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兰陵”,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历史上的兰陵郡或者现在临沂市的兰陵县。而实际上,这个地名也曾出现在胶东半岛的区划当中,只不过其级别较低,且延续时间不长,因此不太为外界所知。它就是老莱阳县历史上的“兰陵乡”。
这个“兰陵乡”主要存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莱阳县实行“县、区、乡(镇)、村”的区划体系,兰陵乡属于第六区管辖,同属该区的还有姜山镇、团旺镇、穴坊镇、泽口镇、冯北乡、躬稼乡等。
兰陵乡的面积不大,辖下只有七个村庄。根据民国版《莱阳县志》的记载,这七个村庄分别是柴岚、全家屯、岭前、岭后、李家庄、荣家屯和高家庄。
(▲“兰陵乡”辖下村庄的位置示意)
对照地图不难看出,上述村庄均为今莱西市姜山镇的地界内,其中柴岚、全家屯、岭前、荣家屯的名字没有变化,岭后分为东西两村(东岭后、西岭后),李家庄和高家庄因为跟莱西其他村庄重名的缘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李家屯和高富庄。
确定了具体村庄和范围之后,接下来再讨论“兰陵”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片区域为何叫作“兰陵乡”?《莱阳县志》中没有详细记载。在字典中,“兰陵”一词除了作为地名之外,并无其他常用含义。而作为地名的话,自然还是以山东南部的兰陵正宗。老莱阳县这片区域,则未听说与“历史上的兰陵”有什么关联。以此推测,“兰陵”成为当地乡镇的名称,应该有其他缘由。
(▲岭前村有棵很出名的大枣树,以前曾探访过一次)
就笔者个人观点来看,这个“兰陵乡”有可能是从“柴岚”和“岭前”(岭后)两村的名称中各取一字,然后根据谐音雅化的结果——即“岚岭”润色为“兰陵”。类似的命名方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胶东地区也并不鲜见。
而根据《莱西县地名志》的记载,柴岚村的“岚”和岭前的“岭”,本意指的都是土坡、土岭。实际上,说是“岭”,其实只不过是平洼地带中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和岭。
其中,柴岚村据记载是明代中期梁氏由今莱阳县薛村迁来建村(《莱西县地名志》说法,下同),岭前和岭后分别是陈、宋及麻姓建村,全家屯、荣家屯、李家屯、高家庄则分别是以建村姓氏来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全家屯的全姓据说来自鳌山卫,而建立荣家屯的荣姓据说来自海阳(大嵩卫),以此来看,这里在明代是很有可能是卫所军屯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