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浦东到浙东,他牺牲在了黎明之前……
创始人
2025-07-12 17:04:09
0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光芒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2024年7月,《七宝英烈寻访录》正式出版发行,它的编撰过程历时两年的筹备,大半年的实地寻访,跨越了千山万水,记录下了英雄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空。

7月31日起,“今日闵行”推出“英烈寻访”系列,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杨秋安:战斗在四明山上

烈士简介:

杨秋安(1922—1948),江苏省南汇县人(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1922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8年在参加四明山战斗中牺牲,生前为浙东游击纵队某部炊事员。

杨秋安:炊事员的革命之路

20世纪三十年代,在南汇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因为日本人从杭州湾登陆,逐步占领后,生灵涂炭。以杨秋安为代表的浦东人,奋起反抗,他们组成了游击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武装起来,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

浙东纵队诞生于浦东,却发展壮大于浙东。因为年代相隔和环境限制,游击队的许多事情大多是口口相传,而有些事情却无法再记录得十分清楚,就像杨秋安所在是哪支部队、具体班排和参加战斗之类的事情,已经无法清晰地查找到,我们只能顺着浦东游击队的战斗足迹,来寻找烈士的生命印迹……

1941年春,党在上海浦东的一支800余人武装来到浙东。后来,华中局又派来一批骨干,与浙东党组织及游击队汇合,一起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

到北撤时,武装队伍15000余人,发展根据地两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从此,浙东纵队长时期奋战在敌人的重点作战方向上,面对多为精锐主力的敌军,英勇战斗,百炼成钢。

以上,是浦东游击队到浙东纵队,再到北撤并且成长为主力野战部队的历程。

为了寻访杨秋安烈士的印迹,我们还要把目光停留在浙东,追寻浦东游击队、浙东游击纵队和他们的后续部队,在四明山这一片葱茏的土地上发展壮大的历程。四明山,又名四望山、云台山、句余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部,海拔为1012米。

杨秋安烈士一生短暂,只有短短的26个春秋,其生长生活和战斗的时空大致也只有南汇的黄路开始,还有茫茫的四明山区,直至战斗、牺牲。为了适应当时浙东敌后抗日反顽斗争形势的需要,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电令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简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公开树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并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治委员,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浙东游击纵队的成立,标志着浙东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正式列入新四军序列。

杨秋安只是浙东纵队一名普通的炊事员,我们已经找不到他当年所属的具体的连队,也不知道他所经历的战斗,只能依稀寻找他所在部队的战斗轨迹,感受他们当年烽火岁月里的艰苦生活。

在第二次反顽自卫的战火中,浙东纵队的指战员们迎来了1944年。1944年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同志致电华中局: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

1944年1月5日,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浙东部队正式公布和接受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番号,纵队司令为何克希,政委是谭启龙。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从河南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连陷郑州、许昌、长沙、衡阳。为了配合对湘桂的进攻,同年夏,日军调集2万多兵力发动第二次浙赣战役,再次攻陷街州、龙游等地。于是国民党第三战区驻守在金华、兰溪前线的部队告急,5个突击营被紧急调回天台,浙保两个团也于此后不久撤出我根据地,8月下旬,三十三师也撤回天台一带。留下来的就只有三个挺进纵队了。

至此,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便告结束。这次历时9个月的第二次反顽战,经历了大小91次战斗。浙东游击纵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减员891人,占当时部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1946年1月,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1纵队第3旅改称新四军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3旅。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3旅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3师。新四军番号正式撤销。

直到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3师改编为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30师,下辖178、179、180三个团。

以上是浦东游击队发展到浙东游击纵队,后整编为正规作战部队的发展历程,原本以为能从这支部队的发展历程中能够找到杨秋安烈士的从军记忆,但杨秋安烈士是1944年入伍,1948年牺牲在四明山区,浙东游击纵队1945年9月就已经北撤,杨秋安烈士应该不是在其战斗序列当中

姑且让我们继续在四明山的武装斗争史中寻找新的线索……

浙东纵队以及党政干部和武装人员奉命随军北撤后,留下来坚持斗争的同志根据“树立党的旗帜,保存党的有生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隐蔽活动于边界地区,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保存实力,等待转机。

