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49年毛主席出访苏联,斯大林告了一状:你手下有个人瞧不起苏联
创始人
2025-07-13 02:33:06
0

前言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一行人乘专机出访苏联。

期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突然问毛主席:“

你们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人,你认识吗?

这句话问的毛主席是一头雾水,因为对这个人确实没有印象,于是毛主席摇了摇头。

斯大林紧接着又说:“

噢,这位黄逸峰挺牛的嘛,连苏联人都瞧不起……

毛主席听到后沉默了一会,他既没有承认这件事,也没有应承斯大林,而是向斯大林表示,自己回国后一定会好好调查此事,给斯大林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么黄逸峰究竟是何许人?斯大林为何会说他瞧不起苏联?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让斯大林亲自向毛主席告状的传奇人物。

年少成名的黄逸峰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1906年7月生于江苏东台城,父亲在城里做着木行生意,家境也还算是殷实。

5岁时,黄逸峰被父母送往私塾读书。由于天资聪慧,别人12年的学业他仅用了5年便完成,宛如开挂般一路跳级,小小年纪便升入了南京附中读高中。

在读高中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五四运动。当时,这场由学生发起的运动思潮很快便席卷了全国各大高校,而黄逸峰所就读的学校也不例外。

从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黄逸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二字,并因此结识了宛希俨等一批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受其影响,黄逸峰的革命思想逐渐开始萌芽。

在宛希俨的支持下,黄逸峰在校园里建立起了学生组织--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社长与周刊编辑一职,在校内出版《合作周刊》。

很快,黄逸峰的合作社便受到了南京方面知识分子的认可。

1925年,十九岁的黄逸峰成功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大学期间,他经常去上海大学聆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讲。

仿佛每位英雄的成长历程中都会经历一些变故,然后逐渐成长蜕变。黄逸峰也不例外。

1925年5月30日,上海纱厂发生了那场轰动了全中国的“五卅惨案”。当时,正在上海大学旁听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黄逸峰,一听反动势力在上海枪杀了十余名共产党工人后,便跑回到学校第一时间召集了同学。

在礼堂,他慷慨激昂地说道:

“今吾派之进步青年,实为中国之进步青年!振兴民族自当从吾辈开始,然反动势力公然杀害吾之同志,如不团结抵抗,何谈革命!何谈救国!又何谈振兴中华!”

黄逸峰此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迅速获得了台下同学的认可。在他的带领下,爱国情绪高涨的复旦大学学生们来到街头游行,为广大工人阶级的斗争摇旗呐喊。

也就是在这次组织游行的事件中,黄逸峰被组织选中,并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负责复旦大学的相关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党内工作,他很快成为了整个上海学生运动中的组织者与领头人。

后来接连发生的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又让黄逸峰迅速从一个稚嫩的学校青年蜕变为了合格的革命工作者。

然而,

此时的黄逸峰并不知道,他即将迎来自己参加革命后的第一次严峻挑战。

沉着冷静营救周恩来

时间来到1927年的4月11日,当时正在上海指挥工人起义的周恩来,突然接到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师师长斯烈送来的急信,邀请他到第二师师部商谈重要问题。

当时的国民党视我党为眼中钉肉中刺,斯烈突然邀请周恩来,打的是什么主意不言而喻。因此,在场的所有人都劝周恩来不要去,这明显就是场“鸿门宴”。

周恩来自然也明白此次前去凶多吉少,但彼时上海的局势已经万分紧急,为了谋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再三衡量之下,他还是决定前去赴约。

当时周恩来是这样对身边的人说的:“

这一趟我必须得去,如果不去,那么国民党就会以我推辞拒绝为由,顺理成章地对我们宣战。而如果我去了,也许还能够抱有一线希望,与他们好好商量,尽量达成共识,避免武装冲突。

紧接着,周恩来便带着一行人连夜赶往位于宝山路天主堂的第二司令部。

果不其然,周恩来一行人刚到没多久,便被扣留了。

国民党方面计划的是,一边扣留周恩来,一边伺机发动“四一二”政变。

另一边,门外等候的人赶快联系组织,汇报斯烈扣留周恩来的紧急情况。党组织接到上海这边的消息后,急忙寻找能够第一时间前往第二司令部的同志。

此时,正担任闸北区委员的黄逸峰成了最佳人选。这天,他接到了罗亦农方面打来的电话:

“周恩来前往第二师师长斯烈的司令部开会,与我们断开了联系,现在情况紧急,请你立即赶往宝山路天主堂的第二司令部,务必救出周恩来!”

挂了电话后,黄逸峰手都在发抖,周恩来被扣留,万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很快,他便冷静了下来,仔细思考对策:

斯烈是国民党一派,若自己只身前往司令部,不仅不能够救出周恩来,自己也得搭进去,必须得找一个能同自己一同前往的人。那找谁呢?谁去才合适呢?

