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5月,中国北京的机场上预备起飞了一架飞往苏联的飞机,在这架飞机上,乘坐着一个掌控着新中国物资财政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杨立三。杨立三在当时是时任中央军委财政部部长,他此次去苏联并不是为了工作,相反是为了他一件私事,这就是为了他自己的健康问题而努力。
其实杨立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中,一直操劳过度,所以导致他十分消瘦,到了建国后不久,又遭遇到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更加加重了杨立三的工作负担,但是他还是与此前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让抗美援朝的物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这么一个立功无数的人,却在1954年病倒了,不得不赶赴苏联治疗,不过享受到了较好医疗条件的他依旧抵抗不过癌症的侵袭,最终离开了人世。那么杨立三病逝后,他的葬礼有多么的庄严呢?又有多少国家领导干部为他而送行呢?
一、从红军的大管家到建国后的总后勤部负责人
1954年的中国还处于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中,所以为了实现尽可能多的在工业化发展上的投入,国家减少了不少不必要的开销。其中一个代表就是部队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功臣。杨立三为了减少部队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做了不少在部队后勤上的改进,这让他为国家节约下了一大笔钱,正是透过这些财富,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转型的大路上大步前行。
虽然在革命工作中做出过诸多优异成绩,但是杨立三却在这一年患上了晚期恶性脑瘤,于是他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来到苏联进行治疗。因为病情恶化迅速,所以在苏联尽管全面治疗,也无法换回杨立三的生命了。于是到了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便因为病情极速恶化,在莫斯科去世。
很快杨立三去世的消息便传回了国内,这一度引发震惊,于是在他的遗体被运回国内后,总理都亲自为他抬棺,表示要送他一程,对他的尊重可见一般。杨立三最早便是红军的军需负责人,从苏区建立开始,到土地革命再到后来的长征,红军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杨立三可谓是功不可没,不仅为红军筹措军粮还准备了大量后勤物资,所以这让毛爷爷都禁称赞杨立三这个红军的“大管家”。
到了抗战时期,杨立三更是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中合理分配生产物资,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封锁根据地的阴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功绩,到了建国后,杨立三便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成为了部队总后勤部的负责人,奋战在了军事现代化的战线上。
二、九位元帅出席葬礼
杨立三有着如此功勋卓著的成绩,这让他的葬礼上就有九位开国元帅来参加,其中时任国防部长的彭老总更是亲自担任了他的治丧委员会主任,可见葬礼之庄严。不过周总理当时坚持要为杨立三抬棺,要送他这最后一程,还有一个特殊的缘故。
在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主力部队刚在达维会师,就遭遇到了敌人的前后围堵,这不仅让红军面临着空前的军事压力,还让红军在物资上十分欠缺,最终只能在经过简单的物资补给后,便再次出发,踏上了艰难的长征路。就在行军时,还是红军总政委的周总理患上了恶性肝脓疡,这让他在行军中越来越吃力,最终不得不倒在担架上。
因为周总理只能依靠担架来行军,所以这让谁来担任周总理担架的担架队就成了一个问题,毕竟当时红军行军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都是食不果腹,所以很难有人能做到还抬着担架一块行军。不过即使如此,当时还是主管红军后勤的杨立三还是坚持加入周总理的担架队,就这样他跟随着担架队,将周总理一路抬出了草地,将他转移到了城镇之上。
有了这一段生死之交的经历后,周总理对杨立三的友谊更加深刻,于是后来听说杨立三患上了恶性脑瘤后,周总理更是亲自劝说杨立三去苏联治疗。不过杨立三因为病情过重,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但是他的精神却是永存的,这也让他至今成为了不少青年干部敬仰和学习的对象。
三、结语:
从红军革命时期就管理后勤的一位将才来说,杨立三可谓是一生都扑在了革命事业当中,并且他还一度成为了人民军队战斗力的保障,于是一生功勋卓著的他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永远值得当代青年人去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