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再次爆发战争,史称第二次直奉战争。最开始,战局对于吴佩孚来说还算乐观,谁料到他手下的大将冯玉祥临阵倒戈,宣布自己停战不说,还调兵前往北京,解散了吴佩孚支持的政府。
当时的紫荆城,就像是一个神经极度敏感的人,局势稍有变动,它就要绷紧神经,绞尽脑汁思索对策。此时清朝已经灭亡了13年,紫荆城内的王公大臣和“清王室”也苟延残喘了13年。
他们此时不仅毫无权势,在社会上也失去了所有支持的声音。可以说:军阀想让他们怎么样,他们就只能怎么样。
攀关系
冯玉祥刚进京不久,诡异的气息就笼罩着紫荆城。
紫荆城内的“禁军”全部被缴了械,并且被调走,由冯玉祥的国民军接管驻守的营地。
王公大臣也赶紧跑去驻军哪里送水果、点心,他们都手下了。载沣和陈宝琛前去拜访冯玉祥,回来后只是说:“感觉这个将军与其他将军有些不同,具体哪里不同,我也说不上来。”
要知道,冯玉祥一贯被人称作是“爱国将军”,他心忧国家前途,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军阀当然是有本质上差别的。别的军阀可能会为了一时的利益纵容清皇室,冯玉祥是绝对不会的。
民国六年张勋发动丁巳复辟,清朝又取代了明国12天,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捍卫民国,冯玉祥不仅加入了讨逆军,他还展现出那种“不破清朝终不还”的势头。要不是段祺瑞当时及时把他调出了北京,他是绝对会直接攻入紫禁城的。
王公大臣们去冯玉祥哪里攀关系,只可惜收效甚微,几句“甜言蜜语”无法改变冯玉祥的心仪。
废止“优待条件”
当年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把组织新政府的权力交给袁世凯,作为回报,清皇室得到了优待政策。不仅能保留“帝号”,每年还能从民国政府那里领到几百万两白银的“供奉”,而民国政府也应该以对待外国君主的礼节对待清帝。
优待条件中有一条:清帝应搬离紫荆城,去颐和园居住。
然而这一条最终没有兑现,清皇室在紫禁城赖了整整13年,这期间也没有哪届政府说过要清皇室搬走。
不仅是不按照优待条件搬离紫禁城,清皇室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也是极其了社会的普遍愤慨。
现在冯玉祥就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将清皇室赶出紫荆城。
某天早上九点,内务府官员就急急忙忙地跑去找溥仪,说冯玉祥要废除优待条件。
这倒不是令人震惊的消息,溥仪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的,但关键是冯玉祥规定必须在三个小时以内搬走。
这样一来,财产就来不及收拾了,家人就来不及全部陆续搬离了,庆幸的是经过交涉,那边同意把搬离时间延迟到下午三点。
时间快到的时候,民国那边又派人来威胁溥仪说:“限20分钟之内搬离,否则我们就要在景山上开炮了!”
宫内得知这个消息后一篇慌乱,溥仪也不得不决定仓猝地搬离。
一番收拾过后,民国政府开来了五辆汽车接宫内的人离开,鹿钟麟亲自去见溥仪。
他问溥仪道:“溥仪先生,现在既已经是民国,国内还有个皇帝就不太合适了,您现在是想当皇帝呢,还是想当民国的公民呢?”
溥仪很聪明地回答:“我愿意当个公民。”他还表示早就不想要哪个优待政策了,现在废止掉正和心意,当皇帝并不自由,而现在终于能迎来自由了。
这一番口是心非的话,让溥仪得到了周围民国士兵的鼓掌。
溥仪搬进了父亲醇亲王的北府,北府的大门也立即有了国民军的驻防,他们禁止一切人出入,除了买菜的厨师。
结语
等到国民军被赶出北京,溥仪接受《顺天时报》的采访,一改之前在鹿钟麟面前那副释然的态度,他这样对媒体说:“这次国民军之行动,假冒国民之巡警团体,强迫余签字,余绝不如外界所传之欣然许诺……”
而《顺天时报》又对此时大加渲染,编造出了诸如:“旗人纷纷自杀”、“国民军欺凌寡妇孤儿(指太妃和溥仪)”、“某太妃流血殉清朝”、“某太妃断指血书,愿以死守宫门”的虚假事迹。他们攻击民国政府,表现了自己对清皇室的“无限同情”。
而《顺天时报》是哪国的报纸呢?在这里我就不直接点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