑死万千百姓,却跟没事人似的,为了严党和清流的平衡,迟迟不肯处理定罪。他重用厂卫,却使得几派打来打去,最终还是事事由他裁决。他渔翁得利,过得舒舒服服,玩着极致的平衡,却忘了,平衡和权术给不了百姓想要的。
在严嵩掌权的二十年间,除开夏言,先后逼死当时著名谏臣杨继盛和沈炼,更大肆贪污受贿,连当时的裕王为了岁贡都一度给严嵩父子送了一千五百两银子,更遑论其他平民百姓。
嘉靖如果真是一心修仙证道,大可把皇位传给裕王,可他非但没有,反而对唯一的儿子多方猜忌,说白了他求得只是长生,为了永久霸占皇位,哪管百姓死活。前期的励精图治也只是为了江山永固,青史留名,后来当他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之时,他“顿悟了”,什么江山、什么百姓、什么青史,统统都是虚妄,只有自己活着,这些才有意义,真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天才,孤僻,冷酷,自傲都是嘉靖的标签,但唯有两字可以准确形容他的一生,那就是自私,极度的自私。嘉靖似乎这一辈子都只在乎自己,“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也是毛主席把他批得一无是处的根本原因,像毛主席这样一心为公的人就算看到嘉靖的可取之处,也会选择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