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开始,两国鲜少发生冲突,燕赵是难得的友好邻邦。随着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两国的国君关系又一代不如一代,燕赵之间也爆发了大战。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喜派相邦栗腹带着500金出使赵国,为赵孝成王置酒祝寿,两国缔结友好盟约。
栗腹到赵国后,着意窥测赵国国情,得出一个让他兴奋的结论:“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史记·燕召公世家》)
此时距长平之战(前260)11年,距邯郸之战(前257)6年,赵国确实存在青壮年人口损失严重,战争的遗孤尚未长大的问题。
但是,情报准确,不等于判断也准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就是一头瘦巴巴的壮骆驼,燕国则是一匹本来就瘦的马。
燕王喜听了栗腹的汇报,大喜。他召昌国君乐间商议讨伐赵国之事。
乐间是乐毅的儿子,乐毅在赵国,乐间在燕国,父子二人致力于燕赵和平。因乐间是个“赵国通”,燕王喜先询问他的意见。
燕王喜满眼期待地看着乐间,想听他说讨伐赵国的良策。
乐间给燕王喜兜头一盆冷水:“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全民都熟悉战事,不 可讨伐。”
简言之,没胜算。
燕王喜说:“寡人出动两倍于赵军的兵力呢?”
乐间说:“不可。”
燕王喜说:“寡人出动五倍于赵军的兵力呢?”
乐间说:“不可。”
按现在的说法,咱就别做梦了。
燕王喜勃然大怒。
这年早些时候,秦昭襄王去世了。燕王喜觉得这是时代给他的机遇,秦王去世,赵国羸弱,他的机会来了。燕国的群臣也都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看赵国,就像看一张被秦国烙好的韭菜盒子,那是真香。他们完全不顾及赵国是燕国的屏障。赵国在,燕国才能躲过秦国的直接攻击。赵国没了,燕国就离“去世”不远了。如果赵国此时衰弱到燕国都能灭掉它,秦国早就动手了。
燕王喜决定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他倾举国之力,发动60万大军,企图一举兼并赵国。燕军兵分南北两路,相邦栗腹领40万大军进攻鄗邑(今河北高邑东南),大将卿秦率20万大军攻打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8万人奔赴鄗邑,大将乐乘率5万人在代地迎战。鄗邑战场:8万赵军对战40万燕军,1:5。
代地战场:5万赵军对战20万燕军,1:4。
燕王喜觉得优势在我,胜券在握,就等着捷报送到都城了。
史书没有记载战争过程,直接告诉读者结果:廉颇在鄗邑大败燕军,杀死燕相栗腹,追击燕军500多里后,包围了燕国都城;乐乘在代地大败燕军俘虏燕将卿秦。昌国君乐间投奔赵国。
真是漂亮。
燕国求和,赵国要求燕国立将渠为相邦,两国才能和谈。因为将渠是燕国继乐间后,第二个反对伐赵的人。燕国任命将渠为相邦负责谈判工作,最后割让了5座城池,赵国才撤军。
赵孝成王封廉颇为假相国(代理相邦)、信平君。廉颇重获国君信任和重用,对赵国来说是好消息。
被激怒的赵孝成王此后连续三年讨伐燕国。
表面看,燕赵大战,赵国大胜,得了城池。
实际上,燕赵两败俱伤,燕赵大战的赢家是秦国。
赵国因同燕国连续四年大战,无法休养生息,有生力量再次被消耗。秦国借机攻占了赵国的榆次、狼孟等37座城池。
公元前247年,燕赵两国达成了互换土地的和平协议,赵国用龙兑、汾门、临乐,交换燕国的葛城、武阳、平舒。
晚了!
已经来不及了!
