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部陈列。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部陈列。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部陈列。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部陈列。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抗洪墙上直观展示出每次开闸泄洪的水位和蓄洪量。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王家坝闸。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人民网阜阳8月15日电(苗子健、丁纪)自1953年建成至今,位于安徽阜阳县的“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先后16次开闸泄洪,用“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8月13日,“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采访团一行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探访蒙洼人民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位于淮河北岸王家坝闸东侧约100米处,是一座浅灰色两层建筑,采取半圆形和立方形结合立面造型,外观庄重大气。进入馆内,如同打开一部淮河抗洪救灾历史画卷。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座座雕像,都在向观众“讲述”着一场场严峻考验。
展厅共分印象序厅、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人民至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八个部分,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蒙洼人民长期以来与洪水英勇抗争的艰辛历程,党员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团结向上、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