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政委,外边有一位老人指名想要见你,他说自己是你的老战友。”
彼时正在担任兰州军区政委的肖华上将并不相信门卫所言,因为他的老战友要么还在军中任职不会被门卫拦下,要么早就已经为革命牺牲。
但门卫说那位老人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走,反复强调自己是他的战友,他也只好出门去看个究竟。
这一看肖华政委就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冲过去紧紧握住了这位老人的手,含泪发问:“你既然活着,那怎么现在才来啊?”
老人也哭得泣不成声,颤颤巍巍比着三个指头:“三次啊,我找了组织三次了。”
这位老人到底是谁呢?他又和肖华上将有什么渊源?
宁都起义
这位老人名叫卢子美,1900年出生在河南沈丘县的一户贫农家中。
然而,随着他的逐渐长大,在新思想的号召下,卢子美辞别父母离开家乡,加入了当时的西北军,并凭借着一股不要命的闯劲在短时间内升为了连长。
但遗憾的事情是,彼时因为冯玉祥不断战败,他所在的部队很快被蒋介石给吞并了,改编成为了后来的第26军。
卢子美在蒋介石手下待得并不顺心,因为向来疑心病重的蒋介石不信任这支收编来的部队,只把他们当做消耗的兵力,并在不久后就给他们下达了前往江西围剿红军的任务。
在卢子美和战友的认知里,红军和自己一样都是保家卫国的人,国家危难当头,和他们打和自断手足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到达江西后26军开始频繁出现逃跑事件,身为连长的卢子美也被安了个私放逃兵的罪名,挨了不少军棍。
与此同时,地下党员赵博生也注意到了这个并不想与自己人开战的青年人,在他养伤期间借着探病的由头前去看望,趁机给他讲共产党的理念和政策。
一次他偶然听到卢子美和自己的战友说:“等养好伤,我就要跑出去找共产党。”
眼见着时机成熟,赵博生连忙向卢子美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并邀请他加入共产党:“共产党是一支农民工人的部队,所以我们的愿望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赶跑侵略者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接着在赵博生的介绍下,卢子美于1931年秘密进行了入党宣誓,成为了和赵博生一样的地下党员。
同年,在赵博生、卢子美等26军骨干成员的带领下,一万七千多人在江西宁都发动起义,这场损耗最小,收益巨大的动乱在国民党军阀的心脏上狠狠插了一刀,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在这之后26军被授予红5军团的番号,而卢子美也正式成为了红5军二十七团的团长。
长征路上九死一生
1933年,卢子美调任少共国际师45团团长,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肖华,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少共国际师的师政治委员居然只是一个17岁的毛头小子!
要知道这时的卢子美已经33岁了,跟随红军参加过多次战役,怎么可能轻易服从一个毛头小子的领导?
但他很快就见识到了肖华的领导能力,跟着肖华的指挥在第三、四次反围剿中屡立奇功。
原来这个“小领导”自少年时就投身革命,13岁就担任了共青团县长的职位。
不久后我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肖华和卢子美所在的45团也跟随红军开启了长征之路,负责掩护机关的主要力量撤退,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
在强渡乌江时,他们面对敌人一个师的力量毫无惧意,烽火狼烟中卢子美身中八弹,完全无法行走,还是肖华亲自把他从战场上给背了下来,托付生死后二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这八枪虽然都没有打在要害的地方,但却给卢子美留下了终身后遗症,此后每逢阴雨天双腿都奇痒无比,疙疙瘩瘩得没一块完好的地方。而45团也因此伤亡惨重,活着的人所剩无几,剩余力量只好和其他的部队合并,再次成为先锋部队负责开拓前路。
在这场战役胜利以后,大部队就进入了四川一带的山林,因为在山林里缺乏方向,连着走了好几天也没能找到准确位置,眼见着食物越来越少,卢子美主动提议要外出寻找向导和食物,并带着两个警卫员找到了附近的村庄。
可惜这个村庄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抢先一步占领,他们穿着红军的衣服一进村就被敌人给发觉了,危急时刻卢子美对两个警卫员说:“我们分开跑,等摆脱了敌人再回去汇合。”
卢子美拿着手枪负责吸引火力,独自一人在山林中跑了好久,确定自己摆脱掉追捕后才按照自己记忆中的路线往回走,寻找之前的部队驻地。
夜间的山林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看到远方几个模糊的人影后卢子美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战友,边跑过去边向他们招手大喊:“我在这。”
结果跑近了才发现不是战友,而是拿枪指着他的敌人。眼前的情况以一敌多不太现实,于是他趁着夜色在被捕前扔掉了自己的手枪,在敌人拷问他是干什么的时候一口咬定自己只是红军的一个杂役,是奉上级的命令出来寻找食物的。
红军一向秉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卢子美虽然身为团长,但他身上的衣服、鞋子也都是破破烂烂的,看起来就与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所以他这副模样也没有引起国民党士兵的怀疑,将他当成普通的红军战士给抓了回去,安排到炊事班做些洗菜刷碗的杂活,也没有派人严加看管。
就这样在国民党军营里待了一个多月,卢子美才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立刻返回当初的驻地寻找。但此时部队早已离开了四川山林,继续北上。
他身上没有盘缠也不会讲当地的语言,只能沿街乞讨一路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自此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三寻组织