公元前246年(赵孝成王二十年),秦国攻占赵国旧都晋阳。赵国在太行山西部战场惨败。
次年,赵孝成王撒手人寰。赵孝成王的儿子赵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
赵孝成王虽不算有为君主,但他知错能改,后来对廉颇、李牧的使用都很得当。而且他在位21年,已经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他去世后,赵国国君质量断崖式下降,赵悼襄王既昏且庸。赵国的衰落更加迅速。
赵悼襄王即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气跑老将廉颇。
赵悼襄王派廉颇攻打魏国,老将军占领了繁阳。赵悼襄王听信谗言,派乐乘到前线顶替廉颇,廉颇暴怒,率军攻打乐乘,乐乘落荒而逃。廉颇负气出走,去了魏国。
此时,距离赵国被灭仅剩16年时间。
廉颇历经三朝,在对燕、对齐、对魏的战争中,没有败绩。在长平战场上,成功阻挡了虎狼之秦的进攻步伐。在赵惠文王时期,经历了渑池之会,经验老到。他资历老,功劳高,年龄大,难免骄傲。他也有骄傲的资本,他更值得尊重。
像廉颇这样忠诚于国家的老干部,只要给他足够的尊重,他是会玩命做事的。当初仅凭蔺相如一番话,廉颇就能负荆请罪,同蔺相如倾心相交。他在长平之战中被撤职,得到赵孝成王的起用后,就立刻投入战场。
廉颇负气出走后,赵国被秦军打得满地找牙。赵悼襄王想召廉颇回国,又担心廉颇已经年老,身体不知道怎么样了。于是,赵悼襄王派使者先去探视廉颇,去看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终于盼来了故国的召唤,老将军极其卖力地表现,“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者离开后,老将军满怀期待,只等国君的诏令一到,他就可以回赵国,带着赵国的子弟兵驰骋疆场了。可是,邯郸再也没派人来。老将军眼中的期待,最终化为失望。
郭开,赵国历史上著名奸臣,堪称赵国高级军事干部专职杀手。郭开的脑子里没有为国尽忠的意识,肚子里全是个人利益,最擅长暗地里捅刀子。他长袖善舞,谄媚事上,特别对赵悼襄王胃口,深受信任。因廉老将军之前得罪过郭开,郭开不想让廉颇回国,暗中贿赂了赵王的使者。使者回国后对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吃饭还很厉害;但同臣交谈,一会儿工夫,就跑了三次厕所。”
赵悼襄王不禁叹息,看来廉颇老了,不能用了。
楚国听说廉颇被赵国弃用,客居魏国,悄悄派人把廉颇接了去。廉颇在魏国不被信任,到了楚国,也没得到重用,一代名将再无用武之地。
廉颇总是念叨:“我还想指挥赵人作战啊!”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老将军思念着故国、故土、故人,想念赵国的子弟兵,最终忧郁成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去世。
燕赵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秦国也在继续蚕食赵国。
公元前240年(赵悼襄王五年),秦国攻占赵国的龙、孤、庆都。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九年),秦国攻占赵国的阏与、安阳等九城。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秦将桓齮攻占赵国的平阳(今河北邯郸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国大将扈辄,斩首10万。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秦国大将桓齮,从上党进军,越过太行山,进攻赵国的赤丽、宜安。
秦军一路高歌猛进,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没了廉颇的赵国,还能靠谁呢?
赵国还有老祖宗留的最后一口红利可以吃:代地的将领和“胡服骑射”的骑兵。李牧同廉颇一样都出身代地。两人同为赵国代地籍高级军事干部,廉颇在中央军,李牧在边防军。李牧长期在雁门郡驻守,抵御匈奴入侵,被司马迁称为“赵之北边良将”。李牧同白起、王翦、廉颇同为战国四名将。
李牧在北部边境防守时,一直避免同匈奴作战。
李牧严令:“如遇匈奴入侵,快速撤回城池或营地做好防守。有敢同匈奴作战者,斩!”
他还每天都杀牛,让士卒们吃牛肉。
匈奴见李牧龟缩不出,认为他胆小怕事。
游牧民族打农耕民族,都是利用骑马的速度,快速劫掠,抢了吃的、用的就跑。他们不打攻城战、攻坚战。占了便宜就跑,占不到便宜就走。匈奴骑兵,相当于一大队“飞车贼”。
匈奴的套路是:来了,抢着了!跑了,不见了。
李牧的防守策略是:来了?躲了。没抢到吧!
匈奴只能干瞪眼,什么也抢不到!
