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确实是个值得怀疑的焦点。历史上新旧唐书都有对此的记载。据称,事件发生时李世民在李建成处喝了“毒酒”,结果导致他剧痛,并呕血“数升”。幸亏淮安王李神道在场,扶着李世民返回了西宫。然而,李渊的反应似乎有些奇怪,虽然亲自探望了李世民,但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处理却有些轻描淡写。这似乎引发了一系列疑问,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未直接下手杀害李世民?李建成给李世民喝毒酒是否真的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或者这只是李世民借机发动这场政治动乱的借口?
李建成对李世民心存不满,这点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杨文干事件”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事件看似简单明了,太子李建成在长安,趁着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和李元吉到长安以东北的仁智宫度假时,策划谋反,却因部下告密而失败。然而,太子作为继承皇位的正统,其行为似乎并无必要。他的行动似乎只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事件中宇文颖的行为则有些让人怀疑,他似乎暗中支持杨文干,这让人联想到他是否和李世民有所勾结。宇文颖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害太子李建成。李渊得知杨文干叛乱的消息后,立即召见李世民平叛,并承诺将其封为太子。但是,如果李建成真有叛逆之心,为何会亲自前往仁智宫让自己跌倒证明自己的忠诚呢?
“杨文干事件”似乎让李建成明白了,他和李世民之间已是不共戴天的局面。因此,李建成“鸩杀”李世民的动机是存在的。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未趁机除掉李世民?按理说,“鸩杀”行动的目的应是彻底除掉李世民,但为何在给他喝毒酒的场合未下手直接行动呢?这让人难以理解。
李渊对此的反应也颇有意味。他并未过多处理此事,只是轻责建成兄弟,警告李世民酒量不好。这和他对“杨文干事件”的处理类似,只是稍作警告。这似乎表明李渊认为李世民只是因酒过量而呕血,并未深究此事。这种态度或许能为李世民提供机会抹黑李建成兄弟。
但是,对于李世民吐血的细节,我们无需过于深究。毕竟《旧唐书》是在五代后晋时根据唐朝历朝实录写成的。特别是上半部分,基本没有其他资料作为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曾刻意在史书中寻找自己政治上的缺陷,这表明他不想掩盖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因此,吐血数升的记载可能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在当时看来,吐血数升或许并不足以致命。因此在国史中对此的记载并未引起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
然而,最近的一次考古发现却使得整件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在西安的一处工地上发现了唐太子李建成和王妃郑观音的墓志。墓志上出现了修改痕迹,特别是李建成谥号“隐”字有过修改。初唐时期的群臣曾建议用“戾”字,但后来被改为“灵”字。李世民对此并不满意,但最终接受了“灵”字。然而,在墓志铭刻完成后,他又下令将其抠去重刻为“隐”字。这表明李世民内心对李建成仍有芥蒂。李世民只改了谥号,而没有重新雕刻墓志铭,这显示他对待李建成的态度并未根本改变。这与史书中对李建成不义行为的记载相一致。
综上所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鸩杀”李世民的事件很可能是李世民的一次诬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在竞争中,你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或是你的疏忽,对手很可能会替你做到,甚至做得比你更好。因此,在任何竞争中,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被对手利用。努力做到最好,才是战胜对手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