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传奇人物,其中孙膑和庞涓是备受瞩目的两位。他们同窗拜师于鬼谷子门下,却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展现人生的不同选择与命运的奇妙交织。
在这个故事中,很多人都说庞涓心坏,孙膑是整个故事的受害者。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田忌、庞军与孙膑之间的故事,或许你就知道孙膑有多腹黑。
孙膑出身于卫国世家,是传世兵法《孙子兵法》的创始人卫武公的后代,谦和好学一心追求学问的精深。
相比之下,庞涓的出身却不可考证,而且性格与孙膑截然相反,喜欢耍弄阴谋不专心于学术。
这两位同窗之间,因性格与家世的差异,逐渐形成悬殊的命运对比,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魏惠王时期,庞涓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机智,在魏国政治中崭露头角,得到魏惠王的器重和信任。当时,孙膑依旧在鬼谷中学艺,比庞涓晚出山几年。
在这一时期后者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得到魏惠王的器重,体验了一把人生巅峰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墨子周游列国,偶然路过魏国并向魏惠王推荐孙膑,使得魏惠王对孙膑产生浓厚兴趣。
魏惠王经过庞涓引见,深感孙膑之才欣然礼待并欲重用之,然而这一举动却激起了庞涓的嫉妒心。
庞涓对于孙膑的出现心生嫉妒,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自身与孙膑相比才学远逊一筹,如果孙膑的才华得到重用,那么自己在魏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将受到威胁。
孙膑的出现也的确威胁到庞涓的地位,为了维护权力后者采取不择手段的行动陷害孙膑,利用手中的权力捏造孙膑的罪状,并将其处以严刑、断其两足并黥面。
这种残忍的手段不仅令孙膑身心受到巨大的折磨,也将他从魏国的政治舞台上彻底抹去。
回到故事本身上来,为何孙膑会被庞涓嫉妒,难道仅仅是嫉妒他的才华吗?答案并非如此,归根结底就两个字“利益”。
庞涓出身低微,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在魏国朝堂杀敌立功,才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
后来,他把孙膑引荐给魏惠王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要与师弟合作共创大业。可是,孙膑却不识时务想要取代庞涓的地位,这样的事情放在谁的身上能受得了。
如果孙膑有军功在身或许庞涓还不那么反感,然而他刚来就想鸠占鹊巢,这无疑犯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大忌。
庞涓迫害孙膑却没有杀他,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他对于这个师弟多少有些仁慈,只是不想让他在魏国朝堂工作而已。
由此观之,只能说庞涓心胸狭隘,但孙膑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更让人反感。
遭受庞涓陷害后,孙膑身负重伤成为奴隶,却也因此结识齐国大将田忌,在与田忌相处的过程中此种性格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田忌的帮助下,孙膑从魏国逃离并来到齐国发展,这个时候齐威王刚刚完成变法,想要在战国中建立一番事业,历史的舞台已经为孙膑准备好。
田忌是个热爱赛马的人,有一次与齐威王进行一场赛马比赛,原本三场全部都输了,后来孙膑则以其智谋助其胜利。
孙膑建议田忌采用“弃子争先”的策略,大致意思就是以次等马对阵上等马,中等马对阵下等马,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一策略不仅展现了孙膑的智谋,更是一种处事之道的精华,以小博大取得最终胜利。
少时看到《田忌赛马》的故事觉得孙膑是一个人才,长大后再看《田忌赛马》以及田忌的结局,才发现田忌被孙膑给坑惨了。
上述这种策略虽然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可是运用到职场中却存在一定的风险。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与领导打游戏,往往不是为赢取利益,而是为取悦领导、赢得领导的欢心,过度争强好胜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得不偿失。