李牧用最小的成本,做到了最有效的防守。不损一兵一卒,粉碎了敌人的作战目的。
但是,不出战,很容易被误解。
越国的热血青年们,上到国君,下到李牧手下的将士,都认为李牧怯战、懦弱。赵孝成王责备李牧,“李牧如故”,坚决不改,依然是每天杀牛,绝不出战。
赵孝成王决定:换将。
李牧被免职回家,赵国换了新将领。匈奴每次来,新上任的将领都率军出战。结果赵军数次被打败,损兵折将。
农民不能种地,牧民没法放牧,农业搞不成,畜牧业受影响,商业就更不用想了。真是军事没搞赢,经济又受重创,损失非常大。
匈奴不种地,也不收地,他们不会去割地里的庄稼,都是等老百姓收割完了,再去百姓手里抢。所以不同他们接触,守住防线,匈奴就没机会抢粮 食。赵孝成王再次知错就改,请李牧出山。李牧也有脾气,把门一关,“称疾”。
赵孝成王再三去请李牧,态度非常真诚。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臣,臣还是同之前一样。”赵孝成王同意了。原来“称疾”是策略,他是为了同国君定好御敌之策。
李牧又和之前一样“日击数牛飨士”,不允许士兵出战,细心防守。
匈奴“数岁无所得”,只能贫穷度日。
将士们依然不能理解,他们认定了自己的将军就是,每天吃牛肉的时候,都想出去打匈奴人。因此,人人思战。
李牧有计划地“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这是一套修炼内功的组合拳。
“习射骑”就是大练兵。李牧通过操练士兵,演练战术,打造了一支精锐的步、骑、战车、弓弩兵混合兵团。
“谨烽火”就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根据烽火第一时间获得敌人入侵情报,士兵们迅速就位防守,不给匈奴留空子。同时,通知百姓赶着牲畜、带着粮食,及时回城,不给匈奴留一点儿吃喝,确保彻底的坚壁清野。
“多间谍”就是打信息战。匈奴兵去了哪里,怎么训练的,粮草是否充足,首领内部有没有矛盾,都可以通过间谍掌握。
匈奴的骑兵看似强悍,但是兵种单一,只有骑兵,没有车兵和步兵。打法也单一,他们不擅长协同作战,不擅长随机应变。
李牧把匈奴研究透了,士兵技战术训练过硬了,每天杀牛犒劳士兵,也把士兵的积极性拉满了。做好准备后,他决定给匈奴致命的一击。
李牧放出诱饵,让百姓漫山遍野地放牧,吸引匈奴。匈奴派小股骑兵入侵,牧民故意留下牲畜,自己逃走。赵军也佯装不敌,故意留下了数千人。匈奴单于上钩,率主力骑兵入侵赵国。
李牧为匈奴准备了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名,弓弩手10万,步兵勇士5万,给匈奴布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军阵。
这场大战的经过,《史记》的记载极为简略:“李牧多为奇陈(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至于“奇陈”是如何布设的,没有解释。“左右翼”布设的是什么兵种,我们也不知道。
结果是振奋人心的,李牧歼灭匈奴骑兵10万。
真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此战结束后,匈奴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他们真的是怕了。李牧率军“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
汉文帝刘恒曾感叹:“如果能得到廉颇、李牧为将军,寡人就不用为匈奴忧虑了。”
赵王迁无将可用,只能把边防名将李牧调到前线。廉颇之后,李牧成了赵国的守护神,也将成为昏君奸臣毁掉的第二个“廉颇”。
为避秦军锋芒,李牧固守不出,等待战机。
秦军远征,久耗对秦军不利。于是,秦将桓齮率主力去攻打肥下,引诱李牧救援,准备围城打援。
李牧认为,敌军攻打,我去救援,敌人会占据主动,为“兵家所忌”。李牧不救肥下,而是率军攻打兵力薄弱的秦军大营。
多年来赵军连败,李牧到军中后又拒不出战,秦军普遍有了轻敌的心思,疏于戒备。秦军营垒被李牧一举攻占,辎重全部落入赵军之手。桓齮被迫回援,李牧在肥下打败了秦军,桓齮败逃。战后,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这就是著名的肥之战。一战失败,无法阻止秦军灭赵的脚步,桓齮在肥下受挫,改变进攻方向,绕道攻取了平阳、武城。
次年,番吾之战,李牧、司马尚依托漳水和赵南长城再次挫败秦军的灭赵计划。
然而,天不佑赵。
公元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大地震。次年,赵国又发生了大面积饥荒。民间传唱歌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公元前229年,秦王赢政认为时机成熟,再次发动灭赵之战。
王翦率上党军,羌瘣率羌兵,直下井陉,从北部进逼邯郸;杨端和率河间军,从南面进攻邯郸。
秦军南北夹击邯郸,赵国再次面临邯郸保卫战。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国兵力,抵抗秦军的人侵。李牧再次打败秦军,斩杀了老对手桓齮。(桓齮结局有争议,此从《战国策·赵策四》记载: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王翦,秦国高级军事干部,战国四名将中结局最好的一位。战场上懂战术,战场外懂人心,他知道李牧难对付,开辟了“敌后战场”,派人抬着钱潜入邯郸,见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
郭开哪管国家的兴亡,赵国亡了,还有楚国、魏国、秦国,东家可以随意换,赚大钱的机会可不多。郭开收了钱,诬陷李牧、司马尚通敌反叛,事情办得非常高效。赵王迁信以为真,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
李牧拒绝交出兵符。
赵国危在旦夕,秦军的主将是王翦,赵葱和颜聚绝无取胜的可能。李牧只要交出兵符,赵国就保不住了。现在不是愚忠的时候。
神一样的剧情来了,赵王迁把李牧秘密逮捕,杀了!
