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我国数位领导人在天安门前观看了“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全国人民都很激动和自豪。今天,来讲讲关于天安门的那些事儿。
天安门的前身是承天门。明永乐十五年,皇帝征召全国的能工巧匠,大规模重建北京城。来自江苏苏州吴县香山的蒯祥奉命设计皇宫的构造,还负责设计建造承天门。三年后,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建成,因与模仿的是南京的承天门,故被称之为承天门,牌坊的正中间挂着匾额“承天之门”
1456年,承天门被雷击中,引发大火,被焚毁。九年后,工部尚书白圭、原设计师蒯祥主持承天门的重建工作,将原来的东西宽5间改为9间;南北进深3间改为5间;原来的牌坊式升级为宫殿式,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构成,是当时京城中最大、最高的门楼。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承天门被毁。次年,被再次重修。1651年,顺治帝下令在承天门原来的地址上大规模改建,改其名为“天安门”,意思是“受命于天,安邦治国”。康熙在位时,天安门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修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直到1949年8月,北平各界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52年,北京政府决定全面修缮天安门城楼,这也是自康熙以来,近260年内最大规模的修缮。四年后,对东北的角梁进行翻修;接长了城台上面栏杆扶手。1957年,在天安门城楼顶部安装了避雷设施,明朝承天门被雷击中的历史不会再重演。
1966年,邢台先后发生6.8级、7.2级大地震,天安门也受到了影响,部分桥梁倾斜,城楼发生变形。1969年底到1970年4月,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存在的问题,政府决定拆除旧城楼,按原规模重建天安门。所以那段时间,人们发现天安门城楼“消失了”。
重建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悬挂国徽,周总理曾说天安门是马克思主义的大讲台,若国徽挂不正。会被人笑话。于是指挥部挑选了8个技术非常好的工匠,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国徽的背面,然后再将国徽悬挂上去。所以天安门国徽后面不是写的开国元勋的名字,而是这8位工匠的。
重建的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0多厘米,原来的勾头滴水瓦头龙纹改为葵花纹;原大点金旋子彩画改成金龙和玺彩画。
天安门因为某些原因,本不对外开放,直到1988年才对公众开放。每隔几年,国家都会派相关人员对天安门进行修缮,检查是否有漏水情况等。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已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