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对
美国人来说只是一场
“局部战争”
,但对于半岛民众来说却是残酷的全面战争,南北双方都将自己的
人力物力资源用到了极致。
而在美国的疯狂轰炸和焦土策略下,显然半岛北方在战争中遭受到了更加彻底的破坏,几乎所有的城市和重要工业区都被炸成废墟。
战后,朝鲜积极开展重建工作,在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之下,短短几年便从战后的废墟和灰烬中崛起,这段时期也就是所谓的——
“
千里马大高潮时期
”
。
而在朝鲜的战后重建中,有这样一群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们是朝鲜能够创造战后奇迹的最重要助力,这就是——
“兄弟国家援助人员”
。
但遗憾的是,在1960年代之后,外国援助人员在战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就很少被提及了。
比如在重建平壤的纪录片中,就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专家和援助的表述,仿佛是消失了一样。
这些外国援助者在朝鲜的重建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又为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遭到遗忘?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背后的故事。
朝鲜战争使得半岛北部成为一片废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
朝鲜人民军只用了不到1个半月时间,就占据了朝鲜半岛“90%以上的土地”和“
92%的人口”。
但就在此时,
所谓的
“
联合国军
”
在美国的操纵下
前往朝鲜半岛支援
韩国
,美军第十军团在飞机和舰炮的掩护下,
成功
在韩国
仁川
登陆,开始了大规模反攻。
在美军的强烈攻势下,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美军只花了两周不到就将韩国首都汉城重新夺回,并
大举越过三八线向
平壤
推进。
为了迅速摧毁北方的反击力量,美军利用自己绝对的制空权对朝鲜开始了狂轰滥炸,朝鲜民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城镇和村庄被空中丢下的炸弹抹去。
根据美国空军的统计,他们在朝鲜投下了63万吨航空炸弹,超过二战太平洋战区的总和,
到1952年秋天,美军飞机已经没有任何有效的轰炸目标了,因为朝鲜的每个重要城镇和工业区都已被炸成废墟。
根据后期的统计数字,美军总计摧毁了大约8700家工厂、5000所学校、1000家医院和60万所民宅
。
在这种情况下,重点目标平壤更是被炸成了废墟中的废墟,各种地标性建筑全部被破坏殆尽,大同江桥被炸断了,曾经富丽堂皇的平壤第一百货大厦只剩下一面墙。
摆在朝鲜民众面前的不再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历史名城,而是各种断壁残垣,
仅仅剩下两座现代建筑较为完好。
战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
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
》。
自此,朝鲜民众终于可以从被B-29轰炸机支配的恐惧中走出来,但他们还有个更加棘手的任务,这就是在废墟之上重建自己的家园。
但与南方相比,他们面对的问题显然要严重得多,具体有以下几个困难:
(1)美军的轰炸导致北方远比南方遭受的破坏更严重,几乎失去了所有基础设施;
(2)北方的人口本来就只有南方的一半,战争又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导致重建工作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3)因为在战争末期美军将仅剩的几个灌溉用水坝全部摧毁,导致北方处于严重的饥荒中;
对于这样人口千万级别的国家,哪怕只有一个困难,重建工作都会无比艰难,更何况三重打击的连环叠加。
所以,朝鲜方面很清楚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战后重建工作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朝鲜提出援助需求,各国伸出援助之手
停战后仅仅几天时间,朝鲜方面便向前苏联驻平壤大使馆发送了一份报告,详细说明了战争破坏的程度以及需要苏联援助来恢复工业经济的请求。
为了表达诚意,金日成甚至还在1953年9月亲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沟通具体的援助事宜。
苏联方面也慷慨地同意取消或推迟偿还其所有未偿债务,并向他们提供10亿卢布的直接援助,包括货币和工业设备及消费品。
随后,大批苏联的技术人员被派往朝鲜,帮助他们完成战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大部分工厂的重建,基本都是由苏联专家监督指导完成的。
此外,我国政府也接收到了类似的援助请求,金日成于11月率代表团访问北京
。
朝鲜不仅获得了债务方面的减免和经济上的援助承诺,海量的中国轻工业产品成为了朝鲜市场消费品的主要来源。
随后,大批中国的技术专家开始前往朝鲜,朝鲜方面也派出不少人员来到我国接受技术培训。
从1954年11月到1956年底,我国派出近800名建筑专家在平壤监督重建工作。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再次成为了援助朝鲜的急先锋,数千名志愿军在战后并没有返回国内,而是一直呆到1958年。
在此期间,他们帮助朝鲜修复被战争破坏的公路、铁路、桥梁和水坝,还建起大量医院、学校、办公大楼等。