1946年12月,中共四明党组织贯彻华中分局,决定恢复四明山人民武装斗争。1947年5月,中共四明工委在陆埠建立“三五支队第四中队”,后称第三支队。

1948年1月,三支队改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3月,中共东海(镇、鄞、奉沿海和定海)工委建立“东海游击总队”;5月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南汇大团镇自卫队南渡杭州湾,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8月,钢铁部队与铁流部队在宁海组成“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

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改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五支队”。

在1947到1948年的两年里,浙东的人民武装不断扩大,浙东人民解放军的三、四、五支队和东海游击总队相继建立,老百姓相互传告:“三五支队”又回来了。

从新的“三五支队”组成情况可以推定,家在南汇的杨秋安自从参加革命以后,就战斗在浦东游击队、解放总队和自卫队的行列里,他的岗位是一名普通的炊事员,他紧紧跟随着游击队的步伐,从浦东来到了浙东,来到了四明山上,战斗至新中国解放前的黎明时分,却遗憾地没能看得见全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

时代的浪潮跌宕起伏,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有的人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选择奋起抗争,而如同杨秋安烈士这样的志士,他们最先感知到时代发展的脉搏,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从而依靠组织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他们义无反顾,他们英勇无畏,直至牺牲生命,也勇往直前,虽然有的没有留下姓名,有的也只是和杨秋安烈士一样,留下了姓名却没有留下更多感天动地的英勇故事,但他们永远都是时代的先锋,是平凡人中的楷模!

寻访记录者:胡建华

图文:摘选自《七宝英烈寻访录》(有删减)

编辑:施嘉璐(实习)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

相关内容

墨加两国加强贸易合作应对美...
墨加两国深知美国关税带来的挑战,积极加强贸易合作以应对。双方意识到...
2025-07-17 12:39:08
某科技公司未落实网安保护义...
某科技公司因未落实网安保护义务而遭受重罚。该公司在网络运营过程中,...
2025-07-17 12:38:55
央视关注福州:高温酷暑持续...
近期,央视将目光聚焦于福州。在这高温酷暑持续的时节,福州的亲海游却...
2025-07-17 12:37:37
原创 ...
中国几千年来,英雄辈出,却唯独项羽一人独占鳌头?在历史上,他是唯一...
2025-07-17 12:33:49
原创 ...
文|a龙景生 编辑|a龙景生 前言 英帝国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强大的...
2025-07-17 12:33:47
原创 ...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1398年6月24日,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就在那年的5月13日,一...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齐国做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之国,其崛起之势如火箭,陨落之势也如流星。强...
2025-07-17 12:33:34
原创 ...
清朝末年的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像宫斗剧里演的那样吗?电影...
2025-07-17 12:33:26

热门资讯

原创 两... 如果说四千年前,由于大禹征服长江流域,导致淮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三苗九黎部落开始向南迁徙,是中国历史上...
原创 苏... 苏联曾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巅峰时期是1964年至1982年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这一时...
原创 毛...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掀起了一股留学潮,主要方向是欧美发达国家,大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正处于国运的谷底,面临...
原创 中... 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135年,极为混乱和黑暗的时期。塞外游牧民族建立了数十个非汉族政权,形成...
原创 诸... 历史上有很多棋逢对手的人,他们不仅各自为战,还惺惺相惜、彼此了解。记得之前有人对小编说过:人这一生,...
原创 他...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坚持多久?朱克靖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十年。 十年中,他日日都处...
原创 诸... 引言: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起了治国的重任,全力辅佐起来刘禅,也就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刘禅虽是名义...
原创 诸...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参军马谡参加北伐,失街亭被诸葛亮斩首,那么马谡为什么必死无疑呢?本人认为如下...
原创 西... 中华文明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以“冶金术、文字以及城市”的出现作为判定是否进入...
原创 李... 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确实是个值得怀疑的焦点。历史上新旧唐书都有对此的记载。据称,事件发生时李世民在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