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节节溃败,仓皇退守台湾。当时,傅作义是国民党北平司令员,他的名字被新华社列在战犯名单。可是,1949年10月19日,他却被选为新中国军事委员会委员。
政府第三次会议上,周总理宣布傅作义被任命为第一任水利部部长。
听闻决定,他失声痛哭,并高喊“毛主席万岁!”会议因为傅作义的痛哭被迫暂停。傅作义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一、内心焦灼的傅作义
傅作义为何被共产党接纳?当时的他也没有想到。其实,北平的和平解放,与傅作义的几次决定分不开。几十年后,曾经经历过北平和平进程的人们无不感慨,谁也想不到北平能够有如此圆满的结局。
北平是旧时北京的别称,它一路见证了傅作义和解放军代表和谈的每一幕。辽沈战役之后,东北全面解放。此时,位于华北的国民党南线遭到威胁。
国民党内部,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都能看出蒋介石败局已定。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傅作义,都在思考接下来的行动。继续作战还是向南撤退,是摆在两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傅作义深知,自己作为地方军事集团首脑,并非是蒋介石嫡系。他知道蒋介石并不信任他,这也为日后傅作义作出和谈垫定了基础。蒋介石想让傅作义从华北撤退,他自己内心深知,北平的古建筑可承受不了枪林弹雨。所以,他希望傅作义带兵去华东南保卫他剩下的半壁江山。
傅作义听闻蒋介石的决定,当场拒绝。他向蒋介石明确表示,“不撤退!”傅作义当然不想离开北平,他知道蒋介石是为了利用他。
可是,孤城难守,傅作义也知道败局已定。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结束。如今摆在傅作义面前有三个选择,放弃热、察和冀,全军向绥远转移;泛起承德和张家口,以少量兵力控制北平,大部队则转移至塘沽和天津,要不就一部分去绥远,一部分留在天津和塘沽。
傅作义还没做好决定,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在中原、东北、华东、华北和西北节节胜利,国民党接连惨败。11月,傅作义去南京参加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会议。
返回北平之后,傅作义立即加强北津防务。傅作义知道国民政府如今人心涣散,不得民心,他感觉自己已经走投无路—既走不得,也留不得。
二、北平幸免
内心摇摆不定的傅作义为了保存军队实力,找到两位亲信,准备向共产党抛出和谈的橄榄枝。第一次和谈,傅作义提出三个条件:不要军队,两军同时后撤,并由自己通电缴械。
傅作义第一次和共产党和谈,他从己方出发,提出的条件显然都是对自己有利。毛主席最初并不相信傅作义是真心和谈,其实,自从傅作义35军被消灭,张家口被占领,傅作义已经没有退路了。
1949年1月15日,傅作义与解放军代表开启第三次和谈。最终,双方签署了有关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
1月22日,傅作义正式签字。
自此之后,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
距离限定的1月13日撤离天津仅剩下三天时间,次日,解放军总攻天津,毛主席更是发文强调,“对于任何反抗的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之!”
这时的傅作义彻底明白了,即使自己如何拖延,依然无法保存军事实力。最终,傅作义决定,与解放军代表进行第三次和谈。正是第三次和谈,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终于幸免了战火的摧残。
1949年1月15日,傅作义与解放军代表开启第三次和谈。最终,双方签署了有关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
1月22日,傅作义正式签字。
自此之后,解放军正式接管北平。
1949年2月23日,周总理接见了傅作义。傅作义也终于鼓足勇气,向周总理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他深知自己罪恶累累,也希望日后有机会能为人民多做些事,将功补过。
三、治理黄河
1949年2月24日,毛主席接见傅作义,对傅作义被俘虏的部下安排做了说明。毛主席亲切的教诲让傅作义感到极大释然,北平解放之后,傅作义认为自己之前犯下了大错应该受到惩处,便主动请求投案。
傅作义乘坐了一架军用飞机从北平起飞,刚到西柏坡。他便去见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一想到过去曾带兵与共产党交战,傅作义的心里就十分恐慌。见到毛主席更是连连说着,“我有罪!我有罪!”毛主席则亲切拉着他的手,称赞他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
两人交谈中,毛主席主动问傅作义以后想做什么工作。傅作义十分干脆地说,“我不想在军队干了,想回到黄河一带,做些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
毛主席则认为傅作义所说的工作内容有些小,将来可以考虑做水利部长。傅作义没想到,他与毛主席之间的谈话,毛主席一直记得。毛主席考虑到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河套地区兴修水利积累的经验,真的任命傅作义为水利部部长。
1949年10月19日,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周总理宣布傅作义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想到从前自己曾站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如今党和人民不仅没有治其罪,还让他有机会为人民做些事,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来。
傅作义一边失声痛哭,一边抑制不住地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会议因为傅作义情绪失控暂停了许久。直到他恢复平静之后,会议才继续进行。
傅作义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这年,他54岁。从此之后,从南方的珠江,到东北的松花江,祖国的天南海北,都留下了傅作义的足迹。
从领兵打仗的将军,到治理水灾的水利部长,傅作义很快投入角色。从1949年到其去世前一年,傅作义一直在水利战线上勤恳工作。他参与制造了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等许多水利工程,毛主席夸赞他,“钻进水利这一行了!”
傅作义真做到了从前跟毛主席面前承诺的,“治理好黄河”。
他多次前往黄河中下游勘察,研究治理措施。他协同功臣人员和国外专家先后走访了开封,花园口,又转至潼关研究三门峡水库。
傅作义每到一处水利工地,都会全面了解工程情况。而且,他还会十分细心地了解当地工人的居住和饮食情况。研究治理水灾的同时,也不忘关心当地群众的生活。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水利部终于确定了根治淮河的方针。
1951年3月17日,傅作义又亲临淮河上中下游视察。当地没有汽车通行,他便下车步行前往。
1952年5月,傅作义前往太平口视察时,天空下起了漂泊大雨,道路泥泞难走。不过,傅作义依旧下车,冒雨视察工作。并与当地军民一起,抢先完成任务。
总结: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将自己40万存款全部上交国家。傅作义的妻子也同意丈夫的决定。他病重期间,周总理曾抱病看望傅作义。
弥留之际的傅作义虽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是他忍着病痛望向周总理,眼角闪出了泪花。傅作义去世后,其戎马半生为民半生的生命划上了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