比如大同江铁桥、内阁联合办公大厦、平壤综合医院、平壤第十三小学、牡丹峰剧院等优秀建筑,都凝结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汗水和智慧。
而朝鲜民众也十分感动,比如在修建大同江铁桥时,他们寄来了数以千计的慰问信,平壤市民也为志愿军战士们送来各种慰问品,甚至还有文艺工作者几次前来演出。
可见,在当时劳动力短缺的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援助对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基础设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无价的
。
此外,平壤还收到了很多东欧国家的援助,甚至越南和蒙古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比如阿尔巴尼亚捐赠了铺路用的沥青、捷克斯洛伐克捐赠了公共汽车、波兰援建西平壤铁路厂、匈牙利援建了精密工具厂、保加利亚援建木头加工厂、罗马尼亚援建中央医院,蒙古捐赠了8万多头羊。
尤其是东德更是成为了中苏之外的最大援助国,他们不仅捐赠了电话和总机用于城市通讯服务,还对国家电影制作中心进行了现代化升级。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还直接把咸兴市改造成一座
“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使其成为平壤外最大的工业基地。
而朝鲜的铁路产业也是在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和东德提供发动机、货车、客车的情况下才初具规模。
在1954年至1956年的三年计划期间,朝鲜80%以上的工业重建需求其实都是依赖于兄弟国家的援助的。
尤其是考虑到苏联和东德也在从二战的蹂躏中重建,我国更是解放战争、全国剿匪、解放西藏、抗美援朝连轴转的情况下,仍然为朝鲜提供了无私援助,这真的是
“国际大团结”
的最好体现了。
而在各国的援助贡献方面,前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1953年至1960年期间,外国对朝鲜的援助大致可以分为三份。
即三分之一(33.3%)的重建援助来自苏联,三分之一(29.4%)来自中国,剩下的三分之一(37.3%)来自其他国家。
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并没有考虑到
“人员方面的援助贡献”
,如果加上数千名志愿军的直接援建,中国在实际援助方面的占比大概率是要超过苏联的。
朝鲜战后重建被誉为“远东奇迹”,但他们却逐渐被历史遗忘
在民众的众志成城和众多兄弟国家的援助之下,使得
朝鲜方面创造了所谓的“平壤速度”,短短几年就完成的战后重建工作更是被誉为——
“远东奇迹”
。
相比之下,美国及其盟国在虽然为韩国提供了更为充足资金用于的重建工作,但明显在效果上比朝鲜差了一些,因为朝鲜取得了远超韩国的经济增长率。
根据数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末朝鲜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1953-1960年间平均为39%)。
可以说,如果没有兄弟国家大量的援助流入几乎所有的生产和消费产业,朝鲜不可能迅速地恢复经济增长
。
但与此同时,朝鲜在很多方面还是比较有骨气的,因为他们很早就决定了要开始自力更生的路线,并没有长期依赖援助。
比如1954年,他们财政收入来源的33.4%来自外国援助,而到了1959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2.6%左右。
相比之下,韩国政府收入在战后三年多后,其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还是来自于外国援助。
而此时朝鲜已经再次实现了工业化,这种南北差异不能仅仅用外国援助来解释,因为韩国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还是重建条件都是远远优于北边的。
所以,为何朝鲜战争时南方徒有人口和经济优势,却被北边砍瓜切菜般打垮,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在组织程度上也是逊色于北方的
。
但无论如何,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兄弟国家的无私援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客观因素,所以在当时的朝鲜媒体上得到了热烈和广泛的认可。
不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
“自力更生”
成为了半岛北方的主导思想后,外国援助在战后重建中的作用就很少被提及了。
比如在名为《平壤速度》的战后重建纪录片中,就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专家和援助的表述。
我们虽然曾和苏联交恶,但苏联大规模援助的历史事件至少在我上学时还是学到过的,也知道苏联在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但因为北方持续塑造自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国家信念,可能朝鲜民众除了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外,其它国家的援助故事早就被遗忘了吧。
不过也必须要承认,任何一个国家的重建,本国民众一定都是中流砥柱的存在,毕竟外国的援助只是一时
。
所以某种意义上,半岛北方减少对外国援助的宣传也显得情有可原,但作为提供援助的一方,民众有些想法同样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