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静待5秒后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文章了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国人印象中的清朝更是软弱无能、任人宰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民族,却统治了拥有3亿人口的汉族长达276年之久。
这到底是为什么?
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汉人
为何没有掀起大规模的反抗运动呢?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封面新闻】,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内忧外患,清军入关
满族原本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入关之前,仅是关外的一个小部落,总人口约300万。相比于当时的汉族人口约3亿,满汉人口差距悬殊。
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小民族,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起大清王朝。
满族与汉族之间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这是满族能够入主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满族与曾经征服过北宋的金朝同根同源,都属于善骑善射的游牧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和战争磨砺,使得满族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骑射技巧。
相比之下,汉族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不善战斗,这与尚武好斗的满族形成鲜明对比。宋朝时期,女真族曾经南下侵略,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使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统治集团已经徒有虚名,国力日渐衰退。
努尔哈赤趁明朝积弱,发动对明朝的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后金铁骑,崇祯皇帝感到力不从心,无力抵抗。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推翻明朝后,也很快败在清军铁蹄之下。明亡清兴之际,汉族普遍感到内忧外患,士气低落,再无力与清军抗衡。
八旗铁骑,威名远扬
满族能够征服汉族,还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满族有着悠久的骑射传统,努尔哈赤更是将其发展到极致,建立起八旗制度,将满族精锐组织成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皇太极执政期间,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建树,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政策,为入关做好准备。
顺治帝即位后,摄政王多尔衮挥师南下,所向披靡,很快拿下山海关,攻入北京,建立起清朝的统治。在入关之初,清军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南明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镇压了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的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成就。
正是凭借着八旗军的强大战斗力,清朝才得以迅速平定战乱,巩固统治,奠定了统治中国的基础。
"以汉制汉"
满族虽然入主中原,但并未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强加于汉人。恰恰相反,满族统治者意识到,要长久统治中国,必须融入汉族文化。早在皇太极时期,满族上层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学习汉语和汉文化。
入关之后,满清统治者更是推崇汉文化,规定满族子弟必须学习汉语,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康熙帝精通汉学,雍正、乾隆皇帝也都是儒家经典的忠实信徒。
在用人方面,统治者更是实行满汉并用,只要是才能出众者,不分满汉,一律起用。与南北朝时期汉人被视为下等人、元朝时期汉人难以从政的情况不同,在清朝,汉人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地位得到提高。
不仅如此,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并未全盘否定明朝的制度,而是在吸收明朝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承袭了许多汉族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中央,清朝设置了六部制,分别掌管吏、户、礼、兵、刑、工六大事务,每部设满汉尚书各一人。
在地方,清朝因袭明制,设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掌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在州县设知州、知县,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在选官方面,清朝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满汉各半,给汉人参政留足了名额。
康熙帝为了笼络汉人,更是下令在一些科举考试中将前三甲全部留给汉人。汉人中不乏学识渊博之士,他们成为官员后,凭借自己的才干协助皇帝治理天下。满清统治者"以汉制汉"的策略,让汉人参与到对汉人的管理中,既缓解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又充分利用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治国才能,可谓一举两得。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民问题历来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关注的重点。雍正皇帝深知民心向背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性,他上台后着力整顿吏治,重视与民休息。雍正二年,清廷颁布"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和田赋合并,按亩征收。
这一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加强了统治阶级对地主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尽管这一改革在雍正去世后很快废止,但雍正皇帝爱民如子、体恤民情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清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无疑为满族统治赢得了汉人的拥护。
除了“以汉制汉”的策略之外,清朝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愚民”政策。
从思想上控制汉人
清朝满族入关统治中原,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思想上的愚民政策,严格控制汉人思想,压制反抗。
首先,清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汉人提供了入仕为官的机会,但其僵化的特点也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更为严重的是,科举考试对文章的写作形式有着苛刻的要求。八股文规定文章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八个部分来写作,对每个部分字数、句式、用典都有严格限制。这种僵化的文体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久而久之,知识分子的创新意识被扼杀,难以突破桎梏。这种状况一方面为清朝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服务,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清朝统治者推行了严酷的文字狱,以维护满族统治。所谓文字狱,就是因言获罪,因文治罪。清朝文字狱从顺治年间开始,到乾隆年间达到顶峰,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据统计,从顺治到嘉庆年间,光是较大的文字狱案就有53起,其中乾隆年间最多,达40起。许多文人学士因为一句话、一个字而获罪,甚至全家被杀、株连九族。
如顺治年间,"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案,因诗中"清风"二字被认为影射清朝统治者,导致诗人之弟被处死。康熙年间,学者祁彪佳在家书中写道"且把壶儿抛半边",被认为"壶"指南京,"抛半边"有废除清朝统治之意,结果被处死。
乾隆年间,戴名世所著《南山集》被人告发影射乾隆,导致戴氏满门抄斩。这些冤案给当时的文人学士以极大的精神震慑,人人自危,不敢妄言。
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还严厉打击反清复明运动。清兵入关后,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首的三藩势力曾经反正,拥立南明政权,与清廷形成对峙之势。
面对这一威胁,康熙帝采取铁腕手段,调集重兵,分别击败三藩,斩杀其首领,彻底粉碎了汉人的反抗。此后,清廷对反清复明活动严防死守,稍有风吹草动,立即严厉镇压。这种高压政策虽然暂时遏制了汉人反抗的势头,但也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在"忠君爱国"的思想灌输下,不少汉人逐渐丧失了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久而久之,不少汉人甘于满族统治,认为这是天命所归,难以觉醒。在思想专制的高压下,许多汉人缺乏独立人格和反抗意识,逆来顺受,成为满族统治的顺民。
然而,尽管清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对汉族进行全面压制,但汉族反抗的斗争却从未停止过。
从清初的三藩之乱到清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再到太平天国运动,汉族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表现出顽强的反抗精神。
只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铁腕镇压和愚民政策,这些反抗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最终失败。到了晚清,随着列强的入侵和清朝统治的腐朽,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调集重兵镇压,战事连年不断,最终导致国力衰竭。
同治中兴后,清廷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西方文明,使中国在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日益落后。直到甲午战败,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朝的迷梦,也彻底粉碎了满族统治者的"天朝上国"的美梦。
最后,清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晚清的变法维新运动,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虽然企图挽救满清王朝,但已为时过晚。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宣告了满清王朝的覆灭。
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满族政权,最终还是在汉族人民和进步志士的反抗斗争中土崩瓦解。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清朝的愚民政策和思想专制,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错失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宝贵机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
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