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满清和明朝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既可以算外族入侵,也可以算是地方造反,这二者并不矛盾。因为这牵涉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制度——羁縻制度。
所谓“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其中,“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
中央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羁縻制度兴起于秦汉,此后历代中原王朝都在沿用。到了明朝,这一制度依然存续下来。比如对蒙古草原,明朝就封了一些王爷,甚至连造成庚戍之变的俺答都被分为顺义王。而对于辽东的女真人,明朝也一样采取了这种制度。
因此我们会看到,尽管努尔哈赤口口声声说自己和明朝有“七大恨”,其实并不能掩盖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获得过明朝敕封的酋长的事实。这一点,就连清朝的史官也没法隐去。
但是在明朝的中央政府心里,当女真人的反叛活动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不能把它仅仅视作人民内部矛盾来解决了。因为羁縻制度虽然在表面上赋予那些少数民族自治特权,却在底层逻辑中并不承认它们是自己的一部分。因为这些人既没有对朝廷的纳税义务(朝贡不算),也并不遵守朝廷的法度。一旦发生战争,那其定义就很难定性为是内部农民起义了,况且他们也不是农民。
此外,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满清的统治者有意识地在让别人相信——我们是外人来帮你们家解决问题,而不是你们大明的乱臣贼子,这一点在多尔衮经吴三桂邀请入关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此前的事实证明,对于汉人而言,贰臣贼子可能比入侵者更让人感到厌恶。
实际上,在刚入关的几个月,清朝确实是做到了。只不过后期一段神操作,搞得汉人民变四起,终顺治一朝都在处理这一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