黄逸峰突然想到了赵舒。

赵舒是第二十六路军党代表,同时也是斯烈的老朋友,在告知赵舒这件事后,他直摇头大叫“斯烈糊涂啊!”。随后,二人便立即起身前往第二司令部,因为晚到一分周恩来就多一分的危险。

黄逸峰与赵舒二人刚一进第二司令部的大门,便看到屋子里杂乱不堪,桌椅板凳被推翻在地,茶杯、花瓶也是碎了一地。显然,这里刚刚经历过了激烈的斗争。

二人的心瞬间就悬了上来。

此时,一个声音从里面的会议室传来:“

你们还自称是孙总理的信徒呢?你们现在这样,打着革命的旗号公然迫害同胞,公然叛变革命,你们难道没有想过后果么?难道没有感到羞耻么?

屋里的周恩来正在严厉地斥责着斯烈,而斯烈虽感羞愧,但一直没有松口,气氛很是焦灼。

赵舒见状赶紧将斯烈拉到另一个屋子里,跟他仔细分析当前的形势,并让他一定不要冲动,不要成为全国的罪人。而斯烈虽是蒋介石的手下,但他属于桂系,对蒋介石并没有那么忠心,最终,在赵舒的劝说下,斯烈改变了主意。

不一会儿,斯烈从屋里走了出来,诚心地向周恩来道歉,说自己也是奉命行事。

周恩来听后摆了摆手,此事就此作罢。

黄逸峰见情况稍有缓和,生怕会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便连忙发动汽车带着周恩来逃离了第二司令部。

正是黄逸峰的沉着冷静,才能够想到带着赵舒劝说斯烈的方法,帮助周恩来脱险,并且将其安全送回党组织。周恩来脱险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专门接见并赞扬了黄逸峰。

黄逸峰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保证我党军事武装革命成功进行的关键人物。

七次被捕入狱

然而,所有的革命事业都不会一直一帆风顺,黄逸峰在革命过程中也曾多次身陷险境,还差点丢了性命。

1927年夏,年仅21岁的黄逸峰受中共江苏省委的委派,化名为黄国材,秘密前往南京,担任南京地委书记。然而,黄逸峰刚在南京工作一个多月,便被党内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牢中呆了两个月有余。在赶上宁汉合流、蒋介石下野后,才被保释出狱。

同年10月下旬,刚出狱不久的黄逸峰又奉命担任中共江苏省省委农委外埠工作部秘书长,并前往家乡东台帮助创建中共东台县委,以此来帮助党开辟地下工作。

1928年3月下旬,黄逸峰再度返回东台巡视地下党工作,并帮助农民组织暴动,不幸再次被捕。此次被捕的黄逸峰,没有第一次那么容易脱身了。因为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眼前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在南通地区的影响力与组织力。

于是,黄逸峰的手脚都被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每天的食物也只是一碗和泔水没有区别的稀饭,还因为誓死不从被国民党方日日严刑拷打,遭受着严酷的摧残。

当时黄逸峰的父亲为了救他,变卖了全部家产,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找人疏通关系,黄逸峰这才得以削减罪名,由死刑改为了十个月的有期徒刑。

十个月后,黄逸峰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终于回到了自己东台城的家中。还未等身体完全恢复,一心向往革命的他便又急忙前往上海,找到中共江苏省省委报到。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久经磨难回到上海后,等待他的不是新任务,而是一顶“政治动摇”的帽子。于是黄逸峰被迫逃离往南洋。

在海外漂泊的几年里,黄逸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在泰国、新加坡教书的期间,他积极宣传进步思想。由于思想激进,期间几次被逮捕进海外的监狱,最后又被驱逐出境。

1934年,被遣送回国的黄逸峰仍不死心,积极寻找我党的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波折后,黄逸峰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组织的安排下,黄逸峰被派往桂林,并在桂林当地取得了好几次的战地大捷。

1939年,黄逸峰在陈毅的指挥下,劝说国民党苏北的军事主力李明扬与陈泰运和我党合作,为新四军打开苏北局面出力,最后成功地拿下了黄桥决胜,确立了新四军在苏北的领导地位。

在这数十年间,黄逸峰前前后后共入狱了7次,受到的痛苦可想而知。可无论黄逸峰身处何地,哪怕在狱中,他都未曾忘记过自己身上的使命,也从没有改变过自己效忠党和人民的想法。

“你手下有个人瞧不起苏联”

抗日战胜利后,中华民族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安稳与和平,反而迎来了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后的新一轮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最开始的战地在东北地区,但当时的东北刚刚脱离了日军的统治,正值百废待兴之时。为了保证我党后期的胜利以及东北人民的安宁,交通成为了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1947年年初,黄逸峰被派往东北,并担任东北铁路局副局长兼铁路学院院长,负责东北境内铁路的修缮工作。

