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的卫国贵族公孙鞅,在魏国待了好几年,始终没得到重用;进入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快速发迹;秦孝公去世后,被秦惠文王车裂灭族。
落魄公子公孙鞅
商鞅是卫国贵族后裔,到他出生时,家族已经败落了,在卫国混不下去,就到了魏国。当时魏国是中原霸主,对人才比较重视,类似的还有吴起。
商鞅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府里做了几年中庶子,类似于今天的秘书、文书之类的,级别比较低。
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利用宰相府中藏书丰富的优势,深入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情况,这为他后来的变法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叔痤是个识人高手,但没有举荐他,直到临死前才向魏王举荐,魏惠王自然不会让一个小小的中庶子直接做大国宰相。
恰在此时,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不得志的公孙鞅决定到秦国去碰碰运气。
得到秦孝公赏识,快速发迹
秦孝公是个极有抱负的国君,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深入研究过变法的商鞅正是这方面的高手,双方在一起发生了共鸣效应,商鞅从客卿一路升到左庶长、大良造、商君。
变法正式开始后,秦孝公授予了他左庶长的官职,级别并不高,算是中级官员吧。
变法效果显现出来后,再加上在河西之战中的优秀表现,于公元前352年,商鞅晋升为大良造,这已经是秦国的高级官员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遇重挫,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攻魏,商鞅为主将,这一仗中,商鞅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子卬,秦军大胜,依靠军功,商鞅获得商於15邑,这就是商君的由来,获得了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商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快速晋升,一半得益于变法,另外一半则是依靠军功。
被秦惠文王车裂殒身
花无百日红,获得商君封号两年后,秦孝公去世,之前有私仇的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在旧贵族的诬陷下,商鞅被迫造反,失败后被车裂灭族。
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商鞅跟秦惠文王有私仇,之前得罪过他;
其次,商鞅功高震主,变法成功后,商鞅成了障碍(最主要的原因);
再次,商鞅得罪了很多旧贵族,秦惠文王需要拿他来安抚国内民怨;
最后,商鞅为人刻薄,对他人严厉,自己却作威作福,看他不顺眼的人很多。
在几大因素的共同发力下,商鞅最终被车裂、灭族,下场极惨。
从事业角度来看,商鞅是非常成功的;从个人命运角度来看,商鞅却是个悲剧人物。这大约就是“长于谋国,拙于谋身”吧,但愿今后流汗的人再也不要流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