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清朝原有的主力八旗军和绿营兵都已经不堪重用,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主力成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等,只不过后来他们也因战斗力减弱等因素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在这段时期,还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不容忽视,他们虽然是“土匪”出身,但被左宗棠招安后,收复新疆功劳最大,打八国联军也最狠,可惜最终(清廷战败求和时)被列强所忌恨而不得不宣布解散。这支军队就是董福祥的甘军。
甘军的前身是晚清时期回民暴乱时,由组织地方武装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帜组织起来的反清起义军,被清廷统称为西北“匪患”,其首领为董福祥。当时,董福祥既要抵抗清军的围剿,又要对抗当地回民的掠杀,处境相当尴尬。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最终被前来平定回民暴乱的左宗棠(刘松山部)击败而投降,随后董福祥等人被改编为“董字三营”。后来,“董字三营”在围剿回乱时表现得异常勇猛,经常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因为屡立战功而深受左宗棠赏识,董福祥也逐渐成长为左的心腹干将。
1875年,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董福祥的“董字三营”因为是在西北地区土生土长的部队,不惧风沙,所以每战几乎都是作为先锋部队打头阵,而且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拿下了乌鲁木齐等地。1877年,左宗棠决定收复南疆,命董福祥部翻越天山,急行军1200公里,直取南疆门户达坂城、托克逊城。此后,“董字三营”又在短时间内肃清了南疆残敌,收复了哈密,董福祥由此名震新疆,甘军的名号也从此名震天下。此后,董福祥被任命喀什噶尔提督,总领南疆军事,后又累功升为乌鲁木齐提督,在新疆一共驻守了足足19年,期间董福祥因政绩卓著赢得朝野普遍赞誉。
1897年,董福祥受命率部进京,其甘军被编为武卫军后军(当时聂士成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为武卫右军),专门负责拱卫北京安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很多本来就痛恨洋人的甘军士兵加入了义和团,他们打着“扶清灭洋”旗帜和民众一起围攻位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八国联军自通州攻打北京时,甘军在广渠门负责和英军作战,广渠门失守后,甘军又撤退到朝阳门、正阳门一带继续抵抗,在其他兄弟部队的被纷纷击溃,作鸟兽散时,唯独甘军一直顽强地站在抵抗列强的最前线,还曾一度击退俄军主力,击毙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可惜双拳终究难敌四手,就在甘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北京城失守已经无法避免之时,董福祥奉命率领残部保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人从西直门逃离了北京。
打不过便只好求和,清廷后来委派李鸿章等人为全权代表和列强进行谈判时,由于甘军的顽强抵抗对八国联军造成来了很大的伤亡,所以对其深恶痛绝的列强对清廷的求和提出了一条无理要求:点名必须处死董福祥!但慈禧太后念其护送自己西逃有功,而且之前一直都是为国尽忠职守,实在不忍处死,最终只是找个理由将其革职。董福祥下台后,甘军也随之瓦解,一支历经百战,立功无数的军队就这样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董福祥的人生经历不由地让人想起了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被朝廷招安后破辽国,征方腊,结果却落了个被毒死的下场。与之不同的是,董福祥好歹也活到了七十岁,算是得到了善终。