有这样的认知并不是空穴来风,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故事,如吴王刘濞的公子与太子下棋,太子刘启步步不让,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唐朝时期唐俭与李世民下棋,唐俭竟敢抢占先手,结果也是不幸收场......诸如此类的悲剧数不胜数,所以在与领导打游戏时,不宜过于激进而应该把握分寸,尊重领导避免冒险行为。
在“田忌赛马”中田忌最后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与齐威王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的关系,但在现实中、职场中,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地位关系并非如此。
孙膑的智谋虽然值得赞赏,但在职场中运用类似的策略时需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误解,若是一招不甚、争强好胜,很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解决。
从田忌的结局来看,他虽然赢得了那一场赛马,但与齐威王之间的合作却也产生裂痕,《田忌赛马》的确展现了孙膑的智谋,却也反映古代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危机。
孙膑是真心想要帮助齐国吗?答案并非如此,他只是想要借助这个平台来报仇而已。
孙膑作为兵法大师一直有着雄心壮志,利用自己的智谋助田忌赢得桂陵道之战、马陵道之战,先后两次打败魏国成就盖世奇功,将魏国从霸主的地位拖了下来。
然而在取得这一胜利的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田忌、齐威王都被孙膑算计其中。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齐国内部一直存在着各种政治博弈和斗争,田忌与邹忌便是最典型的代表。
邹忌是齐威王的亲信,因为是文臣与齐威王之间并没有隔阂,反观田忌与齐威王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孙膑作为一个聪明人,自然能意识到齐威王对田忌的不信任,并且预见到他可能会对田忌采取行动。
因此,以巧妙的策略操控局势,试图为田忌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比如魏国入侵赵国,齐国围魏救赵击败魏国,田忌作为主将自然名望大增。
魏国入侵韩国的战争中,孙膑提出“减灶之法”使得魏国大将庞涓阵亡,为齐国取得重要战果。这个时候田忌已经功高震主,齐国内部已经出现了裂痕,齐威王对田忌的不信任愈加显著。
根据历史的记载,孙膑曾对田忌提出一项计划,希望田忌能够拥兵自重、与齐威王共治齐国。
“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击败魏国后孙膑建议田忌不要解除兵权,应当把军权攥在手里,如此一来便能够在朝堂进退有据,与齐威王平起平坐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的是,田忌的反应并非如他所愿,田忌虽然勇猛却并非政治家,对国家大政方针并不感兴趣,更愿意享受胜利的成果和生活的安逸,使得孙膑的计划难以实施。
事实也正如孙膑所料,就在田忌准备回国之际齐国内部却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邹忌曾派遣门客前往市井寻找占卜者,却意外听到门客与占卜者的对话。
占卜者声称齐国大将田忌有意造反,这一消息立即传到齐威王的耳中,齐威王下令逮捕田忌,田忌只能逃离齐国躲到楚国,孙膑也不知所踪,此举令整个局势陡然转变。
孙膑预见到齐威王对田忌的不信任,试图通过引导田忌向齐国进攻,以达成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士,内心也有着自己的私利。
无论是庞涓残害孙膑,还是田忌赛马,亦或者说邹忌陷害田忌,都体现着古代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料性,既然都是利己主义者何谈谁害谁、谁坑谁,只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回过头来再看庞涓陷害孙膑一事,就好比当年的吕雉与戚夫人一样,吕雉为刘邦付出多年,照顾他一家老小,甚至在楚营当人质多年,可以说功劳赫赫。
然而,戚夫人却什么都没做,仅仅只是靠着刘邦对她的宠爱就想要取而代之,人人都说吕雉残害戚夫人手段残忍,又有多少人能够体回到吕雉的那种痛苦呢?
由此可见,若孙膑一开始表现得不那么锋芒毕露,想要取代庞涓的地位,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再来看看田忌,若是他没有受孙膑的影响,估计也不会被齐威王猜忌,就如同当年的韩信与蒯通一样。
因此孙膑是一个兵家,但他也是一个有私心的人、阴谋家,正是这种私心害了他自己,也坑了别人。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