黄逸峰抵达东北后,立刻意识到了当地铁路相关人才的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去求助于拥有丰富高寒地带铁路系统知识的苏联专家。而那个时候,苏联与我国的关系还算是不错,于是苏联方面就派了一些铁路工人前往东北,帮助我国修筑铁路

大部分的苏联铁路工人还都是比较友好的,可其中免不了会有几名乌合之众。当时,有个别的苏联工人觉得自己是“中国的救世主”,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对中国工人指手画脚,平日里也是一副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样子。

毕竟是求人办事,黄逸峰平时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这几名傲慢的苏联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我们的一再忍让,在他们眼里却变成了是不敢跟他们反抗,这几名苏联工人态度越发的嚣张。

更令人气愤的是,一次聚会上,一名苏联工人竟变本加厉,在众目睽睽之下调戏我国的女孩。

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黄逸峰看到,忍无可忍的黄逸峰十分恼怒地斥责了这名苏联工人,说他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在给苏联抹黑。

这名苏联工人觉得自己颜面扫地,便一直怀恨在心。一回国后,他便立刻跟斯大林添油加醋地报告了这件事,说中国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中国人,打心眼里瞧不起苏联人。而对自己公然调戏中国妇女的事情只字不提。

换做哪个领导人听到这话都不会高兴,所以斯大林一直将这个事情记在心里,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毛主席听到斯大林所说的这席话后,并没有急着为黄逸峰定罪,而是跟斯大林保证,自己回国后一定会查清此事,还苏联人一个“公道”。

回国后的毛主席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在向周恩来总理问明事情缘由后,他不仅没有怪罪黄逸峰,反而是欣慰一笑,夸赞黄逸峰是一位敢于维护中国人尊严的勇士。

事后,毛主席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给斯大林叙述了一遍,斯大林听完之后哑口无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而黄逸峰也没有辜负党组织对他的信任,秉着“

部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

”的使命,在解放战争期间,黄逸峰率领的东北铁路纵队冒着枪林弹雨,共计修复了近六千里的铁路,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建国后,黄逸峰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院长以及市政协常委等职务,为新中国不断地做着奉献。

结语

1980年9月26日,正在向学生们传授社会经济学知识的黄逸峰,突然中风,倒在了讲台之上。自此以后,黄逸峰便一病不起,并于1988年11月27日永远离开了人世。

黄逸峰的这一生颠沛流离,充满传奇,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心与使命。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继承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不负众望,高举旗帜,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践行者!

相关内容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落成 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194...
2025-07-14 00:33:41
原创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那个刀光剑影、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
2025-07-14 00:33:28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今天,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湖南长沙召开 将...
2025-07-14 00:33:24
原创 ...
在诸葛亮去东吴与孙权商讨联合抗曹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自己手中还有一支...
2025-07-14 00:33:09
罕见的三位名将同框合影,左...
这张比较罕见的珍贵老照片,是在淮海战役爆发时留下的。照片中的三人,...
2025-07-14 00:33:09
原创 ...
纵观历史来看,有一些神秘事件的发生,至今依然还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
2025-07-14 00:33:01
原创 ...
文| 夜谈 编辑| 古往奇事说 毛人凤逃到宝岛后,竟然密谋绑架蒋经...
2025-07-14 00:32:56
原创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内斗。 三国时期,由于内部的激...
2025-07-14 00:32:53
原创 ...
晚清1907年的初秋之际,一位名叫沙畹的法国学家来到清朝进行建筑考...
2025-07-14 00:32:44

热门资讯

原创 世... 导语:历史分为真实的历史和野史,针对部分历史,大家只听说过野史,并且会相信所谓的“真相”。例如杨贵妃...
原创 顺... 说起清朝历史上名气最大、最有成就的皇帝,人们一般都会提到“康乾盛世”,也就是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 其...
原创 清...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 “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
原创 朱... 圣旨,在宫廷剧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东西其实很贵,文物价值也比较高,如今要是谁家收藏了某位皇帝的圣旨...
原创 经... 康熙皇帝一生征战四方,少年擒鳌拜,之后更是平准格尔,收台湾,立下战功无数,是以被封为“千古一帝”。俗...
原创 他... 在新中国的将领中,不少少将在上将和中将之后担任了大军区司令员,像李德生、江拥辉、向守志、张铚秀等。说...
携新作做客南国书香节 王立群与...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17日,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创 韩... 论起中国古代军事上的杰出人物,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西汉初年的名将韩信,这两位都是鼎鼎大名的军事...
原创 一... 武则天一生,从一个才人到一代女皇帝,也算是苦尽甘来,她叱咤风云的一生总是离不开两个字“和尚”,因此后...
原创 明... #历史开讲# 大明王朝276年里一共出了16位皇帝,其中有5位明君: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