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江东大都督周瑜、明朝直浙总督胡宗宪、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那都督、总督、提督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都督之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比如曹操以程昱为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种都督就成为统治地方的军政长官;而北周改都督区为总管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唐初承隋制,其领军出征者为行军总管或大总管,至武德七年(624),复以总管府为都督府,大总管府为都督府,而行军总管及大总管不变,而南宋时执政官临时出任统帅,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衔,事毕即罢;从汉末到元朝,都督基本上属于野战军司令或者出征统帅的范围。
明朝初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这一时期的都督基本上类似于唐朝的十六卫大将军;明中叶后,都督遂为虚衔,领兵之官须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等衔,始有统军实权,清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明朝正统六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这是总督之名第一次出现;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年)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而总督也在清代成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数省,这时期的总督实际上某种程度倒是类似于魏晋时期的都督,兼管地方军政,只是因有巡抚、布政使等牵制,总督职权上要小于魏晋时期的都督,类似于现在的局委担任省(直辖市、自治区)委书记,同时兼省(直辖市、自治区)军区的第一书记。
明嘉靖间京营有提督总兵官,这是首次出现提督之名,不过不久就改为总督京营戎政,隆庆初,仍以总督为提督,后又增至六位提督,旋改称总督戎政;而各省巡抚、镇守总兵官常加提督军务、提督等衔,明提督多见而非正式官名;而清朝基本每省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人,简称提督,不过其中福建设两人,陆路、水师各一人,另清末增加江北和长江水师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可以理解为明朝各省镇守总兵官加了提督头衔,其之前类似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