走了将近一年卢子美终于走回了家乡,但他并不愿在家乡过多停留。此时又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满腔爱国热情的他更加坐立不住,坚持要北上寻找部队。
没过多久就带着自己的亲弟弟一起,再次离开了家乡。
没走出河南境内遇到了当初的西北军战友,劝说他留下:“当初我们在部队里都是一样的职位,如果你现在愿意留下,也是和我们一样享受荣华富贵的”
但卢子美此时已坚决不愿再委身于国民党的队伍,义正言辞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不用了,共产党是我们农民的部队,也只有跟着自己的部队打仗我才安心。”
他说完就离开了,但因日军对黄河一带进行了交通封锁,他第一次寻找组织的路被迫中断。
此后他又曾分别前往四川和湘西,但当他得到消息一路颠簸过去的时候部队早已再次转移。唯一愿意跟着他的亲人在前往湘西的路上遭遇敌人轰炸身亡,他只能将亲人就地掩埋。
因为亲人的离去,懊悔的他开始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害死了他,最终重新思考自己的革命规划,决定留在家乡,在基层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党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大家都知道他是念过私塾又在部队里待了几年的人,争着让他来教自己的孩子。他留在私塾里,教孩子识字的同时把共产党先进的理念也教给了他们,为党组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爱国青年。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时,刘伯承和邓小平带兵路过卢子美的家乡沈丘,他带领自己组建的农民部队随军南下支援大别山战役,一千多人负担起了部队的全部后勤工作,运送弹药粮食,保障前线战士的基础生活物资,同时还配合大部队与敌人进行周旋,战役结束后部队奖励了他六十多条步枪。
在这种情况下他找到了当地的组织,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当年加入红军后全部的作战经历,但当年介绍卢子美入党的赵博生此时已牺牲多年,相关资料全部丢失。
负责人上门询问时他也不清楚自己当年的战友此刻都在哪里,组织无法确认他的身份不敢冒然恢复他的党籍,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虽然恢复党籍的愿望没能完成,但在沈丘解放后他成功当选了刘堂乡第一任乡长,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多次捐出自己的积蓄扶持贫困家庭,还在村里办起了小学,卸任乡长一职后又拿起书本培养起了村里的下一代。
他将自己的儿女全都培养成了优秀的共产党员,坚持再苦再难也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还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平地行舟非好汉,惊涛骇浪识英雄。
了却多年心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79岁的卢子美旧疾愈发严重,只能坐在轮椅上被推着走,感觉自己时日不多的他最大的遗憾依然是没能恢复的党籍。
恰巧此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昔日战友肖华升任兰州军区政委的消息,指着报纸上的照片就流下了眼泪:“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啊。”
家人还在疑惑他找到了什么,凑近一看就有了答案,毕竟全家上下谁不知道这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的执念。于是这年8月,在女儿的陪同下,已经耄耋之年的卢子美终于踏上了最后一趟寻找组织的路途。
曾一起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的老战友相见,双方都忍不住痛哭流涕。以为他早就死在长征路上的肖华忍不住发问:“老卢,这么多年了,你既然活着,那怎么才来啊?”
终于见到昔日战友的卢子美也不再压抑自己的心事,将这些年来三寻组织以及党组织关系丢失无法找回的艰难和盘托出,提出想要恢复党籍的请求:“这么些年,我从来不敢忘记党的教导,一直在基层岗位上兢兢业业,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党的事啊。我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当年长征的时候,我掉队了,没能跟着大家走完全程,愧对你们这帮好兄弟啊。”
“不怪你,不怪你。”肖华将他们请进院子里:“恢复党籍的事啊,我一定会帮你解决的,你就放心吧老卢。”
肖华留他住了一个多月,期间详细了解了他如今的生活情况,然后分别给河南省厅和沈丘县委寄去书信,信中详细写明了卢子美曾担任红军的历史。曾经的战友杨成武听说了这件事也表示他愿意帮忙证明卢子美的红军身份,而当年卢子美入党的另一位介绍人袁血卒闻讯也赶到河南看望这位老战友。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982年卢子美终于被确认了红军身份,成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又重新填写入党申请书,在肖华和袁血卒的介绍下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1985年,病危的卢子美躺在病床上对即将入党的女儿说:“这辈子找到党组织我才觉得安心,如今还能见到你成为党的一份子我觉得自己的一生就算圆满了。”
说完这句话不久,这位86岁的老人就抱着自己的党徽离开了,饱经风霜的脸上还带着满足的微笑。
次年清明节,由党出钱建造的“红军团长卢子美之墓”就建在了他的家乡沈丘,由孙毅将军亲自题字,安排专人每年献花吊唁打扫。
与此同时他的故居也被修缮一新,作为教育年轻一辈的红色文物保护起来。
他的孙子卢远东看着门前那两棵松树回忆往事:“爷爷以前最喜欢在松树下给我们讲他行军打仗时的故事,虽然爷爷没给我们留下物质上的财富,但他却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告诫我们要节俭勤勉,人行于天地之间,做人做事定要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