李牧被杀前哀叹:“赵国就要亡了!”李牧被杀的第二年,公元前228年(始皇帝十九年、赵王迁八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秦王嬴政把赵王迁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中。
赵国灭亡。
同年,赵国流亡的大夫逃到代地,拥立赵嘉(赵悼襄王嫡长子、赵王迁之兄)为代王,率赵国军民继续抵抗秦军。六年后(前222),王翦攻破代地,代王嘉被俘,赵氏代国灭亡。
这就是苏洵在《六国论》中说的“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这是败业之主的忏悔,赵王迁在房山中作了《山水》之歌,闻者无不伤感落泪。
晋国赵氏宗主,几乎代代有所作为,出了多位杰出的政治家。立国之后国君却多为庸主,直到赵武灵王才在一代之间强势崛起,可赵武灵王只能算半个明主,他自己都被困死沙丘宫,把好端端的“赵武王”困成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
赵国的内乱非常多。
12代赵王,竟然发生了11次兵变残杀。赵国的国君都非常任性,王位的传承没有法度,只看自己的想法、好恶。嫡长子无法继位是寻常操作,理由五花八门,原因多种多样。有为补偿嫡长子大哥的,有要实现政治抱负的,有宠爱倡优的,有太子在别国为质让别人占了先机的。
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没有遇到明主,赵国的名臣,难以施展抱负。从赵孝成王开始,平原君等宗室就受到重用。
鼎鼎大名的平原君,却有名无实。
毛遂在平原君府上三年,他都没有发现毛遂的能力。他府上门客数千,等到用人的时候,才勉强挑出来19人。他选出来的19人在出使楚国的过程中,又没见发挥任何作用。最后还是靠毛遂一个人、一张嘴、一把剑争取到了楚国的援军。原因在于平原君养门客的目的是装点门面,他明明可以建立一个人才库,却搞成了免费食堂。
平原君自身的能力也非常值得怀疑。
毛遂三言两语讲通的事情,他同楚王从清晨谈到中午也没有谈妥,不知道谈了些什么。邯郸被围了三年,百姓易子而食,平原君府上还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要等门客来给他做思想工作,才肯散出家财,招募勇士。
对比廉颇、蔺相如的智勇双全,以社稷为先,平原君显得十分小家子气。对比魏国的信陵君组织合纵攻打秦国,一直打到了函谷关,平原君显得 十分平庸。
不过平心而论,平原君的思想虽不够先进,但见识还不算短浅。他也能发现人才,虚心纳谏。他发现了赵奢,使用了毛遂,也听取了李谈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他能坚定地维护赵国的利益。
等平原君去世后,情形就更糟糕了。奸臣郭开受到重用,廉颇出走,李牧被杀。如此赵国,岂能不亡?
赵人性情刚烈,好气任侠;赵军勇武善战,他们在长平、邯郸,在各个战场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慷慨悲歌。秦灭六国,赵人的抵抗最为激烈。赵国灭亡后,秦统一天下已经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