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动物园召开现场发布会,通报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地共清理墓葬148座,其中汉代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已出土陶器、铜器、银器、铁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
据介绍,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发掘区域中北部发现了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东晋墓葬和一座保存较好的南朝墓葬。
这两座墓葬虽经盗扰,但结构复杂且完整,尤为难得,特别是东晋墓是迄今为止广州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东晋时期墓葬。
此次发现的墓葬年代跨度长达2100多年
广州动物园所在地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华侨新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之一。自1956年以来,配合动物园建设,市文物部门先后在动物园内30多个地点发掘古墓葬近500座。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动物园麻鹰岗场馆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场馆建设范围约1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4年4月至7月对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 148座,其中汉代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另采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48块,其中出土的东汉带字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现场摆放的出土文物
清墓(M112)中出土的朝冠顶珠水晶饰件
清墓(M112)中出土的翡翠翎管
此次发现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的现象较为频密。从清理的墓葬和采集的墓碑来看,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历经东汉、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墓葬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律,特别是明清墓葬不仅规模、朝向颇为相似,墓葬的间隔也基本一致,说明这里是一处成规模、有规划的墓园。
新闻多看点
1956年至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动物园内发掘古墓葬23座,其中包括西汉木椁墓10座,东汉砖室墓5座,南朝砖室墓2座,唐代砖室墓6座;1997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先烈路扩建工程,在广州动物园东北区域发掘汉唐墓葬12座;2002年3月,又在广州动物园行政办公楼区域发掘南朝、唐墓3座。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园里还挖出过“动物”。2012年,广州动物园在犀牛馆进行场地施工过程中发现古墓砖,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砖室墓4座,其中M1出土8个生肖陶俑,分别是鼠、牛、龙、马、羊、猴、鸡、狗。迄今为止,这都是广东发现时间最早的生肖俑。
广州动物园出土的八尊生肖俑,现为南汉二陵博物馆藏。
来源:广州动物园、南方+、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